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流传至今,已有少年历史,其中神医无数,也有很多的千古奇方,这样的方子都是经过数以万计的人实践之后还不被岁月淘汰的,肯定是有它的神奇之处的。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十五大千古名方,含治胃、补气血、补肾、止痛、止咳、祛寒湿、调肝、失眠、落枕等等……所有方子都是经典方剂,非常实用!
1、治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制成,通常取适量水煎服即可。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肝脾、降逆止呕等功效。
【组方】半夏洗12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十二枚、甘草炙9g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半夏、姜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和胃;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调养胃气,并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用治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
2、补气养血第一方,美容养颜五红汤
五红汤由枸杞、红枣、红豆、红皮花生米、红糖一起熬汤而成,具有补气养血、美容养颜、健脾暖胃等功效。是癌症病人必喝之药,也是女人调补气血的不二之选!
【组方】红枣10枚、红豆50克、红花生50克、红糖6克、枸杞12克。
【方解】红枣补心脾之血,红豆祛湿有补心血的作用,同时又有泻心火的作用,红皮花生补肾、补脾还补血,枸杞能够补肝血又能够补肾精,红糖补血。
3、补血第一方,健脾四物汤
四物汤是比较常见的中医养血方药,里面的成分主要是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合理服用可起到补血养血、调经止痛、化瘀生新、滋润肌肤、缓解疼痛的作用。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4、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六味地黄汤是滋补肾阴之药,补肾阳要用金匮肾气丸。
【组方】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5、止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
医圣张仲景的止痛仙方,无需辩证,拿来即用,对痉挛性腹痛、胃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腿疼、腰疼、女性痛经、乳房肿痛、胀痛等都有神奇效果,一喝止痛。
【组方】芍药24g、炙甘草12g
【方解】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6、千古调肝方,仲景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调肝第一方,小柴胡汤还是逍遥丸的祖宗。有些老中医吃透了小柴胡汤,一辈子靠小柴胡汤打天下,传为佳话,美名远扬。
【组方】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洗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方解】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7、补益脾胃第一方,专补正气四君汤
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汤中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男女适用、老少皆宜,不过3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议服用。
【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8、润肺止咳第一方,妙不可言秋梨膏
《本草纲目》把梨的功能注为:“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秋梨膏相传始于唐朝,是宫廷内专用的药品,直到清朝由御医传出宫廷,才在民间流传。
【组方】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方解】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饮。
9、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
医圣张仲景深谙中国人湿气的本质,于是便开出了一个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的。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
【组方】茯苓20g、 桂枝15g、白术10g、 炙甘草10g
【方解】茯苓,被称为九大仙草之一,祛中焦之湿,桂枝醒脾胃,气化水湿,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甘草,不用多说了,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10、失眠第一方,千古枣仁汤
酸枣仁汤是医圣张仲景就有一个千古名方,在没有安眠药的古代,人们都是用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症的。酸枣仁汤,调理失眠收效甚好。
【组方】酸枣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方解】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11、润肠养胃第一方,行气消食四磨汤
四磨汤是宋朝王府常用御药,后此方载入宋代医学名著《济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镜录》之中,美名很快传遍长江中下游,渐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习惯:婴儿出生一周后,不论是男是女,有病无病,都给服用四磨汤,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会再闹肚子,肠胃特别好。这个习惯从民间到现在已沿袭1000多年。
【组方】木香6g、枳壳6g、槟榔3g、乌药6g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12、化痰第一方,古方二陈汤
二陈汤是中医治疗痰湿病的基本方,是由陈皮、半夏、甘草、茯苓四味药组成。本方剂名为“二陈”,是因为方中陈皮和半夏以陈久者为良。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利水渗湿、理气健脾等功效。
【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方解】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13、落枕第一方,麻黄葛根汤
葛根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中医治落枕用葛根汤疗效显著,轻者1剂即愈,重者3剂便可缓解。
【组方】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枣3个(掰开)、生姜3片
【方解】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14、壮胆第一方,温胆泡脚汤
温胆汤为中医方剂名,属于祛痰剂,主治胆郁痰扰证,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具有和胃利胆、理气化痰等功效。
【组方】 生姜12g、法半夏6g、陈皮9g、竹茹6g、枳实6g、甘草3g,
【方解】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15、驱寒第一方,当归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雨水多,有关节炎的朋友们可就受罪了,腿脚不灵便、迈不出步怎么办?食疗调理的话,最值得推荐的驱寒补气血经典名方是出医圣自张仲景《金匮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驱寒补血,效、味俱佳。
【组方】当归20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方解】当归,可以直接补血。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温中补虚,老少皆宜。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吧,记得关注、分享和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感谢大家的阅读!北辰发布的所有方剂均供中医学习和交流使用,切不可盲目乱用,大家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否则后果自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8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