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庞鹤鸣:“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非常重要”
2025
11-11

庞鹤鸣:“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非常重要”

庞鹤鸣老师

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中,庞鹤鸣老师讲“息”字的第三种含义——“息指呼吸之间的停顿”,是从“气息”一词开始的。

他说:“气息从字义上讲有两个意思,气字指呼吸之意,息字是休息之意,指呼吸之间的停顿。”

然后,他从人一出生的呼吸顺序与后天的呼吸顺序有所不同讲起:

“人一降生先呼气(“哇”的一声哭),呼出后停顿一下再吸。后天的自然呼吸,吸气是主动的,因而呈现出吸、呼、停,再吸气、再呼气、再停……”

人一出生是从呼气开始,这显然是绝大多数人从来不去思考的。而“道心之微”其实常常就体现在体察重要的细节处。

为什么人一出生不是先吸气,不是先从外界获取营养,而是先呼气呢?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道理呢?对于这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琢磨一下。

而更重要的细节是“呼吸之间的停顿”。

为什么更重要呢?

因为这个细节有大用。

庞老师称:

“如果我们能把精神注意到停的一刹那的几秒钟,即能很好的调整身体。”

接着如是阐释:

“吸与呼之间的停顿虽也有,但更短促,故一般不易注意到吸呼之间的停顿。根据现在一般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8次计算,一昼夜是二万五千九百多个呼吸。由于呼吸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所以呼吸转起来也是一大周天之数。古人认为若能把每个呼吸都能带着意念走,意念注视呼与吸之间的停顿,天地之间的精气就能被你所用。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发练功者直入上乘静境,古人讲调息没讲这一点。”

这些文字里面,前面的可视为普及知识,后面的则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两点功法与大用:

一、“每个呼吸都带着意念走,意念注意呼与吸之间的停顿”,可视为功法;“天地之间的精气就能被你所用”可视为大用。

二、“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非常重要”,可视为对此功法的重要提醒;“它可以引发练功者直入上乘静境”,可视为大用。

为什么不用“上乘境界”而用“上乘静境”呢?

显然,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入静法门。

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庞老师在后面讲“正确掌握调息要素”时,再一次重点提出:

吸呼之间有停顿,呼完到吸也有停顿,如:

吸—停→呼—停→吸

通过延长其中某个停顿的时间可以改善体内的功能。停顿的作用为加强神的稳定性。

这里面提到了呼吸之间停顿的第三点用处——“加强神的稳定性”。

另外,笔者在实践中还体察到“通过延长某个停顿的时间”,可以让气自动调整身形。此可以视为第四点用处。

对于练功过程中,是否可以采取主动憋气的方法。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

有段时间,因为看了瑜伽大师拉瓦的文章,说屏息可能会出现问题,如要屏息需有师傅带着练。(大意如此)笔者有所担心,所以不再憋气。但近来站桩时又试了憋气(屏息)的方法,觉得不可能出现问题。因为憋气憋不住了,谁能硬坚持下去?

我还专门就此问题征询一位既练功又是中医的朋友,他也是同样的看法。

当然,这样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在练功的过程中,每个人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笔者还以为:“注意呼吸之间的停顿”,既可以在练功状态下体察,配合一些功法(比如左右鼻孔交替调息法、天门出入调息法、“听息”功法),效果会更好;同时,普通人不用任何功法,只是关注呼与吸之间的停顿,同样可以起到静心、康体的效果。

庞鹤鸣:天门出入调息法,看起来简单但有无穷玄妙

庞鹤鸣、南怀瑾:左右鼻孔交替调息法及其原理与妙用

另外,南怀瑾先生也对呼吸之间的停顿非常重视,下面的文章可供参考。

试谈止息、屏息的修定功夫——辨析南怀瑾与瑜伽大师斯瓦米·拉瓦的不同处南怀瑾讲止息、真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