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手术应用解剖-小脑及脑干出血的皮质 深部核团与血管|人卫书摘
2025
04-06

手术应用解剖-小脑及脑干出血的皮质 深部核团与血管|人卫书摘

人卫书摘

神外前沿

第五节 小脑及脑干出血二、手术应用解剖3. 皮质与深部核团(1)小脑:小脑表面为皮质,深面为髓质,髓质中含小脑核。小脑深部核团: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从内向外分布,顶核位于蚓部髓质,后三者位于半球髓质中)。小脑核团具有重要的白质纤维传导和联络作用,如血肿本身对其并未造成破坏,则术中应尽量避免对它们的损伤。术前应测量好小脑血肿远端距皮质的深度,内镜操作应局限在血肿腔内,注意避免损伤血肿腔周围的小脑组织,以免加重对小脑深部核团和三个小脑脚的损伤(图 3-5-5)。(2)脑桥1)脑桥面丘上区、面丘下区:在第四脑室底部,面神经绕过外展神经核,这种复合结构称为面丘。面丘的内侧有内侧纵束(长的上行纤维束),外侧为前庭神经核,深面是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继续深入为内侧丘系和皮质脊髓束。2)第四脑室后正中沟:在展神经核在菱形窝的投影与动眼神经核在中脑表面的投影之间,此区交叉纤维虽稀疏,但轻微的侧向牵拉也可能损伤内侧纵束,从而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两侧为外展神经核和内侧丘系(图 3-5-6)。3)三叉神经周围区:位于三叉神经前方,内侧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方为三叉神经运动和感觉核;后内侧为四大丘系(内、外、脊髓、三叉丘系)。4)三叉神经上区:位于小脑中脚三叉神经根入口区的正上方,下方为三叉神经感觉核和运动核,后内侧为四大丘系(内、外、脊髓、三叉丘系)。5)脑桥外侧区:位于小脑中脚和脑桥交界处,三叉神经与面 / 前庭蜗神经外侧之间。(3)脑干切口的安全区1)经枕下后正中 – 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底(菱形窝)→应用面丘上区、面丘下区和第四脑室后正中沟这三个安全区→清除脑桥背侧的血肿。2)经乙状窦后入路→到达三叉神经周围区,三叉神经上区,脑桥外侧区这 3 个安全区→清除脑桥及桥延沟外侧部血肿(图 3-5-7)。4. 神经血管(1)动脉(图 3-5-8)1)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在小脑扁桃体内侧面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即下蚓动脉,供应小脑半球下面和小脑蚓。外侧支:供应小脑下面及外侧缘,小脑扁桃体及深部的齿状核。2)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供应小脑下面的前外侧区,并同 PICA吻合。3)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在大脑脚后外侧面分为内、外两个分支。内侧支:终末支,即上蚓动脉,供应小脑上面内侧及小脑上蚓部。外侧支:半球支,供应方叶、上半月叶的外侧部及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小脑核团。(2)静脉:小脑的引流静脉主要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大系统。1)浅静脉:引流枕下面的静脉包括下蚓静脉,半球下静脉,扁桃体后静脉和内、外侧扁桃体静脉。2)深静脉:小脑延髓裂组静脉,包括小脑下脚静脉、小脑延髓裂静脉、扁桃体上静脉、脉络丛静脉。【总结】 小脑出血的内镜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就近原则,即经血肿与小脑枕下面皮质表面最近处进行造瘘进入血肿腔。内镜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血肿腔周围和深部的小脑组织,以免加重对三个小脑脚和小脑深部核团损伤。经枕下后正中 – 小脑延髓裂入路是通过自然间隙的锐性分离显露脑桥和延髓背侧,通过打开脉络膜和下髓帆,可显露整个第四脑室(包括底和侧壁)。适合于清除脑桥和延髓背侧,尤其是破入第四脑室的血肿。打通脑脊液循环,缓解梗阻性脑积水。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以为桥小脑角区,岩斜区以及脑干前外侧等区域的病变提供良好的显露,配合神经内镜技术,既可扩大视野范围,还可抵近观察,适合于清除脑桥侧方的血肿(图 3-5-9)。(朱广通 胡志强 孙怀宇 王玉峰 曹玉福 周 全 林鹏飞)版权说明

神外前沿 E-mail:[email protected];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