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古人对伤寒论各个篇目的命名结合条文可以得出,古人对于疾病无论是辩还是治疗都是根据病、脉、症结合的。如辩太阳病脉症并治、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2、根据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得出,只有具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者才可以称之为太阳病。太阳病分为两种情况,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恶寒、身体疼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太阳中风以自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要临床表现。
3、“发热”不是表证的特异性指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为表证。但恶热不恶寒为阳明病。其中温病在伤寒中属于阳明病的范畴。见舌色红,苔黄腻或厚腻克考虑有温病。
4、表证分阴阳,表阳证为太阳病 表阴证为少阴病。
5、同为表证,治法不通 表阳证为发汗解表。表阴证为强壮发汗解表。
6、“汗法”的前提条件:一是有表证的存在。二是气血津液是否充足。故伤寒论条文多提及,先解表与先救里 。疮家、淋家、亡血家,脉沉细、微者不可发汗。
7、伤寒论疾病发展迅速,容易发生传变,临床需时刻注意变证的问题。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时疾病已经从太阳病向少阴病发生了传变。
8、伤寒论中不仅仅有单纯的太阳病,也存在有合病和并病的问题。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9、三阳合病,里证不甚者,当从少阳而解。因为正气不足,不能从表而解。又不能用下法从里而解,恐伤中阳,导致病情入里。
10、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治法中的“定法”。表里同病时,有表证当以解表。正气强则,直接解表。正气弱则扶正解表。表里同病合并里饮水饮、有食积、便秘、痰湿、湿热等情况是,当先调整气机,畅通三焦。有水饮先利水饮。有便秘、痰湿下来,先通便、化痰利湿。有湿热先清湿热,畅通三焦膜原。 (3)表证治疗,要充分顾护正气、津液和胃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37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