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八纲·六经脉法概要
2025
07-19

八纲·六经脉法概要

                       八纲脉法概要

六经脉法来源于八纲,为了更好地了解本书所介绍的六经脉法,我们概述一下八纲的脉象特征。八纲脉法分为宏观脉象与微观脉象。以下对宏观脉法与微观脉法粗略阐述。宏观脉法是区别微观脉法的讲法,主要阐述的是传统脉法的脉素部分。而微观脉法主要来自许跃远恩师的《象脉学》,是以象思维对寸口脉中的皮下有形脉管信息以“图腾”形式进行解读,主要以“脉晕”的语言概念进行解释。“脉晕”是指脉中有形图腾,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信息于寸口脉中刻录并聚集成的气团形态。因指下感触形态如同月亮周边的光晕,许跃远恩师称之为“脉晕”。

笔者师承并遵循、延续学术命名。在本书中,大量以脏腑命名的脉晕并非脏腑本身,而是寸口脉中脏腑气团信息,故称之“某脏腑脉晕”。其他病因病理脉晕亦是此意。

一、阴阳脉阴阳脉总概念:

阴阳脉是对一切脉象的阴阳两极的最大分类。阳性脉,符合阳性的亢进、激烈、兴奋、上升、粗大、有力、快速特征的都属于阳性脉。符合阴性的滞后、衰弱、疲惫、下沉、细小、无力、缓慢特征的都属于阴性脉。阴阳是总纲,概括总领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脉象。

宏观阴阳脉概念:在阴阳总概念的指导分类下。凡是符合脉管径比平脉粗大,脉搏振幅比平脉大,脉搏频率比平脉快,脉管壁滑利度比平脉滑利,脉管张力比平脉高,脉管承压力度比平脉大,脉管所处层位比平脉(中位)高(浮),脉管中有力物质比平脉多等,都属于阳脉,反之则属于阴脉。

宏观阳脉:洪、大、滑、数、实、牢、浮、有力脉等。

宏观阴脉:细、小、微、迟、虚、软、沉、无力脉等。

微观阴阳脉概念:微观阴阳脉是在宏观阴阳脉象特征的取象类比的思维下拓展的。强于、大于或浮于脉象的搏动脉点,或是脉晕质感实而指下有力,皆属阳性脉晕。弱于、小于或沉于、细于脉道的搏动脉点,或是脉晕质感虚而指下无力,皆属阴性脉晕。脉晕的大小以脉管的管径比,其脉晕点大于脉管的管径为大,反之为小。脉晕的浮、沉以脉管的浮、沉比,浮于脉管之上为浮,沉于脉管之内为沉。脉晕的脉力相对于脉管的脉力比,强于脉管的脉力则为强,弱于脉管的脉力则为弱,或对比正常平脉的脉力。

微观阴性脉晕:脏腑脉晕形瘦小、纤细、塌陷、沉下、质柔软、按之无力、指下空虚、冰冷指感、水滑细腻指感等属于阴性脉晕。

微观阳性脉晕:脏腑脉晕形大、饱满、膨隆、浮起、质感硬、按之有力,指下殷实,灼热指感、粗糙指感、团块脉晕等属于阳性脉晕。

也会有出现混合性质脉象,如宏观脉沉而有力,浮而细软等脉象;微观脉也会出现混合性质的脉晕,如大而弱的脉晕,沉而强的脉晕,小而尖如沙石的脉晕等。这就是具有阴阳两面的性质的脉晕。

二、表里脉

表里脉概念:表里指表达人体疾病病位浅深的基本纲领。“表”是指疾病主要矛盾位于人体肌肤腠理表层,邪正分争于肌肤腠理表层,气血津液聚集于肌肤腠理表层,疾病反应于肌肤腠理表层等。其宏观脉象因气血津液聚集于肌肤腠理表层,而随之浮于寸口脉之浮层。

而“里”是指疾病主要矛盾位于人体之里层,邪正分争于脏腑之里层,气血亦聚集于里层,疾病反应于胃肠之里层等。其宏观脉象因气血聚集于胃肠之里层,而随之沉于寸口脉之沉层。

宏观表里脉:表脉:浮位脉。里脉:沉或中层位脉。微观表里脉概念:微观表里脉是指在宏观表里脉象特征的取象类比的思维下拓展。

微观表脉,是指脏腑脉晕(特别是心肺脉晕)浮于浮层,或指处于人体表层的肌肉、经筋等脉晕;而微观里脉,是指脏腑脉晕沉于里层,或出现胃肠脉晕等处于人体结构里层的脏腑脉晕。

微观表脉:脏腑脉晕浮于浮层,或显现“夹心饼样”或“柔软竹片样”人体表层肌肉脉晕。

微观里脉:脏腑脉晕沉于里层,或出现胃肠脉晕及“泥团样”燥屎脉晕。

三、寒热脉寒热脉概念: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寒性具有凝滞、收引、沉下、痉挛、冰冷、苍白特征等性质。热性具有炎上、舒张、升腾、松弛、温暖、红肿特征等性质。其脉象秉承相应寒热特质。

宏观寒热脉:寒脉:迟、缓;热脉:滑、数。微观寒热脉概念:微观寒热脉是指在宏观寒热脉象特征的取象类比的思维下拓展,指诊脉时,可以在寸口脉上感知到脉管中及脉管周边温度异于平脉的脉象。温度高于平脉为热脉。反之,温度低于平脉为寒脉。

微观寒脉:是指脏腑脉晕久候出现冰冷指感脉象。

微观热脉:是指脏腑脉晕久候出现轻热或灼热指感脉象。从微观脉象定寒热更为直接、直观而感性。

四、虚实脉虚实脉概念:

虚实是辨别疾病邪正盛衰性质的两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而出现反应剧烈的、亢奋的、有余的证候,谓之为实证。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人体内气、血,阴阳和脏腑等生理功能衰弱,机能低下,出现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为虚证。其脉象秉承相应虚实特质,而出现相应的脉象特征。

宏观虚实脉:实脉:洪、大、滑、数、实、牢、弦、紧、促、长、有力脉等。虚脉:细、小、微、迟、虚、弱、软、散、芤、革、短、无力脉等。

微观虚实脉概念:微观虚实脉是指在宏观虚实脉象特征的取象类比的思维下拓展。

微观实脉,是指脏腑脉晕符合亢奋、有余、反应剧烈、太过等;反之,脏腑脉晕符合衰弱、机能低下不足、不及等为虚。

微观虚脉:脏腑脉晕形态质感柔软、按之上举无力为气虚之象,脏腑之形塌陷、指下如虚为阳虚之象。而形态较瘦小为血虚之象,形态纤细为阴虚之象。形态塌陷纤细为气血阴阳虚衰之象。

微观实脉:是指脏腑脉晕形态质感较厚实、按之上举有力的实象,脏腑脉晕之表紧绷、隆起、饱满之象。微观虚实脉象在指下直观、形象、容易识别,是宏观虚实脉象的重要补充。以上我们大概讲述八纲脉法的基本纲领。八纲脉法是解释六经脉法的基础。六经脉法据八纲脉法为基础,可进行进一步组合。如:太阳病属表阳证,就出现了表脉特征与阳脉特征的组合脉象。阳明病属里实热证,就出现里脉、热脉与实脉的组合脉象。以此类推。当然不会出现完全叠加的机械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这在具体的六经和方脉证讨论当中会体现。

                           六经脉法概要

我们进一步从脉象的角度来理解八纲六经,并经过脉象特征更好地理解八纲与六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六经本质。经过脉象含义,细化了八纲解读六经内涵,为了更好地从脉象理解方证、辨方证,从而并强化了气血阴阳理论,强调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病理病因产物,以图更好地解读伤寒,更好地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疗效。以下我们概括一下六经的含义及脉象。

一、太阳病太阳病宏观脉象:

太阳表实证宏现脉象,浮紧脉;太阳表虚证宏观脉象,浮缓偏细脉。

太阳病为表阳证。疾病在表,病性为阳。疾病在表,指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反映在表层。其内在病机为邪正分争于表,气血津液聚集于表。其症状体征表现于表。症状包括肌表疼痛、不适,皮肤无汗、汗出,皮肤瘙痒,出疹,脉象浮于表层。

病性为阳,指的是疾病的反应具备阳性特征。阳性具有亢进、激烈、亢奋、快速、刚硬、高处、粗端等宏观概念。其脉象亦表现为在表层的浮脉,及具有阳性脉象特征:紧、有力、紧绷等。八纲中有表里、寒热、阴阳、虚实。

太阳病的纲领可以用表里、虚实、阴阳来解释。但假如要进一步细化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则太阳伤寒为表实证,太阳中风为表虚证。也可以引入寒热概念再细化,则表实证更细化为表实寒证,但太阳中风的表虚证却不能称之为表虚寒证。因为太阳中风的表虚证,只是营卫之表略有亏虚而已,并没有里虚,但虚寒的含义更多表示为里虚寒。

我们引进八纲,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六经,因为仲景的六经概念实在太遥远了,而八纲却是目前所有中医学者较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把太阳伤寒理解并表述为太阳表实,太阳中风理解并表述为太阳表虚,与之相对应的是麻黄汤类方及桂枝汤类方,这更符合临床麻黄汤类方证与桂枝汤类方证的理解与使用。

太阳病微观脉象:太阳病表实证微观脉,显现人体周身表层肌肤腠理脉晕,并出现形态宽大、张力紧绷、按之实性等具有实性特征的“夹心饼样”肌肉脉晕。

太阳病表虚证微观脉,显现人体周身表层肌肤腠理脉晕,并出现形态稍瘦、张力稍柔、按之虚性等具有虚性特征的“夹心饼样”肌肉脉晕。

太阳病微观脉引申于太阳病表阳证概念:疾病在表,病性为阳,并从微观脉象的角度进行规范。疾病在表,病位体现在人体周身表层组织,包括人体周身皮肤、人体表层肌肉等。

病性为阳,微观脉“夹心饼样”肌肉脉晕为阳性表现特征,不可能出现非常纤细的阴性肌肉脉晕。在“夹心饼样”肌肉脉晕的基础上,稍有虚实特征不同表现,实性,则宽大、紧绷,虚性则稍瘦、稍柔。

二、少阴病少阴病宏观脉象:

脉浮而细、小、缓、迟、柔软、无力。

少阴病为表阴证。疾病在表,病性为阴。疾病在表,指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与主要反应在表层。其内在病机亦为邪正分争于表,气血津液聚集于表。病性为阴。

疾病的反应具备阴性特征。阴性则有沉衰、和缓、困倦、退缩、柔软、低处、细微等宏观概念。其症状体征表现于表。症状包括肌表疼痛、不适,皮肤感觉异常,汗出等症。包括脉象也体现为浮于表层;病性为阴,症状脉象都体现为阴性,症状不出现肌表和肌肉隆起高处等阳面疼痛特征,而是以肌肉细端、低处及近关节起止点附着处的疼痛与酸胀感觉为主。

皮肤不出现红肿、热痛、出疹等阳性特征,而是出现皮肤感觉异常、麻木,或者只有瘙痒,没有红肿的皮疹等阴性特征。

肌表症状多区别于太阳表证的阳性特征,表现为阴性的阴柔体征。其脉象同样表现为在表层的浮脉及阴脉特征:细、小、缓、迟、柔软、无力冰凉等。

少阴病微观脉象:呈现人体周身表层肌肤腠理脉晕,并出现形态纤瘦而扁平、张力柔软、按之无力等阴性特征的“柔软扁竹片样”肌肉脉晕。

少阴病微观脉引申于少阴病表阴证概念:疾病在表,病性为阴。疾病在表,故脉象体现于人体表层,包括人体周身皮肤和表层肌肉。病性为阴,规范了“柔软扁竹片样”肌肉脉晕总体为阴性的表现特征,出现了形态扁平、张力柔软的阴性脉晕。此处区别于同为表证的太阳病的“夹心饼样”阳性特征肌肉脉晕,应予鉴别。

三、阳明病阳明病宏观脉象:

脉象不浮而洪、大、滑、数、有力。阳明病为里阳证。疾病在里,病性为阳热、为实热。阳明病为里实热证。疾病在里,指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反应在里层。

里层,这里指的是咽、食管、胃、肠、肛门等吞咽、消化、运输、接触食物及消化物的消化系统并常年处于关闭状态的里层,代表邪正交争和病因病理产物聚集于脾胃肠道等的里层。这里的阳性表现于里层,体现为实热证。实,相对虚的概念。“实”的本义是殷实、富裕。《说文解字》:“实,富也。从宀,从贯。”引申之为艸木之实。中医学引申其概念为充满、殷实、充实、壅盛,亦指邪气盛实。阳明之实则指脾胃肠道之里的邪气盛实,而体现出充满、充实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心下、上腹部胃腑之食、痰、饮、瘀等内邪盛实而胀满疼痛,痞满,按之实,表现出脐腹、下腹部肠腑之内燥屎、痰、饮、瘀等邪气盛实而胀满疼痛,痞满,按之实。

而阳明病之里实热证体现出阳热体征:代谢亢进、精神亢奋。代谢亢进则发热怕热、汗出、口干,脉数,精神亢奋则烦躁易怒、失眠、谵语、言语高亢、动作亢奋有力等;而脉象应体现出里实热特征:病在里,脉象不浮,可见实热之洪、大、滑、数、有力之脉。

阳明病微观脉象:阳明病出现心肺、肝、脾胃肠等脏腑脉晕,位沉或不浮,脉晕形大,表面饱满圆隆,按之实而脉气上举有力等阳实脉象,或出现灼热指感脉晕,或出现肠脉晕内“泥团样”燥屎脉晕。

阳明病微观脉引申于阳明病里实热证概念,故相应出现病位在里的心肺、肝、脾胃肠等脏腑脉晕,并出现了阳性实热特征,体现于脏腑脉晕位沉于里或不处于浮位。同时出现脉晕形大、饱满圆隆、按之实有力等实性特征。或于脉管内或脉管周边组织直接可感知到脉中温度升高的变化,而体现于脉中局部灼热指感脉晕,这种灼热脉也表达出阳明里热的征象。

阳明病有阳明腑实证,此证于微观脉中可以展现出相应形态,于肠脉晕内显“泥团样”燥屎脉晕。这种燥屎脉晕可为阳明腑实证最为直观的微观脉象。

四、太阴病太阴病宏观脉象:

沉、迟、弱、微脉。太阴病属里阴证。

疾病在里,病性为阴、为虚、为寒。疾病在里,同样指的是咽、食管、胃、肠、肛门等吞咽、消化、运输、接触食物及消化物的消化系统并常处于关闭状态的里层。这里的里的概念与三阴三阳病是类似的,太阴之虚相对于阳明之实。

虚即虗(xū),从虍(hū),从丘(qiū,从北,从一)。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中医学引申其为衰弱、不及之意;太阴病之里虚包含人体内(周身)气血(津)阴阳的亏虚(不包括人体肌表营血卫气之亏虚),包含胃肠道机能低下及空虚状态。胃肠道机能低下,故出现了胃腑蠕动缓慢的腹满,出现了肠道空虚的腹泻等典型症状。

太阴病气血(津)阴阳的亏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衰状态。气之虚有疲惫、倦怠、乏力、气促之症,相应出现虚、弱、无力脉象。津血之虚有头晕眼花、毛发干枯、肌肤干燥等症,相应出现细脉。气血为阴阳之基础,气虚严重则伤及阳,而津血亏虚严重则伤及阴。阴阳亏虚是气血亏虚的严重状态。

阴虚在津血虚的基础上,出现脉管充盈更加不足的质的改变,可见体质羸瘦、皮肤干燥,相应出现小、微脉象。讨论至此,我们必须规划出《伤寒论》的太阴病之阴虚概念,不包括现代中医学的阴虚完整概念。这里的阴虚,指的是血虚的严重亏虚状态而伤及阴的本质,不包含阴虚里热及阴不涵阳的概念范畴。之所以规范概念,是因为临床中太阴病并不等同于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阴虚里热、阴不涵阳概念。

我们引申太阴病气血(津)阴阳的亏虚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太阴病“虚”的本质。现代中医学阴虚里热、阴不涵阳的概念包含《伤寒论》中部分阳明里热及少阳阳热的概念,但太阴病并没有阳性(热)概念。

在伤寒六经分类中,仲景把这一部分阳性(热)概念,规划到少阳阳明病中。我们不管引入八纲或者气血阴阳理论,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六经,其中虽有重叠,并不完全对等,不能混淆,更不可牵强附会。

关于太阴病的阳虚里寒,阳虚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的,气虚严重状态下,气损及阳,从而出现阳虚。阳虚是太阴病的衰弱集中表现,出现机能衰竭、温煦不足的畏寒怕冷、手足温度低的里虚寒状态,这也是太阴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可见相应的微脉、迟脉。综上所述,太阴病具备里、虚、寒三个特征。疾病在里,病性为虚,有里寒特征,与阳明病对举。

太阴病因为里虚寒,容易出现瘀血、痰饮的病理产物。里寒温煦不足,寒凝血瘀,则瘀血常留。里寒温化不足,津液不化,失之输布,停聚局部,则成痰饮。太阴病微观脉象:心肺脉晕沉下,心肺位稍后移(近心端),按之软塌无力,久候有冰冷指感。肝、胃肠脉晕沉下,而形瘦小,按之软塌无力,久候有冰冷指感。

太阴病微观脉,引申于太阴病里虚寒证概念:疾病在里,病性为阴、为虚、为寒。疾病在里,故脏腑脉晕沉下。

病位之里特指食管、胃、肠之腑。但因病为里虚寒,心肺亦为脏腑之里,五脏六腑气血相关联,故里虚寒又波及心肺之气血衰弱,亦体现心肺之特征性改变。而太阴病病性为阴、为虚、为寒,则多体现脏腑机能严重不足、下沉、无力、消失、衰败、不及等阴性特征。

脏腑脉晕机能衰退下降而见脏腑脉晕沉下之象,脏腑脉晕亦相应出现形态瘦小,按之软塌无力之衰弱、不及象。脏腑机能严重不足,脏腑之气鼓动无力,脏位下沉且按之无力。而当脏腑之阳衰败,失其温煦,则体现脉中局部温度下降,久候有冰冷指感。

五、少阳病少阳病宏观脉象:

脉位稍浮而弦细、有力、滑数。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是病在半表半里、性质为阳的疾病。半表半里为六经之精华所在。假若伤寒没有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和厥阴病,那《伤寒论》就可以去六经而改八纲解释。假若在注解或应用伤寒六经的时候,忽略了半表半里之证,则有失伤寒之精华。

所谓半表半里,病不在于表,亦未入于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则为半表半里之证。正气虽减未衰,正邪交争不下,邪正分争激烈,则为少阳病。少阳病因邪正分争激烈而表现出阳热征象。其阳热郁于半表半里,外不能透于表,内不陷于里,滞而不行,则胸胁苦满疼痛。热逼筋膜孔窍而出现相应的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少阳病之阳热郁于半表半里,出现相应的稍浮脉象。阳热滞而不行,而有气机郁滞之象,出现相应的弦脉。因邪正分争激烈,故而脉象滑数有力。正气虽减未衰,而有细脉特征。少阳病正气已弱,如条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因而入”,此“血弱”为营血虚,此“气尽”为卫气虚。少阳病具备营卫亏虚的病机,常常因为太阳病中风的太阳表虚证的营卫亏虚加重,藩篱失守,腠理尽开,邪因而入半表半里。

所以少阳病必然伴随着营卫亏虚的前提条件。

有学者认为少阳病有虚象,其本身带有太阴病,认为太阴病是六经里虚的代表,特别认为小柴胡汤证是少阳太阴合病。这样理解少阳病则是站在以药测证的角度,片面而不完整。

须知少阳病之虚是营卫之肌表亏虚,而非太阴之里虚,两者有表里之别,不可一概而论。综上所述,少阳病是病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阳的疾病,但其中包含少阳气滞、少阳阳热(郁热)、营卫亏虚等病机。脉象可出现相应的稍浮、弦细、有力、滑数。

少阳病微观脉象:肺脉晕稍浮起,肺表形态稍瘦,表面绷紧而隆起成弦。心脉晕形态稍瘦,形态比肺晕略饱满,心搏动稍快,搏动有力而有神。肝、胃肠脉晕,脏腑之形态稍瘦而稍浮起,脏腑脉晕表面绷紧而隆起成弦,按之脉气上举有力,久候轻热指感。

少阳病微观脉引申于少阳病概念:为半表半里之阳证。病在半表半里,故脏腑脉晕处于稍浮起之位。外不浮于表,内不沉于里,邪正分争于半表半里而性质属阳,属阳则正气虽减而未衰。故脏腑脉晕出现稍瘦之态,即稍有虚象而不衰。脏腑脉晕表面绷紧而隆起成弦,为气滞、郁而不畅之象。脉气上举有力示正气未衰,邪不内陷。

久候轻热指感则为少阳病的一种特征性指感。脉管中或脉管周边组织局部温度略有上升,但不至于灼热,故有轻热指感脉象,此示少阳病有阳热的一面。

六、厥阴病厥阴病宏观脉象:

脉位稍浮而微、细、无力、弦。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证,是病在半表半里、性质为阴的疾病。厥阴病与少阳病同样为病在半表半里,但厥阴病正气已衰,无力抵御外邪,邪正交争疲惫,导致半表半里之阳热上炎于上,而正气虚衰于下,出现了特有的上热下寒之症。其上热亦表现出口苦咽干之上焦阳热证,其下寒则有下利不止、四肢厥冷、畏冷肢寒等下焦虚寒症状。

有学者认为,厥阴病是少阳太阴合病。厥阴病固然有类似少阳病之上焦阳热病机,但厥阴病只出现下焦虚寒病机,不会出现全身虚寒病机,特别是厥阴病不出现上焦虚寒病机。而太阴病是里虚寒病,包含上焦虚寒病机,如栝楼薤白白酒汤证(太阴阳明合病,包含上焦阳虚寒厥病机)。

厥阴病也不能理解为寒热错杂,因只出现上热下寒,不会下热上寒之症。如大黄附子汤证(太阴阳明合病,包含阳明腑实病机)。

综上所述:厥阴病是病在半表半里、病性为阴的疾病,包含上焦阳热、厥阴气滞、下焦虚寒病机,具有上热下寒病机特征。

可出现相应的脉象:脉稍浮,而细小微无力。厥阴病微观脉象:心脉晕稍浮起而形瘦小,搏动弱而无力、无神。心尖部及心前区灼热指感。肺、肝、脾胃脉晕稍浮起而形态瘦小,脏腑脉晕表面绷紧而隆起成弦,按之脉气上举无力,久候轻热指感。双尺下肠形脉晕形态纤瘦而沉下,表面扁塌而柔软,按之脉气下陷,指下如虚,久候有冰冷指感。

厥阴病微观脉引申于厥阴病概念: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证,是病在半表半里,性质为阴的疾病。病在半表半里,故脏腑脉晕处稍浮之位。

病性为阴,正气已衰,邪陷入阴,故出现相应的形态瘦小之不足羸瘦之象,亦出现脏气不足按之脉气上举无力之象。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病,邪外不出于表,虽正气已衰,但却不入于里,邪正仍分争于半表半里,气机郁而不行,故有绷紧而隆起成弦之气机郁滞之象。轻热指感亦是厥阴上焦郁热之象。厥阴病出现下焦虚寒之象,寒象体现于尺部温度下降,而出现冰冷指感脉象。虚象体现于双尺下肠形脉晕沉下而形态纤瘦,表面扁塌,脉气下陷。

厥阴病全脉体现:上(中)焦之实热脉象,而下焦之虚寒脉象。

以上概述了六经病的概念、临床症状及与之相应的脉象特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