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脏支架和药物球囊
2025
04-07

心脏支架和药物球囊

当心脏血管出现重度堵塞时,支架和药物球囊是常见的两种介入治疗方案,它们都被用于疏通血管,但在原理、适用情况、术后管理等方面有着一些差异。

工作中熊医生经常被问到,是支架好还是放药球好,其实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的。

从原理上看,支架和药物球囊有着本质区别,形象来说,一个是“撑支架”,一个是“涂药膏” 。

心脏支架是在血管内被“气球”(球囊)撑开后,释放了一个金属“小支架”,如同给血管搭了个金属架子,它会永久留在体内,支撑血管壁,防止再次塌陷,帮助身体慢慢适应这个新东西,维持血管的畅通;

药物球囊则是用涂满药物的“气球”(球囊)撑开血管,药物像“药膏”一样贴在血管壁上,抑制血管内皮过度增生,防止血管再变窄,完成使命后球囊会被撤走,血管内不会留下任何异物,仅靠药物来预防再狭窄。

由于机制原理的不同,二者适用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当血管严重堵塞,比如堵了超过70%,尤其是心脏主干血管或分叉处堵塞,又或是急性心梗需要快速打通血管救命,以及血管弹性差像老化的橡皮筋,撑开后容易回缩的情况,优先选择支架;

比如小血管堵了,血管直径<2.5mm ,放支架容易再次变窄、支架内再狭窄。又比如之前放支架的地方又堵了,再放支架会叠成“三明治”,血管直径进一步缩小。有些高出血风险患者,选择使用药物球囊,因为药物球囊术后只需吃1 – 3个月药,而支架需要更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在术后管理上,支架和药物球囊也有一定差异。

植入支架后,患者需长期吃两种抗血栓药(如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1年,以此防止支架内长血栓,但这也伴随着支架可能引发血栓或血管内皮过度增生的风险;(新指南更新可根据出血/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的双抗时间)

药物球囊术后仅需短期吃药,1 – 3个月即可,血栓风险较低,不过血管可能因弹性回缩再次变窄,所以需要严格预处理病变。

总结来看,支架支撑力强,在应对复杂病变时更具优势,但需长期吃药,且体内会留金属物;药物球囊的优势在于无残留,适合小血管和有短期用药需求的患者,然而它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还有可能复发。

那么,该如何选择呢?

医生一般会从三方面考量。首先是狭窄程度,大血管严重堵塞选支架,小血管或支架内再狭窄选球囊;其次是患者身体条件,出血风险高或近期要手术选球囊;最后还会考虑经济因素,药物球囊费用通常更高,但可减少长期用药成本。

展望未来,可降解支架有望逐步替代传统金属支架,避免长期异物残留,只是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验证;药物球囊也在不断优化,改进药物涂层技术,以扩大适应症范围至更多复杂病变。

心脏支架和药物球囊都是疏通血管的有力手段,支架侧重于物理支撑,药物球囊侧重于药物预防。医生会根据血管情况、患者身体和用药需求等综合因素做出选择。但无论最终采用哪种方案,术后规范用药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都是维持心脏健康的关键所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