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诀”是优秀的古法养生功夫,与“五禽戏”“易筋经”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养生绝学。
“六字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念六个字,来强壮脏腑,康复疾病。
这六个字是,“嘘、呵、呼、呬、吹、嘻”。对于现代人来讲,这是最实用的卫生功法,动动嘴巴就能收获健康。
学习古法养生,必须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找对方向然后一门深入,否则必走弯路。学不到东西,起不到卫生作用。
问题一:“六字诀”为何养生功能这么强?
“六字诀”通过念不同的字,使相应的经络循环加强,进而强壮脏腑。这是最普遍的解释。
但多数人并没有经络知识,甚至连五脏的位置都未必清楚,这样就算不得明理,练起来也就糊涂。
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让大家对原理有感觉,这种体感的建立对修炼功法非常重要。
体验:“哼”、“哈”、“嘿”。
这仨字说不上是哪门哪派的,反正好东西大家都用。请大家用最大力气喊“嘿”,发音短而促,这时候会感觉到小肚子一抖。依次发“哼”“哈”声,分别是胸腔和上腹腔震动。
传统武术里,通常用这三个发声排浊气。可不要理解成真有什么气被喊出去了,而是这三个发声,震动了相应区域(上焦、中焦、下焦),脏腑功能活跃,生理加强。
“六字诀”卫生原理与此相同。只不过一个是粗犷的汉子,一个是文武兼修、玉树临风的公子。
“六字诀”通过发音口型使唇、舌、齿、喉产生不同的形状和位置,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内在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的气血营运,从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
问题二:“六字诀”到底发不发出声?
“六字诀”源自春秋庄子,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发声则气不能长)。
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师,在他所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也提出了六字诀治病方法。
他谈到: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谓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 、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中,想心方便,转侧而坐,绵微而用。
到了唐代孙思邈,把陶的功法进行了发挥,改大呼为细呼。
到了宋代,邹朴庵对呼吸和读音方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
通过上述,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法“六字诀”是不发声的。
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教学,不发声的少有。
代表人物是现代武术名家马礼堂,他传播的“六字诀”发声,且有肢体导引。既然是吐纳导引,则需专一。
如智顗大师所言,但观心想,绵微而用。
“六字诀”练功发声弊端有三:
其一,发声必产生头腔共鸣,干扰功法的经络导引作用。这就像艾灸馆里,为了节省时间,把七八支艾条,同时用机械手对准穴位,经络之气都懵了,这到底是让我去哪里?
其二,发声则气短,作用范围小,作用时间短。“细呼、但观心想、绵微而用”,明显是对经络更持久的滋润。
其三,在《逝去的武林》里,李仲宣讲练完功要是说话,就会被师傅骂。行拳之后,气血翻涌,形意门多是通过走路来收功,这个时候讲话当然有弊端。
“六字诀”本就是通过吐纳导引虚实,这算是个细活儿。
问题三:习练“六字诀”到底该不该加肢体导引动作?
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
例如,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著述中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总诀的记载:“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这是最早的六字诀配导引动作的记述。
以嘘(xū)为例:噓字应肝。肝经起于足大趾,开窍于目。后世发挥的,噓时,立足大趾用力,瞪睛,确实力道增强了,但身体的不稳定性,让气血散乱,使“噓”有了“哼、哈、嘿”的味道。
以呬(sī)为例:呬字应肺。后世发挥者使双手举起,目的是使肺舒展开。
大家可以做实验,手臂展开,呼吸,这时候你会发现,肚子是收着的,这是本能,因为展臂脏腑的位置就改变,要收腹才把脏腑稳固住。
手离体、收腹、吐气三者矛盾,违反生理。
三焦客热卧嘻宁。这个很舒服,侧身卧,确实三焦更放松,体感更好。
总体来说,古法“六字诀”更纯粹,本身就具备导引功能,现今加上肢体导引有画蛇添足、头上安头之嫌疑。
这个弊病的产生,大概是源自传统武术各派的发挥。“六字诀”习练可站,可坐,可卧,还可针对自己身体不足,进行单字练习,特别适合现代人修习。
如果你认同我上边的功法分析,我整理一篇“六字诀”心得,共同学习进步。觉得文章有帮助的朋友,请帮助转发传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07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