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气法时
“脏气”,即与五行相应,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之气,通过功能而表现;“时”,即与五行相应的季节、时令、时辰;“法”,即“人法地,地法天”,相感而取法,效法之义。合而言之,即五脏系统功能的盛衰,与相应的自然界五行时节交替旺衰产生同步变化,具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意义。
“脏气法时”理论在人体与外在环境息息相应的动态中研究五脏的生理活动、病理转归。从整个传统医学理论即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所探讨的对象包括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人体的生命节律,其依据也是包罗万象。“脏气法时”具体指五脏系统功能的盛衰,与相应的自然界五行时节交替旺衰产生同步变化,即指五脏所特有的系统功能按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而变化,即“脏气法于自然”,这里“自然”的范围相对较广,包括天体运行、四时更迭、地域分布、气候迁移、万物生长规律、五运六气的变化等等,将“时”的概念扩大化,但却并不违背这一理论。“脏气法时”的理论,特色在于“法时”。五脏功能和对应时间感受性在不同季节各有高峰,肝气在春季,心气在夏季,脾气在长夏,肺气在秋季,肾气在冬季。这也能在脉象中体现出来,表现为四时脉的特征。王叔和《脉经》总结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脉象特点。可见,五脏功能与季节有“对应”的特性,并能在脉象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内经》以如何以脉象来探究天地之气为切入点,探讨脉象的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联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从脉象上反映出病变发生机制,总结而言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若脉象违反其气候变化则生病变。脉象属人体内在,气候属外在,在一定程度上脉象与气候四季的变化息息相关,脉象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也属“脏气”。脉象与自然气候物化相关也恰恰证实了“脏气法时”理论。《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谓“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即属四时平脉,体现出四时气候对于脉象的影响。《内经》原文中提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将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及木、火、土、金、水等气候、物候(包括五脏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有序联系起来,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相应变化规律,形成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脏气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异常功能与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根据“脏气法时”理论,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都与时令相关,如《素问·水热穴论》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冬者水始治,肾方闭”,说明人体脏腑的功能与自然界阴阳消长息息相通,各脏腑在其相通应的季节功能增强;《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论述了五脏疾病在某一时间周期内的间甚规律;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即五脏疾病愈于其所生之时令,加重于其所不胜之时令,在所生之时令病情趋于平稳,在其所主的时令病情发作,对五脏疾病法时令而变的规律进行了总结。脏气法时是传统“天人相应”思想的一种体现,将“脏气”及“时”进行合理的延伸,这种延伸有理有据地探讨了人体的脏气变化(生命节律)是受自然这一大环境影响的。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自然界是复杂多变的,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也是复杂的,“脏气法时”思想从理论上形象而有深度地表达了二者紧密的联系。
参考资料:
[1]杨丽莎, 王彤.内经“脏气法时”理论内涵探讨[A],2009.
[2]常立果. 《内经》“脏气法时”思想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究天人之际 通健病之变
循生生之道 凭生生之具
培生生之气 收生生之效
谋天人合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0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