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霜降到立冬,常灸此穴,肚子暖了,手脚温了,一冬不怕冷了
2025
10-28

霜降到立冬,常灸此穴,肚子暖了,手脚温了,一冬不怕冷了

霜降一过,秋的最后一声叹息落地,冬的寒意便从脚底悄悄爬上来了。有些人开始“手冷脚冷”,像个“移动冰柜”,即便穿上厚袜,钻进被窝大半夜,四肢还是冰凉凉。这感觉,就像身体下半截掉进了冰窟窿。从中医看,这多半是“下焦虚寒”在作怪,而古人传下的艾灸关元之法,正是为身体升起一座私人“小暖炉”。

中医将人体大致分为“三焦”:上焦如天(心肺),中焦如地(脾胃),下焦如海(肾、膀胱、胞宫等)。下焦,特别是肾,是我们身体先天之本的“能量炉”,内藏命门之火,温暖全身。

霜降后,自然界的阳气收敛入地,人体的阳气也应之向内、向下收藏。但如果你的“炉火”本身就不够旺(肾阳不足),或者收藏能力差(肾气不固),下焦这个“锅炉房”就容易变得虚冷。寒性凝滞,收引,阳气无力通达四末,手脚自然冰凉。这就像一棵树,根部的养分和温暖送不到最远的枝梢。

中医古籍《医方集解》形象比喻:“下元虚冷,如灶底无火,锅上不温。”现代人久坐少动、嗜食生冷的习惯,更易让寒邪侵袭下焦。这时在关元穴施灸,好比给身体的内燃机添了一把纯阳之柴。

关元穴,光听名字就气势不凡——“关”是关卡,“元”是元气。它位于肚脐正下方四横指处,如同人体元气通行的一道重要城门,也是身体“蓄电”的超级能量站。

它归属任脉,是足三阴经(肝、脾、肾)与任脉的交会穴,意味着刺激它,能同时调动多条经络的气血。更重要的是,它是“小肠之募穴”。小肠在中医里是“受盛之官”,负责将脾胃加工后的营养进一步吸收转化,化生为气血精微。艾灸关元,就如同直接给身体的吸收转化系统“加火升温”,能量得以高效生成,并补入下焦。

历代医家视它为强壮保健的要穴。《扁鹊心书》直言:“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强调常灸关元,可助人“长生耐老”。《针灸甲乙经》等古籍也记载其治“诸虚百损”之功。明代《针灸大成》称其“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堪称先天之本的保险库。它就像一个核心枢纽,刺激它,能重新启动身体自身的产热循环。

艾灸前,你需要准备一段艾条,一个灸盒,寻一处安静角落。

准备仪式:搓热双手,以关元为中心,用手掌在腹部画圈,慢慢感受小腹的放松,像是在为这片土地“松土”。

点燃温暖:将点燃的艾条悬于关元穴上方2-3厘米处,或放入灸盒中固定于穴位。很快,一种温煦的、深透的热感便会诞生。这不同于烤火的灼热,而像冬日阳光洒进冰冻的湖面,热量一层层渗透下去。

静心感受:闭上眼睛,你可能感觉热量先是聚集,然后慢慢向四周扩散,后腰开始温热,像贴了个暖宝宝;有时还会有一股热流,悄悄向下肢流淌。这个过程,正是艾草的纯阳之性,沿着经络,温通寒湿,振奋肾阳的生动体现。古籍说“艾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此刻你正亲身体验。

时间把握:最好的是艾灸时间建议在中午之前,最佳时间是上午9-11点脾经当令时施灸,顺应阳气升发规律。午后一阴生,动阳伤元气,晚上艾灸有时还会失眠,尤其是本来就有阴虚的同仁。霜降至立冬期间,隔日灸,每次灸15-30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为度。灸完切记用手掌按在穴位上,利用余温封藏住这股阳气。

灸后防寒:艾灸后毛孔张开,2小时内勿碰冷水、吹冷风,以免寒邪直入。

体质自测:舌苔淡白、常觉腰腹冷痛者最适合。若舌尖红、口干舌燥,阴虚火旺不耐受者,可以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水火既济。

温馨提醒:灸时宜戴口罩,有人对艾烟敏感,过多吸入烟油对肺不好。灸后宜饮用温水。

霜降之后,万物收藏,正是补养元气、为身体“深根固柢”的黄金时期。当你感觉四肢冰凉,下焦虚寒时,不妨试试艾灸关元这个古老方法。点燃一段艾条,不仅是借用草木之力,更是开启一场与身体对话的温暖仪式,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满满的阳光,一冬不怕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