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狂补气血不如补脾胃,送你一个中成药,脾胃好了,气血也足了!
2025
11-07

狂补气血不如补脾胃,送你一个中成药,脾胃好了,气血也足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文17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秋冬一到,朋友圈就开始热闹起来:有人每天炖阿胶、有人煮红枣枸杞、还有人贴三伏膏、吃黄芪粉……说是“补气养血”。

可你有没有发现,补了那么多年,脸还是蜡黄、手脚还是冰凉,一累就心慌,月经照样推迟、量少。

问题不在气血,而在脾胃。中医讲“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胃”,脾胃不给力,吃再多补药也白搭。今天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补气血要先补脾胃?以及一个靠谱的中成药,帮你从根上调理。

一、“气血不足”,真的是补得来的吗?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一听“气血不足”,第一反应是“缺营养”,于是猛吃补药、猛喝汤。但气血不是靠吃进去的,而是靠身体“加工”出来的。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简单来说,你吃进去的食物要靠脾胃运化,才能变成气血。

就像做饭,你有米有菜没用,得有锅有火才行。脾胃就是这“锅”和“火”,没它们烧,什么都煮不熟。

如果你脾胃虚弱,吃进去的东西不能好好吸收,反而成了“湿气”和“毒素”,越补越虚。

二、脾胃虚的人,气血都去哪儿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脾胃虚的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吃得多却长不胖、脸色发黄、舌苔厚腻、容易拉肚子或便秘,女性还容易月经不调、白带增多。

有个词叫“虚不受补”,说的就是这类人——你越补,反应越大,轻则胃胀、口干,重则腹泻、上火。

这是因为脾虚导致气化功能下降,不能把补进去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该去的地方,反而形成代谢垃圾,气血当然也就“堵”在路上了。

三、补脾胃,远比你想得重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观点。研究发现,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是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华内科杂志》曾刊登文章指出,慢性肠胃功能紊乱患者中,超过65%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或微量营养素缺乏。

所以说,气血虚不是吃太少,而是吸收太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小提醒:以下这几类人尤其要警惕脾胃虚!

  • 一到天凉就手脚冰凉的人
  • 吃一点就肚子胀的人
  • 面色萎黄、经常疲惫的人
  • 月经量少、周期紊乱的女性
  • 易感冒、免疫力差的人

四、推荐一个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个经典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它不是新药,而是中医经典方“六君子汤”加减而来,来源于《医学启源》,已经被国家药典收录,广泛用于调脾胃、补气血。

它到底有哪些“本事”?

  • 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主打增强脾胃运化力,提升身体“加工营养”的能力。
  • 理气和胃:陈皮、半夏、木香调畅气机、缓解胀满、恶心。
  • 调中止泻:砂仁温中止泻,适合脾虚腹泻和虚寒体质。

一句话总结:它不是直接补气血,而是把你“做饭的锅”和“烧火的灶”修好,让你自己生出气血。

五、怎么吃最有效?这些细节别漏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香砂六君子丸属于OTC甲类药品,药房可买,无需处方。但要吃得对,才能效果好。

  • 饭前吃:一般推荐空腹服用,更利于吸收。
  • 不要与寒凉、油腻食物同服:会影响药效。
  • 疗程至少4周:中药调理讲究“慢工出细活”,不要三天两头换药。

注意禁忌人群:

  • 实热体质(口干口苦、便秘、舌红少苔)不适合服用。
  • 感冒发热时暂停服用。
  • 孕妇、哺乳期妇女服药需咨询医生。

六、除了吃药,这些事你也得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说到底,药只是辅助,调脾胃还得靠生活方式的配合。

以下几点,日常坚持做,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养气血”。

  • 吃饭定时定量:暴饮暴食最伤脾胃。
  • 少吃生冷寒凉:冰激凌、凉茶、冷饮,脾胃最怕。
  • 运动别过量: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但应以微汗为度。
  • 保持心情舒畅:中医讲“思伤脾”,焦虑、抑郁会让脾胃功能下降。

七、结语:补气血的“捷径”,其实是慢慢养出来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补气血,一上来就奔着阿胶、当归、黄芪去,结果吃了几年都没见起色。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得先把“厨房”修好,后面的“饭菜”才有着落。

脾胃是根、气血是果。香砂六君子丸不是灵丹妙药,但它就像是给你“修锅修灶”的靠谱修理工,默默帮你把身体的“营养工厂”运转起来。

补气血,不靠一味猛补,而靠从根上调理。别再乱吃乱补了,先把脾胃养好,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3期.[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