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条文里边,在“发汗后”后边有“喘家”两个字,《宋本》里边没有这两个字。这两个版本有这么两个字的区别。
这个条文在《康平本》是降一字格排版的条文。
下边解读一下:
“发汗后”,是造成这个方证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了,在这个条文里边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论述。实际上不发汗后,也会有这个方证的情况。咱们不能那么机械地解读。
“喘家”,在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时候,已经都学习过了,就是素有喘疾的人。那么这种人有什么特点呢?他的呼吸系统就较常人微弱,当人体内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常常要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发作出来。
“不可更行桂枝汤”,在这个条文里边,这一句话不能轻易放过,这一句话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更”字,在这儿应该是“再”字,“不可再服桂枝汤”。他为什么要这么来表达呢?就是经方里面有个治疗原则:凡是表证,发汗以后表不解,或者经过泻下以后表不解,只要还是表现为表证,就要用桂枝汤来治疗。但是,这个治疗原则还有例外的情况,发汗以后,或者泻下以后(顺便把第162 条也讲了),不能再用桂枝汤治了。那么为什么呢?这儿我们看看方剂,就很明白了。因为经过了误治以后,他产生了里热。人体一旦有了里热,这是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就不能用了。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汤”。如果考虑到“喘家”这个因素的话,再来看看“不可更行桂枝汤”,有明确的指向,指的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时候尽管他喘,也不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了,因为有里热。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这个方证的典型的症状反应。这个汗出,不再是表虚证了,主要是由里热造成的。“汗出”,尽管在文字上我们看不出,但实际在临床当中,由里热而产生的汗,携带着大量的因为内部器官偏于亢奋而产生的代谢物,闻起来味比较重,摸起来手感比较粘;桂枝汤证出的汗,要比这个汗清爽一些。
另外呢,这个方证在临床当中还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里热的证候。比如舌苔可能会有点黄,舌质有点红,脉像偏于数。脉偏于数,桂枝汤证如果发热的话,也会偏于数脉,浮缓脉。但是麻杏石甘汤的脉有时候会近乎于洪大。再一个仔细问诊的话,患者自己的感觉也会明显区别于桂枝汤类方剂的那种方证。在这个方证的统计里边,有一个症状叫鼻煽,麻杏石甘汤证中有时候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因为有里热,特别是里热严重的话,患者呼出的气,自己感觉到有灼热感,鼻子都觉得往外呼气的时候觉得很热,这就是因为里热太盛了。
再一个就是“喘”,喘本身有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本来病人可能就有喘的毛病,再加上新得了病以后呢,喘加重了;第二呢,是有表证,体表的呼吸功能不够建全而造成喘;第三呢,里热也经常会造成人的喘。实际上,单纯的里热造成喘的话,是因为机能过于亢奋,再加上呼吸系统又比较薄弱,承受不了过热的内环境,造成咳喘。
这个“无大热”,应该客观地来理解。一个呢,无大热,能够说明这个方证的一个病理特点。我们现在理解呢,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过高的体温,这样理解就比较准确一些。不至于像大青龙汤证的高烧,只能这么说。
病理基础呢,因为有汗出,相当一部分热量都带出来了,不至于造成很高的体温。
所以,麻杏石甘汤是一个解表清热的一个方剂。
那么这儿就有一个问题了,麻杏石甘汤证的表证,是表实证还是表虚证?因为有汗出。我们从药物组成上就能够理解,严格地说还是一个表实证。但是这个表实证跟大青龙汤证的表实证相比的话,有着程度上的区别,没有实到里热很盛不得汗出的那种程度。
这一条所论述的病理,就是表实证同时伴有里热。但是我们应该时刻记着一个事啊,实际临床当中麻杏石甘汤证也有无汗的情况,同时也可能会见到高热的。这个临床当中都有的,要仔细辨证。
下面看看方剂,一共四味药组成。实际就是麻黄汤去掉桂枝加上石膏。也可以理解成麻黄汤的一个加减方。因为此时的人体,里热比较严重,再用桂枝不合适,所以就把桂枝去掉了,加上了清里热的石膏。可见这个时候,里热是矛盾的主要面。石膏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就是清里热。
下边呢,再看看这个方证。麻杏石甘汤证,总共统计了367 例,这是一个常用的方剂。那么在季节发病上有什么特点?春季发病的66例,夏季发病的39例,秋季发病的29例,冬季发病的76例。我们为什么把季节发病的规律放在这个地方?发病率最高的是冬季和春季,最低的是秋季,而且冬季和夏季差了将近一倍,冬季是76例,夏季是39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剂?外有表证,里有里热。
很多其他中医的书,解释人体和环境的规律的时候,把它机械化了,甚至提出冬季不可用石膏。什么冬季不能用凉药,夏季要慎重用热药。治病的规律在哪?在于得病以后的疾病反应。在于准确的辨证。不管什么季节,他得的是什么病,你就给他用什么方剂来治。咱们从这个统计资料上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我们学中医就好像在淘金,淘金一开始淘到手里面的是泥沙、石、金子混在一起了,你得学会了把那些杂质淘出去,最后剩在你手里的才是金子。你要把金子淘出去,最终你得到的就是一把泥土、一把沙石,毫无价值。中医里边虚假错骗很多,需要我们仔细去淘。
麻杏石甘汤的临床统计症状:咳喘303例、发热231例、便干燥107例、口干渴95例、尿赤75例、烦躁68例、鼻塞16例、呼吸短促60例、咽部肿痛40例、麻疹29例、痰黄粘稠50例、汗出17例、无汗14例,这是有记录的。无汗和有汗对比太接近,特征性不那么明显。
舌质:红舌120例、淡舌3例、干舌有芒刺、瘀点各1例。
舌苔:黄苔33例、黄腻苔32例、薄黄苔26例、薄白苔25例、白腻苔7例、白苔5例。
脉象:浮数脉48例、滑数脉40例、数脉21例、浮滑数13例、弦数10例。大家看啊,数脉在这个方证里边差不多是必见的。
有应用这个方剂机会的现代病:感冒,流感(包括甲流,这一点很重要,这个甲流肯定有里热在),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哮喘,麻疹肺炎,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慢性鼻炎,百日咳,哮喘,过敏性哮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脑炎,麻疹,荨麻疹,小儿遗尿,小儿尿频,夏季热,小儿痉挛性喉炎,口疮,肺心病,慢性结肠炎,喉头水肿,酒醩鼻,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接触性皮炎,痔疮,痔疮水肿,内痔脱垂嵌顿,疖病。还有伤寒、副伤寒。
如果一个麻杏石甘汤证,既没有汗出,同时又有高热,那么它跟大青龙汤证如何区分呢?
这个方证跟大青龙汤证,特别是在无汗高热的情况下非常接近。我们比较一下,跟大青龙汤证作一个鉴别。大家看看大青龙汤的方子,大青龙汤就包括了这个方剂所有的药物。我们把大青龙汤多出来的药物看一下就会从中得到启示。大青龙汤比麻杏石甘汤多了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枚;另外呢麻黄比这个方剂多二两;杏仁比这个方剂少了十枚。还有石膏的量,这个方子是半斤,大青龙汤是如鸡子大。
这儿啊,咱们先说一个问题,石膏同样的一本书上为什么一个是用斤来计算,一个是用如鸡子大?实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这两个方剂不是一家的方剂,它的来源不同。来源不同,所以计量法不一样。今天实际测一下啊,实际上最后的结论,这两个非常相似,非常接近,基本上就是半斤左右。这就更能证明这两个方剂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渠道。再去看看桂枝、生姜、大枣,这不是近似一个桂枝汤吗?
大青龙汤证所表现出来的这个症状,一般都要比麻杏石甘汤重。头疼、身疼痛、烦躁;另外,大青龙汤证有体表停饮的这种情况。麻杏石甘汤绝对没有这个问题。这是很大的区别。
还有,这个方剂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不可更行桂枝汤”,就说千万不要再给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不要搞混了,不要辨证错了。这两个方剂比较一下的话,从字面上看,症状非常明显,都是有热,热也不是很高,同时又有汗出,又有咳喘这一类的。但是它们最根本的鉴别点,就在于有无里热。有里热了,那就是麻杏石甘汤证;没有里热就有可能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这个方剂在临床应用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个方剂不能连着用。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好几年前了,也就这个季节,天特别热,我自己感冒了。感冒了以后咳嗽,我就发现啊,小陷胸汤也是对这些热证,而且治咳嗽挺好。我当时感觉对我威胁最大的就是咳嗽,咳嗽就是一个比较主要的证。我想先喝点小陷胸汤,看看会是什么感觉,我就喝了。喝了以后,20分钟就不咳嗽了,真的不咳嗽了啊。但是不咳嗽了,还不如以前咳嗽舒服呢,更难受。因为不是那个方证,更难受,它解不了表啊。后来我一看,这个肯定不行,只能是体验一下。然后又喝麻杏石甘汤,喝了以后很快就很舒服了。我感觉这个药喝了这么舒服,好得这么快,我接着喝吧。第二天又接着喝,后来就越喝越觉着不舒服,觉得虚了,老在出汗。所以这个方剂啊,胡老也说了,只能用一次。
但是我的感觉啊,连着用两次,就说服两剂,如果说症状非常明显的问题不大,但是往下不要再喝了,这个方剂不能喝了。如果病好不了怎么办呢?这也是我自己的体会。把麻黄减量,减到只有原来剂量的三分之一,让他喝,肯定是既不至于虚人,又能清里热,这是一个办法。但是这样呢,恐怕也不能喝时间长了,因为大量的石膏会有点伤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也在临床当中碰到过,往往这个人喝了这个方剂之后,因为这个方剂见效很快,明显得轻了,但是还好得不是很利索,这个时候他会出现某些小柴胡汤证。这时候你合上小柴胡汤。当然要是有大柴胡汤证,要合上大柴胡汤也没问题。合上柴胡剂疗效也非常好。还可以多喝几天,这个病就好了。
我楼上有个会计,他感冒了,他就是一个麻杏石甘汤证。输了三天液以后,他出现了柴胡证。我就给他小柴胡汤合上麻杏石甘汤各半。就服了两次就好了。总地说还是要辨证。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啊,就是《宋本》的方后注解的最后,有一个“本云黄耳杯”。我跟大家说,在比较权威的教材里边,对“黄耳杯”作了一种解释,是一种古代的器皿,椭圆形的,有两个耳朵状的手柄,是黄铜做的,所以叫做“黄耳杯”。而且它的容量,就是一升。这样说呢,非常合情合理。这个方后注本来后边说的是一次服一黄耳杯,后来觉得剂量上不统一,就改成一升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10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