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六十四条
2025
07-07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六十四条

这个条文在《康平本》是降两字格排版的条文。

那么解读一下:

“发汗过多”字面的意思非常得清晰,但它是造成这个方剂的病因之一。根据经方的理论来分析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实际临床当中碰到的这个方证,因为发汗过多造成得非常少。

“其人叉手自冒心”是这种病的患者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他就觉得这样好一些。叉手就是两个手交叉着,“冒”字在这个地方应该当做覆、盖的意思,就说两个手交叉着覆盖在胸口这个地方。它用来形容病人因为心悸得严重,以至于两个手盖在胸前这个地方。就形容这种样子,还是比较生动。

“心下悸、欲得按”,是这个方证的一个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自我感觉。“心下悸”应该是心悸,“下”字是不是原文作者就这么写了不敢说,但是它说的方证应该是以“心悸”为主,“心下悸”不是,那是茯苓甘草汤证的一个典型的症状。“心下”是指的胃口,“悸”是有跳动的情况,桂枝甘草汤出现这种情况非常少,那都是既有气上冲,又有那个部位有停饮的情况。但这个方剂它没有停饮的证候。

这一条所论述的病理是一种表虚证、津液虚、气逆的病理状态。

这一条里的发汗过多,本身就把这个意思说明白了。但是实际临床当中,没有发过汗的,常常也有汗出,有心悸,甚至有的还小便频数。

我这儿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刚才说的有肺结核的那个人的母亲,80多岁的老太太。她活动不太灵便,心悸,有时出汗,还小便不太好。当时她没有过来,她儿子跟我说的,问的主要就是些症状。我想了想,老太太年龄这么大了,小便也不利,频数,我就给她做了点真武汤。她说吃了真武汤以后,小便解得更多了,心慌的感觉一点也不减轻。我说那不行,得去看看,我就到她家。老太太耳朵有点聋,可能与耳聋有点关系,她说话声高气粗,精神还特别得好。她肯定就不是真武汤证了。我就给她桂枝二十克、甘草十克,这也是原方比例,让她煎了分六次喝,结果没有喝完就好了。这个病还有很典型的一个症状,出汗就呼呼地出一阵子。后来我又碰到这种病人,也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阵发性出汗比较明显,再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心悸。古人总结得非常好,都是些典型症状。

咱们再多说一点,在网上有好多同学或者同道遇到不好处理的病人,总觉得我认识某某人,我告诉他,就能帮我解决。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可是这种方式很不好,因为你觉得四诊资料可能很全了,但是有时候却没问到,可能会有遗漏,这是很常见的情况。就如我在青岛的两个学兄学妹,一开始是在电话里跟我说碰到一个什么病人什么情况,我就说给点治疗建议,但时间长了就觉得不是很灵。后来他们就让我过去看看,去了以后我四诊的结果跟他们原来说的相差很大。最后用那个方剂,跟我原来建议的方剂都有着质的区别,有的方向性都有问题。所以说这种方式不太好。像这个老太太虽然离我不是很远,但因为没见到人还出现了这种情况。

作个小结:由于发汗太过,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悸症状,常感觉摁住心脏部位较为舒适,甚至表现为双手交叉覆盖于胸前。此为桂枝甘草汤主治之证。

这个方剂一共就两味药,非常简单,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桂枝在方剂中肯定是个主药,它的主要作用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降气冲、解表。甘草的作用是缓急、补中、补津液。

这个方子如果跟别的方子放到一块儿,体悟得会更深一些。比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这三个方子的病理跟桂枝甘草汤非常接近,但是又有质的不同。这三个方子都包括了这个方剂,同时这三个方子又有停饮的因素,都有水证。之所以这三个方子不同,在于它们停饮的部位导致的症状反应不一样。但是桂枝甘草汤在里边的作用却是恒定的,都是用来治疗气上冲的。这样来想一想,桂枝甘草汤就很容易理解了。再回过头去想那几个方子,仔细去品味品味,它们都有气上冲的问题。还有一个桂枝加桂汤,跟这个方剂也可以联系起来,这个方剂和桂枝加桂汤的区别,在于这个方证集中于心胸部,但桂枝加桂汤方证它是从腹部到胸部都涉及到了。桂枝加桂汤跟桂枝甘草汤从药物上分析,桂枝加桂汤偏于里虚一些。

这个方剂在临床中应用还时常会出现用错了的时候,因为它的典型方证“心悸”在很多方证当中都有可能出现。我的体悟,在临床当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我们再举几个方证就知道了,比如说心悸有明显的水证而且陷于阴证的,就是真武汤证;如果心悸有明显的里虚寒的,又陷于阴证的就像四逆汤证;心悸有半表半里证的,半表半里偏于实证的,像四逆散证;比如心悸又有因为虚热证,像炙甘草汤证,还有因为血证的,像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就比较典型的了。心脏病也会感觉心悸。但是有明显的柴胡证、瘀血证,还有因为情志方面的比如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就很明显了,这本身就是既有情志方面的又有气上冲,那么就用了这个方剂,又加上了龙骨牡蛎。还有因为纯属于里热造成的心悸,比如白虎汤证也有可能会出现心悸。

我刚才说的那个老太太,在给她的辨证过程当中,实际后来就用了白术,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阴证,精神特好,非常精神的样子,她不会是个阴证。不会是阴证的话,像好多里虚寒证什么的都排除了。再加上吃了真武汤小便毫无作用,那么水证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她小便有点频数,结果喝了这个方剂管用了,排除了没有那些方证的特点。

下边我们看看临床统计的这个方剂的方证。统计的案例一共是 22例。症状中心悸的只有16例,汗出的有10例,胸闷的9例,头晕的8例,坐卧不安的8例,叉手自冒心的7例,面色苍白的5例,四肢不温的5例。其中呢汗出这个症状,有的病人自述说大汗淋漓,有的是汗出较多,有的是一般的汗出,有的是自汗,也是各种表现都有。总地说它是一个表虚证。

舌象:淡舌8例,淡暗有瘀斑1例,光润舌1例,舌胀1例,淡暗舌1例。有舌象记录的一共12例。

舌苔:有11例的记录,淡薄白苔6例,无苔的2例,白滑的2例,腻微灰的1例。

脉象:有脉象记录的是17例。虚脉12例,沉脉5例,浮脉3例,濡脉2 例,结脉2例,细脉2例,数脉1例,代脉1例,涩脉1例,紧脉1例。这里边有一些脉象,比如说代脉,恐怕有加减的情况。这个方剂在临床,特别是后世应用当中,原方用得不多。所以说看起来好像包括了这么多的脉象,恐怕有其它的证掺杂着,往往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啊。它还有一个用药规律、加减规律,如果都吸纳进来,整个学习过程就很长了,很麻烦了。咱们现在就拣主要的跟大家说。

治疗的现代疾病:低血糖,窦性心动过缓,冠心病,心脏性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癔病,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心率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缓,肺心病,风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

这个方剂的应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临床当中要应用这个方剂,药量应该适当的加大。比如用桂枝汤,用桂枝汤现在用桂枝9克,芍药9克,其它的就以此类推了。如果用这个方剂,桂枝和甘草的量都应该加大,它的道理在哪儿呢?这是古人从临床当中得出的实际经验,这个原方的桂枝用了四两,与桂枝汤相比就多了一两,但是这个方剂要求顿服,顿服就是一次的服药量,四两是一次的服用量。我们再折算一下的话,这个药量就大了。按照现代的计算四两就是60克,如果按着《伤寒论》上的原量桂枝汤一剂,桂枝是45克左右,分三次服,煮取三升,每次服一升,是三次的服药量。这个60克是一次的服药量,那个相当于桂枝汤一剂是15克,那么这儿一剂就是60克,这就要高出它四倍,所以用药量要大一些。而且这两味药的比例也要按照原方的比例。

有一个问题大家需要注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不会只看经方的书,也不会光看胡希恕的讲座,还会看其它的一些书。看这些书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就需要特别的注意一下。我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材性质的、学院里比较权威的资料里,因为麻杏石甘汤是一个常用的方剂,它列举了很多专家应用的临床研究。举一个例子吧,它说“某某专家用麻杏石甘汤来治疗风热感冒,有效率是多少,治愈率是多少,无效的是多少等等,列举了一大堆的数字。有大概是十多例无效。这是经方界,推而广之包括中医界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式来研究中医、经方。从理论上说,经方只要辨证正确、方证相应,疗效是100%,不存在无效或者。为什么它会出现多少例没效呢?其实不是它这个没效,反而让人感觉到经方治病也是时效时不效,这就等于给经方扣了一个帽子,是这种研究的课题选题上、方向上本身发生偏差了。经方治的是证,不是病,那个风热感冒不是麻杏石甘汤证,关键问题在这个地方。它如果是大青龙汤证?也可以说它是风热感冒,它也有里热嘛!要如果用麻杏石甘汤去治大青龙汤证,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现在风热感冒的面很宽,没效的好多就是因为它不是麻杏石甘汤证。

我们现在如果研究经方不应该是用这种方式。我自己设想的研究方式,总有一天人们会走到这条路上,只有这么一条路。假设有一个经方高手在这儿看病,你可以有意去找一部分病人来让他诊断,诊断完说是什么方证,然后就给相应的方剂,服了以后确实好了。好!你再去比较服药之前的指标和服药好了之后的指标,这里边肯定会有规律的。虽然现在技术手段还非常有限,但这是一个方向,迟早得从这个方向上找到突破口。而不是说用了一个现代的研究方式,就可以改变经方方证相应的基本规律。那怎么可能呢?经方唯一不能改变的东西,你偏偏要研究把它改变了,最终不碰壁才怪呢!而且现在很多人都这么研究经方,日本人研究经方相对来说比较认真了,还出现“小柴胡汤致死人命”的事件呢,其实吃亏也吃在没有去研究方证之间的规律,要去研究方证和人体之间那些古人还没有了解的指标规律,而不是去研究病和方剂之间的规律。其实这个东西稍微换一换角度,就很清晰,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但是就是很少有人去那么想。比如说用经方治疗肝炎涉及到60个方子,这至少说明肝炎在用经方医学来诊断,它有可能是在60多个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而在相同的部位发了病。知道这个规律再去研究,你还会去研究什么经方治疗肝炎吗?比如小柴胡汤,都说清胆热、利肝胆,就是说小柴胡汤治疗肝炎,研究单方不行了,就开始加减什么的,比比皆是,到最后是行不通的。但是初学的人发现这个东西吸引力太大了,甚至连研究这个的专家都不能抗拒。为什么呀?如果方剂和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什么方剂就能治什么病,那得多好啊!要真有这样规律在的话,那治病得简单到什么程度啊,比如说肝炎就用小柴胡汤,心脏病就用真武汤,肾炎就用越婢加术汤,要是都这么套上的话,那么人人都成了医学家了嘛!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没人去做,只能说对抗性的那种理念太深入、太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学会去鉴别,要学会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不要被别人轻易地误导了,这样可以缩短你学习成功的路程。

我在这几年里观察一些跟我有来往的一些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观察、关注,比如在网上发的帖子或者什么的。像有一个同学经常在网上发一些帖子,每一个时期发的帖子都是他的一个脚印,说明他那一个时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比如有段时期他转了很多刘渡舟的资料,有一段时期转了好多倪海厦的资料,有一段时期发出来的桂林古本伤寒论,都说明他的兴趣点在不断地变化。结果现在搞的那些很虚的东西,离临床实践越远了。当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他有工资,没有什么压力。反正就是说,如果在学习上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误导,有可能走错路。走错了路实际上损失是自己的。学东西要多学,但是要学会鉴别,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