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帝内经》:做好一件事,疾病不沾身
2025
09-10

《黄帝内经》:做好一件事,疾病不沾身

作者:古法君

来源:古法天年说(ID:gfys999520)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境平和、欲望淡泊,体内的真气便会自然流动;专注守神、身心和谐,疾病就不会找上门来。

《黄帝内经》这本两千年前的医书,早已道破了养生的本质:修心。

现代人焦虑失眠、三高缠身,追根溯源,病根往往不在躯体,而在浮躁纷乱的心。

国学大师饶宗颐,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总结养生秘诀时说:“养生要修心,心宽了,病自然退。”

他每日闭目养神、静坐调息,即便面对赞誉也淡然处之,正是“修心”的真实写照。

修心,不是玄学,而是《黄帝内经》留给后人的一剂良药。

从今天起,学会用“心”养生,愉快地收获“心”的馈赠。

-01-修心,学会与情绪和解

《黄帝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养生,先养心。

因为,心是身体的君主,主宰着人的精神与生命。

《黄帝内经》里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怒、喜、思、忧、恐”失控,会直接相应地伤害“肝、心、脾、肺、肾”。

中医将情绪视为“内邪”,情绪不稳,内心不宁,身体就会慢慢地崩塌。

现代医学也发现:焦虑的人,胃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常人;抑郁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激增。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竟然喜极而疯。

现实中也不乏“过劳死”的案例,某互联网高管连续熬夜加班,最终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可见,放纵情绪,无异于放纵病魔肆虐。

《黄帝内经》用“五志过极”,揭开了情绪与疾病的隐秘关联。

修心的第一步,便是要学会与情绪和解。

-02-修心,让生命回归本真

《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顺应自然阴阳规律,调和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作。

真正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规律,让身心回归平衡。

修心,并非苦修,而是通过简单的生活智慧,让身体与心灵同频共振。

香港中医专家陈瑞芳,曾接诊过一名长期失眠患者。

患者尝试过吃安眠药、心理治疗,但均无效,最终通过“闭目养神法”进行改善。

他每晚睡前静坐10分钟,专注地呼吸,三个月后,睡眠质量显著提升。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关照当下、专注呼吸,便是最朴素的修心之法。

心若明镜,何惧尘埃?

修心的本质,是找回生命本来的源动力。

修心,让心回归本真,不被外物牵绊,看开得失、放下执念。

-03-修心,培养身心觉知力

《黄帝内经》中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高明的医者,从不在病发后补救,而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修心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治未病”的觉知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在情绪萌芽时化解、在欲望膨胀前克制。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坚持跑步三十余年。

他说:“跑步时,我会观察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这种专注让我远离杂念,身体也因此更轻盈。”

这正是《黄帝内经》“修心”理念的现代实践。

真正的健康,是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

《黄帝内经》的修心之境,就是让我们: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预防”。

要知道,顺应天时,比吃任何补药都管用。

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日常选择。

修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对身心的觉知力,饥饿时不暴食、疲惫时不硬扛。

《黄帝内经》里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只有形神兼养,身心和谐,才能活出生命的圆满,尽享天年。

修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

当我们学会用“心”感知世界,疾病自会退避三舍。

古人认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姿态轻盈如燕,象征着“心无挂碍”的养生境界。

现代人若能效仿,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或许也能身心自在。

健康,从来不是奢侈品,它藏在每一次情绪的觉察中、每一个专注的呼吸里。

愿你我都能修出一颗“清净心”,让生命回归本真,让疾病悄然远离。

点个“推荐”,分享给更多朋友们!提示:本文为玄学类文章,玄学并非万能,个人努力很重要,具体实践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