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阳明病为什么以“胃家实”作为辨证提纲?
《伤寒论》对外感热病分六病论治,每病均列辨证提纲。提纲者,辨证之纲领也;其中大部分以该病特异性脉症群来描述,唯有阳明病以其病机示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胃家,指胃肠;实者,一指胃不虚,二指邪气盛。《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阳明,是对人体胃肠功能的一种概括。在常态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不断产生津液和阳气,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津液和阳气为胃中一阴一阳,阴阳相互协调。若感受外邪或误治,胃中津液受损,以致阳热偏盛,便出现胃肠有热实,此属病态,称为阳明病。阳明病主要有二大类型,无论是胃热炽盛之白虎汤证或是腑实内结之承气汤证,均属胃肠热实。可见“冒家实”反映了阳明病的本质,即胃肠有热实,故作为辨证提纲。倘若感受外邪或误治,胃中阳气受损伤,则阴寒偏盛,病变属虚,主要是太阴病讨论的内容,即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诚然,“胃家实”是阳明病在病机方面的辨证纲领,虽然揭示了病的本质,但属机体内在的变化;为判断此变化的存在,仍要凭借机体外在的表现,故《伤寒论》紧接着提出“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即列出了阳明病特异性脉症群。
根据这些外证可推断其本质是“胃家实”。所以,后世医家视此二条文为阳明病脉证方面的辨证提纲。
11.试比较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的异同。
此三方是《伤寒论》用以治疗胃热盛之方剂。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主治阳明病胃热炽盛、里热外发之经证;竹叶石膏汤则出现在劳复病篇用以治疗热病后期或劳复、胃热犹在津气二伤气逆证。胃热是此三方主治病证的共同特点,方中均有石膏;盖石膏性寒,既能清胃热亦易伤胃气,故均用粳米、甘草护胃和中。但因三方主治病证的机理不同,所处的疾病发展阶段不一,正邪消长的形势有别,故其治则和组方亦异。
白虎汤证是外感热病正邪相争的激烈阶段;胃热炽盛,里热外发是其病机;证见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因邪实正盛,故其治疗宜辛寒清热,以驱邪为主,方中石膏、知母为伍。倘若上证出现津伤及气,加见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则属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邪实正虚,故其治疗宜清热益气生津,于上方加人参一味,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若至热病后期或劳复,津气两伤,余热犹在,证见虚赢少气,气逆欲吐,发热,心烦,舌红干燥少苔,脉虚数等,则属竹叶石膏汤证;因邪衰正虚,故其治疗宜清热和胃益气生津,以扶正与驱邪并举;方用人参、麦冬养阴益气生津,石膏、竹叶清余热,甘草、粳米护胃和中,而半夏一味既能和胃降逆止呕,又能以其辛温之性防石膏、麦冬等阴寒腻滞之嫌,以利方剂取效。此三方之组成可见仲景“以理定法,以法组方选药”原则之一斑。
(于已巳年 甲申月 丁巳日 午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33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