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量就是中医克敌制胜的武器,无异于孙行者之千斤棒,善用、妙用,方可发挥不同的疗效。
比如川萆薢,味苦性平,归于膀胱经。《北方医话》中有一篇《川萆薛治疗湿热遗尿一侯士林》里说:
“遗尿症,多属中气不足,下元不固。 然湿热下注亦多见不鲜。1958 年吾师投方:川草蘚50g (小儿酌减)水煎,夜卧时顿服,治湿热下注遗尿痼疾。”
我想到此前我在治疗湿热下注一症时,常用的是龙胆泻肝汤加导赤散合方,结果往往是是疗效参半。
于是后来每每遇到此症,就加入川萆薢。
比如前段时间的一位患者,黄先生,43岁,遗尿10年,尿腥臊恶臭,刺鼻难闻,其舌苔黄腻、脉滑数。
我辩证是肝胆湿热下注,于是用川萆薢50g水煎,再加上栀子、苦参,一日服用2次,连服1周,尿腥臊味大减,于是继服2周,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未犯。
我很多治病的灵感就是来源于不断地去学习去读书,我曾反复地研读经典《伤寒杂病论》,在阅读名医医案医话方面尤为下功夫,秉持的方法就是学习、临证、检验、总结,即古人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川萆蘚的清利湿热之效,临床凡是舌苔黄腻、脉滑数大多可用,用量一般在30g以上,这也算是一点经验之谈,以抛砖引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2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