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中医时,常会好奇医生搭手腕时在“摸”什么?其实这是中医独特的脉诊,通过感知腕部“寸口”脉的信息,帮医生判断身体状况。而脉诊里,“脉位”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环,它就像身体的“定位仪”,能告诉我们病在“表”(比如感冒初期)还是在“里”(比如脏腑不适)。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脉位的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脉位? 简单说,脉位就是脉搏在腕部皮肤下的“深浅位置”。就像找东西要先知道在浅层、中层还是深层一样,医生诊脉时会用不同力度按压手腕,感受脉搏在哪个深度最清晰有力,从而判断气血走向和病邪在哪儿。 二、如何探查脉位? 探查脉位有套简单易懂的“力度标准”,医生会先把手指按到腕部的骨头,这时用的最大力气叫“总指力”,再根据总指力调整力度: – 用总指力约2/5的力气轻按,就能清楚摸到脉搏,这是“浮脉”;- 得用总指力约3/5的力气重按,才能明显摸到脉搏,这是“沉脉”;- 要是用了总指力还摸不到,得更用力按到筋骨间才摸到,这是“伏脉”(比沉脉更深);- 用总指力2/5到3/5之间的力气,脉搏最清晰,这是“中脉”,也就是健康人的正常脉位。 三、不同脉位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 浮脉 – 特征:脉搏在浅表位置,轻轻一按就很明显,按得越重反而感觉越弱;- 临床意义:大多对应“表证”,比如感冒初期。这时身体里的“正气”在体表对抗外来的邪气,气血都往体表走,脉搏就变浅了。另外,要是气虚、阳气浮在外面,也会摸到浮而无力的脉,这就是虚证了。 2. 沉脉 – 特征:脉搏在深层,轻按摸不到,得重按才行;- 临床意义:主要对应“里证”,说明病邪可能深入脏腑了。这时候要分两种情况:按着力道足,多是“里实证”,比如有寒凝、气滞;按着没力气,多是“里虚证”,比如脾肾气虚、阳气不足。 3. 伏脉 – 特征:脉搏位置极深,比沉脉还深,得用特别大的力气按到筋骨间才能摸到;- 临床意义:属于里实证里比较重的情况,一般是邪气把脉络堵得很厉害,比如严重的寒邪、痰浊瘀血,或者阳气被郁在里面没法散开。 四、脉位对比小结 浮、中、沉、伏脉,其实就是脉搏深浅的不同表现,医生靠“轻取(举)、中取(寻)、重取(按)”三种力度来区分: – 浮脉:轻取最明显,中取、重取变弱,对应病在表;- 中脉:中取最清晰,轻取不明显、重取稍弱,是健康的正常脉;- 沉脉:轻取、中取都摸不到,重取才清晰,对应病在里;- 伏脉:比沉脉还深,得超常规力度按到筋骨才摸到,对应病更深、更重。 其实脉位没那么复杂,它就像给疾病“定位置”,先搞清楚病在表还是在里,医生才能更好地辨证用药。后续还会和大家聊脉率、脉形等脉诊要素,帮大家更懂中医诊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5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