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治脾胃,苔腻痰湿温胆汤,苔薄纳差六君子
2025
07-17

治脾胃,苔腻痰湿温胆汤,苔薄纳差六君子

小编导读

中医学将脾胃喻为“后天之本”,认为消化系统的核心病机为痰浊中阻与气阴两虚,调治脾胃首先要祛痰利湿。那么,如何理解“胃气为本”,如何通过问诊确定治疗要点,如何利用经方开胃纳谷,使消化系统重回健康,李成卫教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歌诀阐释

苔腻痰湿温胆汤,

苔薄纳差六君良。

【阐释】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归于中医学的脾胃两脏。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其核心病机为痰浊中阻与气阴两虚。痰浊中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病机,调治脾胃首先要祛痰利湿。痰湿中阻,见舌红苔腻、纳差以及其他脾胃主症,可以用温胆汤来祛痰湿、理气血、和中焦;若气虚,舌淡苔薄或腻,见纳差以及其他脾胃主症,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行气祛痰。

临床应用01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与处理方法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摄取食物、补充能量、排泄废物,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将其喻为“后天之本”,归之于脾胃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水谷之海,仓廩之本,营之居也。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消化转输发生障碍,常见脘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纳食不香,大便秘结或溏泄等证,便是西医学的胃炎、食道炎、溃疡病、肠炎、痢疾等。

脾胃病证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升降失常,久则脾胃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治疗策略:实证苔腻,祛痰湿,以温胆汤为基础方,若是虚证苔薄不腻,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补气健脾,以益胃汤养胃阴。

02对脾胃病证的辨证,首先要抓住主症

胃肠病证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排便异常等。同时近年来应用胃镜、肠镜、组织细胞病理检查等,为辨证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直观依据。其次,要了解次症和病史,详问诱发原因,特别是询问发病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发病与冷热的关系;第三,要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在气在血,在脏在腑。

消化系统主症与处置要点,决定治疗的全局。故而“十问歌”以“上下两口”为要。“上口”问食欲,苔腻纳呆用温胆汤;苔薄纳呆投香砂六君子汤、舌红少苔投益胃汤。“下口”问两便,便秘用白菊花、当归,便溏投葛根、白扁豆。少用车前草、白花蛇舌草,频投滋肾通关丸。

03后天之本及开手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以及治疗策略选择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气为本。”《灵枢·五味》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在生理角度上讲,代表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标志。在病理上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保护胃气是防病、治病的首要关键点。

治病首先要注意“胃气”,也就是把开胃纳谷放在首位。纳呆一证造成两个后患:一是影响消化吸收,降低抗病能力;二是对证的汤药,由于纳呆影响脾胃的吸收功能,会进一步降低药效。因此在投药前必须问一问患者的食纳。

如见纳呆,则要分清两类证情:一是苔腻纳呆,属于湿阻中焦,宜芳香开胃,投温胆汤、保和丸化裁,以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焦三仙、木香、蒲公英、连翘、生牡蛎为主;另一类是苔薄纳呆,属于脾不健运,宜健脾开胃,投香砂六君子汤、养胃汤化裁,以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乌梅、芦根、生杜仲、生白芍、车前草、生山楂为主。

“胃气为本”乃治病宗旨。开手法的要点是处理纳呆。核心用药为生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石菖蒲。经芳香开胃或健脾开胃施治后,患者食纳振奋,消化吸收的功能恢复。再据病证投以辨证论治方药,其效必定大增。故治病要注意“胃气为本”,不可一味辨证论治而疏忽胃气的重要性。

沈氏女科临床路径ABC系列

 

《沈氏女科临床入门100讲》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沈氏女科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传承二十一代,历时650余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流派项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项目。沈氏女科属于时方医学,其传承了明代以后的医学治疗理论与经验,细化到对每一个方剂与药物的理解,落实到临床各科近百种疾病的处理智慧与策略。近20年来,李成卫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实践沈氏女科,用其创立的沈氏女科临床路径ABC,主讲“沈氏女科临床路径ABC系列课程”,开班11次,深受临床医生的热爱和好评。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