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为啥单纯疏肝没用呢?医生:肝郁久了,身体里的阳气会慢慢耗光。
2025
11-08

为啥单纯疏肝没用呢?医生:肝郁久了,身体里的阳气会慢慢耗光。

病人是下午三点挂上的号,脸色发黄,眼白微红,一坐下就说自己“肝气不舒,想疏疏肝”。她已经吃了三个月的逍遥丸,觉得越吃越没劲,月经也推迟了七八天。

我让她先别说话,伸手一摸脉,沉涩细弱,舌苔淡白,舌边还是齿痕。她这不是肝郁的问题,是阳虚了。单纯疏肝已无用,阳气都快耗光了。

临床上,很多病人误把情绪不好、胸闷易怒、月经不调等归为“肝郁”,一味疏肝理气。可真正的肝郁,只是疾病发展的前半段,若长时间不处理根本,阳气耗伤,整个人的代谢、循环、防御系统都会走向失调。到疏肝反而成了“扬汤止沸”的无效操作。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人体情绪、消化、激素调节的关键。但肝气郁结久了,就像水管堵了太久,后面连锅炉都坏掉了。

中医讲“肝郁日久,脾失健运,肾阳受损”,意思是说,郁而不解,终致阳虚。不少女性从“胸胁胀痛”发展到“宫寒不孕”,正是这个过程。

有位35岁的女性患者,初来诊时只是胸闷、烦躁、月经提前几天,吃了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缓解了。

但第二年复发更严重,出现怕冷、腹泻、经期量少、性欲减退,我一看就知道,她的“肝郁”已经演变成了“肝郁兼阳虚”。这时候再单纯用疏肝药,反而会耗气耗阳,加重症状。

临床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2021年《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登一项对168例慢性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中超过52%的患者在“肝郁”诊断基础上合并出现“阳虚证候”。阳虚的比例远高于传统认知,提示我们在治疗上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情绪调节。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素问》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现代医学可将其理解为代谢活力、自主神经功能、免疫调节能力的综合体现。

肝郁阶段,阳气尚存,尚可疏通;但一旦阳气受损,病情进入深层耗竭状态,疏肝就成了治标不治本的操作。

从现代内分泌角度看,长期情绪压抑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进而造成甲状腺功能下降、性激素水平紊乱。这一系列变化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体质”的物质基础。肝郁拖久了,身体真的会“冷”下来。

另一个令人警醒的研究来自202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研究者对23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进行证型分析,发现其中超过60%为“肝郁气滞证”,但进一步随访中,其中阳虚兼夹者的乳腺癌转化率远高于单纯肝郁者。这提示我们,肝郁不止是情绪问题,更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土壤。

我接诊过一位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患者,术前五年就有明显的情绪压抑、乳房胀痛、睡眠困难等症状,但她一直以为是“肝气不舒”,靠自我调节和保健品应付。

等到真正诊断时,已经出现腋下淋巴转移。她的体质,明显是肝郁兼阳虚,阳气被压得透不过气,免疫系统也跟着崩了。

肝郁之人,常说自己“活力差”“容易累”“一生气就头晕”“脸色发青发灰”,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而是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的表现。中医讲“阳化气,气行则血行”,阳气一旦虚弱,连带着气血也无法调动,整个人就陷入“内耗式低能状态”。

阳虚型的肝郁患者,体温常低于36.3度,手脚冰凉,夜尿增多,晨起乏力,易感冒。女性则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排卵障碍。

男性则可能出现勃起功能减退、精液稀薄、性欲低下。这些都是阳气衰退的临床信号,不能再用柴胡、香附这些偏寒药物去“疏”。

治疗上,我们必须分清阶段。初期肝郁可以疏肝解郁,如柴胡疏肝散、逍遥丸,但若出现阳虚体征,就要改用温阳扶正之法,如桂枝茯苓丸、肾气丸、右归丸等。调理阳虚不能急,需从脾肾入手,配合饮食、作息、情志干预,避免再一次耗伤。

一味疏肝,像是开窗通风,却忘了外面是冬天。疏得越凶,寒气入侵越快。病人常误把通了气当成好转,却不知阳气在悄悄流失。医生不能只看舌红脉弦,更要留心舌淡脉迟、神疲乏力这些阳虚的蛛丝马迹。

我最常和患者说的一句话是:肝郁不是终点,阳虚才是真正的深渊。很多人笑着说自己“肝气有点堵”,其实身体已经在悄悄走向寒凉。中医讲“虚者补其母”,肝属木,肾为水之母,水寒则木枯。调肝不能忘肾,疏郁不能伤阳。

从大样本角度看,2020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分析了全国七家三甲中医院的门诊病例数据,发现肝郁病人中,合并阳虚者的住院率是单纯肝郁者的2.3倍,且复诊频率高出34%。这说明阳虚不仅加重病情,也增加医疗负担,是不可忽视的临床风险。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长期服用疏肝药的患者,会出现胃寒、腹泻、夜寒咳等副作用,那不是药物问题,而是治疗方向错了。

柴胡、香附、川楝子这些药偏凉,阳虚者服之等于雪上加霜。真正的调理,应当“寒热并调、标本兼顾”。

阳虚一旦成型,恢复起来非常慢。这不是靠任何一剂“神药”就能逆转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的、系统的体质重建。合理运动、温补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疏导,缺一不可。阳是生发之本,调阳是慢功夫,不急但不能等。

很多患者问我:“是不是阳虚就不能疏肝了?”我告诉他们,不是不能疏,而是要先温后疏、扶阳为主、疏肝为辅。临床常用的复方如柴胡加附子汤、温胆汤合逍遥散,都是兼顾调肝与温阳的经典方。精准辨证,才是关键。

结尾我想说,肝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它当成永远的标签,忽视了身体从“郁”到“虚”的转变。中医最怕“辨证不清、治法不准”,一味疏肝,只会在阳气耗尽时才惊觉方向错了。补阳难如登天,病根已深,悔之晚矣。

[1]刘清泉.肝郁体质与阳虚体质的转化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8):3871-3875.[2]孙红.乳腺疾病中肝郁阳虚症与癌变趋势的临床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6(6):57-61.[3]王敏.全国多中心肝郁患者体质分析及复诊数据回顾[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5):622-627.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