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里证类方
实热在里的阳明病,和虚寒在里的太阴病,均属里证的范畴,先就阳明病的用方类详述如下。
一、承气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二物水煎,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温服。
【方解】大黄通利,芒硝软坚,二物合用则攻下有力,故里有结滞的病毒(编者注:胡老原话,意为“有病之毒”,可理解为“热毒”),每须合用以攻之。甘草安中,与二物合用,免致虚脱之弊。谓“调胃”者,亦以甘药调之的意思,与大小承气之专行攻下有别。
【仲景】1.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附注]发汗后,表虽解而恶寒者,由于汗后津液亡失,其人已虚,病有转入阴证的缘故。若不恶寒但热者,病已内传阳明而为里实的证候,故当以调胃承气汤,以和胃气。
2.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附注]脉浮取以候卫,脉沉取以候营。浮沉无所偏胜,故谓阴阳俱停。太阳病虽未解,营卫自调,则当振汗而自解。但阳脉微者,则卫有未和,应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则荣有未和,应下之而
解,则宜调胃承气汤。
按:表证久不解,阴阳自调者必自愈,但常发作振汗和瞑眩状态。微即缓之意,卫缓则为中风,应责之在表,故先宜桂枝汤以汗解之。营缓则为亡血,应责之在里,故宜调胃承气汤,以下和之。
3.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
之。(105)
[附注]病传里而谵语为有热,法当以承气汤的方剂下之。若小便数则大便当硬,而今反下利,脉又调和,故知前医未用汤剂而用丸药下之所致,实属误治。如果此下利而谵语,乃属虚寒阴证之候,脉
当微厥。今脉反和,故非自利而为丸药误治使然。过经仍有谵语,此为内实无疑,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3)
[附注]温温欲吐以下诸证,为吐下后胃不和的内烦证候,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气则愈。若上证不由于吐下,则非调胃承气汤证,故不可与。但此之欲呕,胸中痛,微溏,颇似柴胡证。实为极吐下后所使然,而非柴胡证。
5.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附注]不吐不下心烦者,为实烦可知,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6.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附注]太阳病三日,发汗而病犹不解,蒸蒸发热为热自里蒸腾而发,病已转属阳明,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7.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附注]吐后而腹犹胀满,可知里邪未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二)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六钱,甘草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亦调胃承气汤的减化方,以无芒硝,故通便力量较差。
【仲景】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热壅于胃故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导热下行,则呕逆止。
(三)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坚
大黄六钱,厚朴九钱,枳实五钱,芒硝五钱。以水四杯先煮二物取二杯,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服。得下,余勿服。
注意:①只能服用头煎。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于排便。②必须空腹服用。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4·孕妇忌用或禁用本方。高龄老人、瘦人也可用大承气汤,关键是腹痛便秘,但要中病即止。
【方解】硝黄合用,而又伍以消腹胀行气的枳朴,则攻下之作用,既迅且猛。
【仲景】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附注]脉迟主虚,虽汗出不恶寒,则表似解。而湿当着,故其身必重,大便亦不必成硬。若短气腹满而喘,且有潮热,则实热在里的为证俱备,攻里的机会已至。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湿散于外而燥于
里,大便已硬可知,故宜大承气汤主之。但汗虽多犹微发热恶寒者,表尚未解,法当先行解表。总之,其热不潮,不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而大便不通,亦只可与小承气汤略和胃气,不得令大泄下为佳。
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附注]大承气汤为攻里的峻药,非有燥屎不得妄投。虽六七日不大便,但在难确便硬之时,先试小承气汤而后与大承气汤,此为慎重而不得已的一种处理方法,不可不知。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212)
[附注]伤寒本宜汗解,若误施吐下,病必不解。里虚邪陷,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发潮热不恶寒,均系阳明里结的明证。独语有似见鬼的怪状。甚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意识毫无,恐怖而不能自安,微喘直视。脉弦犹未至大虚,当可攻之而生。脉涩则虚竭已甚,已难行攻下之治,故死。脉微者,但发热谵语,只是里实,并无虚候,则宜大承气汤主之。
按:误行吐下,致里虚邪陷,每致精脱六神无主,则为难救之证。
4.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附注]胃有热当能食,但实甚则不能食。能食便硬,若谵语有潮热,即宜以大承气汤主之。
5.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附注]太阳中风则汗出,里有燥屎则谵语,此为太阳阳明并病可知。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攻之。若下之过早,则更可引邪内陷,而致热盛神昏语言必乱之变。表虚里实,指表邪内陷致表虚,邪陷于里则里实,则宜大承气汤下之愈。
6.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附注]二阳并病,谓太阳阳明并病。已无表证,故谓太阳证罢。但发潮热以下,为阳明里实的确征,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7.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附注]阳明病下之后,若余热不除,则必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则腹当实满,乃可攻下。腹只是微满而不实,屎为初头硬后必溏,乃虚烦之象,为栀子豉汤证,则不可攻下。若确诊为有燥屎,仍宜大承气汤。
按:心中懊憹,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共有之证候,其区别只在于燥屎的有无,临证必须注意腹征。
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附注]不大便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为有燥屎的一候,当然亦大承气汤。
9.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0.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附注]烦而腹满痛,不大便,亦有燥屎的一候。大下后,复有燥屎,当以宿食使然,故宜大承气汤更下之。
1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附注]小便不利,大便应溏。今乍难乍易,里有所阻可知。热结于里,故外只是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里热上冲之象。此为燥屎的明证,故宜大承气汤。
12.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附注]无太阳及柴胡证,谓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烦躁心下硬,四五日不大便,里实的为候已备,能食则里热已显。但以脉弱主虚,故见以上的诸候,应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胃气,令烦躁止而小安。至五六日仍不大便,可与小承气汤一升。若六七日仍不大便,小便少者大便必溏,即虽不能食,似有燥屎之象,但亦不可攻之。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可以大承气汤攻之。
13.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附注]目中不了了,谓目中蒙眬视物不清。睛不和,谓眼珠无光泽,此为热极伤津之象。虽只有大便难和身有微热,而无明显的表里证,亦可确认为里实所致,则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急下可存阴也。
1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附注]发热汗多,则津液立可内竭,宜大承气汤急下救之,不可缓也。
1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
[附注]发汗热不解,而腹又满痛。热结于里,传变在急。此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6.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附注]腹满有时减轻为虚。腹满不减,即减也不足言,此为实。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17.伤寒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18.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附注]阳明证与少阳证,同时并见,谓为阳明少阳合病。二阳偏于里,邪有所去,故必下利。若脉滑而数,此下利由于宿食停滞使然,故当以大承气汤下之。“其脉不负至名为负也”一段文字,均属附会五行家言,不足取法,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19.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附注]少阴病二三日,病常自表传里。口燥咽干者,则少津多燥,应急与大承气汤下燥救津。
20.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附注]少阴传里,燥结迅速。自利清水,无粪而色纯青,即瘟疫所谓热结旁流。燥结于胃则心下必痛,津液枯竭则口干舌燥,此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21.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附注]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则内传阳明可知。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少阴多虚,内传太阴则亡阳,应当急温。内传阳明更易亡阴,故当急下存阴。
22.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附注]腹中满且痛,为里实可知,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23.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脉大应热盛,脉涩应营气虚。浮大按之涩,热盛于营而虚于里,为宿食的脉应,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23.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附注]脉数应热,脉滑应实,此亦宿食里实的脉应,故宜大承气汤。
24.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附注]不欲食而非不能食,此乃食不好,为宿食阻滞于里的现象,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下利不食有二因:一则中虚不纳,二则宿食不消。前者宜补,后者宜攻。
25.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附注]脉迟而滑,应里实,下利见此脉为邪未尚盛,利未欲止,故宜大承气汤急下。
26.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附注]下利脉当细弱,今脉反滑,为里实当有所去之象,下之即愈,宜大承气汤。
28.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附注]此即所谓休息利,为病去未尽所致,应以大承气汤下之。
29.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嗫齿,可与大承气汤。
[附注]口噤即牙关紧闭不开。卧不着席,由于角弓反张,背不能着于席。��齿,谓上下齿相切,牙关紧急的剧者。今之破伤风,每见于此证,可与大承气汤下之。
30.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附注]无太阳证,谓无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证。少腹坚痛,谓小腹按之坚,且有自觉的疼痛感。恶露不尽,谓产后秽恶之物犹未去尽。再倍发热,谓前已有热,今更加倍发热。日晡所烦躁,不食,食则谵语,为实热在里的确征。至夜即愈,则与瘀血无关,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类似方证鉴别】1.调胃承气汤为治发热、大便燥结,腹胀不甚之方。大承气汤的方证是:大便干或大便数日一行,腹胀,下午3~9点潮热,怕热,手足汗出,气短,喘促,不能进食,烦躁,言语谵妄,循衣摸床,独语不休,视物不清楚,眼珠转动不灵活,舌苔厚腻,脉滑而数。主证是:大便干或大便数日一行,腹胀,或出现各种神志相关症状。小承气汤的方证是:便秘、腹胀,潮热汗出,谵语,微烦,小便数,脉疾滑。2.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均有便秘、大便干的症状,若见大便干一症,并伴有潮热、汗出等症状,可首选承气汤类解决。兼有心烦者,需用调胃承气汤攻下实邪;兼有腹满,气短,喘促,和言语谵妄、循衣摸床等神志不清的症状时,则需要用大承气汤;若神志症状不重,或刚出现谵语时,急用小承气汤。
3.大承气汤与大柴胡汤:都可以治疗腹胀疼痛。大承气汤证胀痛部位在脐周,有潮热、汗出、谵语之症状;而大柴胡汤证病位在上腹部,兼胸胁苦满、脉弦之症状。
临床辨证,首分寒热虚实。判定寒热的真谛,就是看“两口子”:上看口鼻出气寒热,因气从肺出,肺居胸中,胸腔是人体极热之地,以气判寒热是其一;再是口渴与不渴,真热者口渴,假热者口不渴,这是看上口。下看大便是否坚硬,小便是否黄赤,如假热,小便白也,这是看下口。大承气汤证为体气壮实,且胃极热而肠燥结已实者而设。其症主要有:
1·大便不行或下利清水、热结旁流,腹痛拒按,此肠有燥屎也。
2·阙上痛,此阳明燥气上攻也。
3·右髀有筋牵掣,右膝外旁痛,盖人之大肠病影响右足。又如大肠痈之大黄牡丹汤证,则右足屈而不伸,俗称“缩脚痈”;小肠病则影响左足,如小肠生痈则左足屈而不伸。
4·脉洪大而实,然亦有迟者。热逼血行则脉洪大而实也;其极者,血运反不畅而见脉迟之象也。
5·日晡潮热,盖胃肠功能旺于申酉之时,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6·面垢油腻、舌苔黄而燥厚腻,大渴引饮,此胃肠热而津缺之象也。胃肠热、津缺则肠燥结而小便短少、黄赤;其甚者可见小便已而阴痛,盖血热津伤使下阴部不得养而痛也。
7·满头剧痛,神昏谵语,恍惚心乱,发狂喜妄,更重者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此皆阳明燥气上冲及脑,影响脑神经所致也。
8·角弓反张(卧不着席)、脚挛急、牙关咬紧(喈齿)、胸满,此为热盛极津伤及津液不行之象也。
9·治脚气肿冲心莫若大承气汤。若无病之人、壮实之人小便急闭,则莫善于大承气。
10·营卫不能,耳聋囊缩,昏不知人,或见必死之病,速用承气汤下之,则五死保一生,从容救溺,勿令病人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云云。
补充:见证脐四周按之硬,左腹部累累如卵石之状,有叫痛而不可按者,或腹部膨胀,大小便不通,或发癫狂,或欲饮水,小便赤,或四肢逆冷,郁冒昏愦,舌见干燥灰黑色苔,而有炲刺(亦有时无舌苔)或身面见肿状者。
(四)小承气汤
大黄六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既无软坚的芒硝,又减少行气消胀的枳实厚朴之用量。较大承气汤攻下之力欠逊,因是谓为小也。
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2.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附注]多汗则津液外出,里水被夺,故胃中燥而大便硬。里燥便硬未有不谵语的。津液大伤之后,不宜大承气汤的猛攻,故主以小承气汤。然亦宜便通为止,不宜频服,过伤津液。
按:汗多虽有大承气汤证,亦须小承气汤微和胃气。若误用大承气汤,必重伤津液,医者须记。
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附注]吐下发汗后,津液已伤。微烦则为病传阳明之候。小便数则津液绝于里,因是大便硬者,亦宜小承气汤主之。
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251)
6.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附注]下利谵语为有燥屎的一征,但别无所苦,则宜小承气汤。
7.《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五)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钱,大黄四钱,枳实五钱。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小承气汤的变法,增量厚朴、枳实而减大黄用量,故以消胀满为主,通便为客,与小承气汤为用,适应证相反。
【仲景】 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痛而闭,谓腹满痛而大便秘结的意思。
2.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支饮胸满,由于胃中停饮,上迫于胸而满,则宜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方名虽异而药味无殊前方可治支饮的腹满,则本方亦治胃中停饮的实证。
(六)厚朴七物汤
厚朴八钱,枳实五钱,桂枝二钱,甘草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五钱,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方解】此三物厚朴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不过用量有所变化,其主治,亦当不外此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附注]发热脉浮而数为太阳证,腹满则属阳明,乃二阳并病之属,此合方主之。
(七)桃核承气汤
桂枝二钱,桃仁二钱半,大黄四钱,炙甘草二钱,芒硝二钱。以水三杯,先煮四物,取一杯,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先食温服,日二服,当微利。
【方解】此为调胃承气汤加治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胃不和而有气上冲及瘀血的为证者,则本方可治。
【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附注]热结膀胱,谓当膀胱部位有邪热结滞,其下有少腹急结的自觉证。其人如狂,为瘀热攻冲头脑所致。郁热和瘀血上攻,必须下之,下之则愈。但若有表证,则不可下,当先解表。表解但有少腹急结的为证,乃可以桃核承气汤下之。
按:自觉小腹满而有结滞感。若以手按之,则硬结而痛,即可确认为少腹急结证。
(八)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以上为末,炼蜜丸,每食前服一钱,不知加至三钱。以上药味,亦可煎汤服。
【方解】本方桃仁、丹皮以祛瘀,但有芍药之缓解,无芒硝之攻下,又有茯苓当治心下悸,故瘀血证有气上冲心悸,不宜攻下者,则宜本方治之。
【仲景】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附注]癥病,指瘀血结成的痞块而言。妇人怀孕,经断未及三月,有漏血不止,自感有胎动在脐上,此为其人宿有癥病的为害。妊娠法当六月胎动。若断经之前三个月,经水通利,则里无瘀血,可断定是胎;若经断之前三个月,曾有漏下,可以肯定是瘀血。瘀血为癥,其癥不去,血流不止,当以桂枝茯苓丸下其癥则治。
按:本方不仅治妇人妊娠癥病下血。其实无论男女,凡瘀血证,不适合桃核承气汤攻下者,大多宜用此方。
(九)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四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冬瓜子四钱,芒硝四钱。水煎温服,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方解】此方颇似桃核承气汤,有丹皮、冬瓜子则消痈肿除热作用强,无桂枝治上冲则有所不及。
【仲景】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附注]小腹肿痞,谓下腹部有痞块,按之则痛。有如淋病于膀胱尿道部皆痛,然小便自调,则非真淋病之可知。时时发热,自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为未令化脓,可以本方下之,即治。如脉洪数者,为已化脓,则不可以本方下之。
(十)下瘀血汤
大黄九钱,桃仁二十枚,䗪虫二十枚,熬,去足。为末,炼蜜和为四丸,酒煎一丸,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方解】《本经》载:䗪虫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合大黄桃仁,其治较桃核承气汤更为陈旧性的瘀血可知。
【仲景】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妇人产后脉证治第二十一》)
[附注]产妇腹痛,多属气血郁结,故依法当治以枳实芍药散。但如药后不愈,则当属瘀血证,故以本方主之。
(十一)土瓜根散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芍药、桂枝、䗪虫各等分。为细末,酒服二钱。
【方解】桂枝芍药调气血以止痛,土瓜䗪虫祛瘀以除热,本方适用于有热的瘀血证而腹拘急痛者可知。
【仲景】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附注]月经不正常,小腹满痛,或月经一月来两次,宜本方主之。
(十二)大黄䗪虫丸
大黄䗪虫丸方:大黄二两半,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芍药四两,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蛴螬百枚,水蛭一升,䗪虫半升,杏仁一升。为末,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方解】祛瘀群药合苦寒攻下之品,有攻坚破固之力,用其祛除陈旧性的干血,不难理解。其主治五劳虚极之多种证候,并有缓中补虚之功,其妙在于独用生地黄一味,旨在扶虚去病,攻瘀而不伤正。亦可谓攻
补兼施之剂。
【仲景】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附注]五劳虚极是病名。羸瘦、腹满、不能饮食是病证。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是致病之源。营卫气伤,内有干血是成病之因。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是本方证的干血之候。
(十三)抵当汤
抵当汤方:水蛭二钱,虻虫一钱,桃仁二钱,大黄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水蛭、虻虫皆因祛瘀峻药而出名,合桃仁、大黄,虽似桃核承气汤,但用于陈旧性的瘀血,则非桃核承气汤所能及,只有本方足以抵当之。
【仲景】1.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附注]表证仍在,谓表证的发热犹未去之意。脉微而沉,病已在里。脉沉多致结胸,今不结胸,故谓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为瘀血下结之征,故谓以热在下焦。小腹硬满,小便自利,为有瘀血之确候。亦是应用本方的主要特征,故以本方下其瘀血。
2.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附注]身黄为一身俱黄之意。脉沉结为瘀血的脉应,小便自利,少腹硬,其人如狂,为瘀血证无误,故以抵当汤主之。
按:脉沉结多属瘀血证。我遇本条所述之证,常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汤剂,或以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脉结代甚验。读者可试之。
3.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237)
[附注]喜忘,屎硬,便黑,反易,为有久瘀血的确候,宜本方主之。
4.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7)
[附注]无表里证,指无明显的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而言。但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亦可下之。下后若脉数不解,并有喜饥嗜食之情况,又六七日不大便,则为有瘀血之象,宜本方治之。
5.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附注]妇人月经不利下,服他药仍不利者,宜服本方。
(十四)抵当丸
抵当丸方:大黄九钱,虻虫二十个,水蛭二十个,桃仁二十五个。捣分四丸,水煎一丸温服。
【方解】 此方与汤方只是汤丸之别,其功用亦无大差异,故不赘。
【仲景】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附注]伤寒有热少腹满,常由于水停不行所致,按理则应小便不利。但今小便反利,则知与水停不行无关,此乃瘀血下结之征,则宜抵当丸治之。
按:伤寒有热少腹满,本应小便不利,今反小便利者,为有瘀血,当下之。
(十五)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细末为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以知为度。
【方解】此即小承气汤减大黄之猛攻,加麻子仁、杏仁之润下,更加芍药之缓急痛。合蜜为丸,力求缓下,不伤正气,用于习惯性便秘最妥。
【仲景】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附注]趺阳脉以候胃,浮则为胃实多热之诊。涩为溲数津伤之应。脉浮且数则大便硬而难通。脾为胃运化其津液,今胃燥津少则脾无津可运,故为脾约也。
(十六)大黄甘遂汤
大黄四钱,甘遂二钱,阿胶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大黄合甘遂以逐水,合阿胶以祛瘀,此为水与血结之方剂甚明。
【仲景】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注]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有水湿之成分可知。但不渴,又非水停津不布之象。假如产后见此证,肯定是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所致,故宜大黄甘遂汤治之。
(十七)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等分。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
【方解】三物皆祛饮逐水之品,合大黄以逐在里之水气甚明。
【仲景】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附注]水停肠间,津液不行,故腹满口舌干,可以本方逐水。
(十八)大陷胸汤
大黄六钱,芒硝四钱,甘遂三至五分。以水三杯煮大黄,取一杯,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半,得利快,止后服。
【方解】芒硝下实热,甘遂逐水结。水与热互结于胸,非此不足以克之。
【仲景】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134)
[附注]脉浮应风邪,数应发热,动应头痛,故其人有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和恶寒等证。医误下表证,脉动数而变为迟。表邪乘误下胃虚而动膈,故膈内痛而拒按。阳气因误下而内陷,与热邪互结,则心下因硬,上迫呼吸则短气,热结于膈则心烦,此为结胸重证,应以本方主之。
2.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附注]脉沉应病在里,紧应热实,心下痛按之石硬,为结胸证的特征,以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条所示,伤寒由表传里,为自传。上一条为中风传里,缘于误下。
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附注]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为少阳阳明并病之象,故以大柴胡汤治之。但结胸,无往来寒热,而只是头汗出,则宜大陷胸汤主之。
按:大柴胡汤的心下硬满,与大陷胸汤证颇为相似。此所示的鉴别法,以有无往来寒热为要点。
4.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附注]太阳病发汗表不解,只宜解肌,而不得再发汗,若重发汗病必不解。医不知甘药养液解肌之治,而复误下,则津液枯竭,邪热内陷,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少有潮热等里实证必现。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不可触摸者,则更属结胸重证。应以大陷胸汤主之。
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附注]呕而发热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柴胡证仍在,则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则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但满而不痛者,则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按:柴胡证为胸胁苦满,大陷胸汤为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则为但满而不痛。此为三个方证的鉴别点,须知。
(十九)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大黄八钱,芒硝一两,葶苈子六钱,杏仁六钱,甘遂末一钱。为蜜丸,温服二钱,取下为效。
【方解】此于大陷胸汤中又加葶苈子、杏仁二味,逐水当更有力,但蜜为丸,知攻下之力较缓矣。
【仲景】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附注]项强如柔痉状,水毒郁结较甚,故宜大陷胸丸加重逐水药。
(二十)十枣汤
十枣汤方: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为细末,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糜粥自养。
【方解】芫花、甘遂、大戟俱属攻饮之峻药,而以大枣为君,制三味之猛峻兼以安中养胃,去病而不伤正,医者必须细研,方知制方法度。
【仲景】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附注]太阳中风亦有并于里而为下利呕逆之证,表未解则从表治,表解则可攻其里。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已解,水饮逆结心下而里未和的为证,故可以本方攻之。
2.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附注]“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此痛当以十枣汤主之。
3.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附注]为有水,谓之悬饮之意。
4.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附注]“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此证若咳嗽,胸中痛,至一百日或一岁,犹未死,亦宜本方攻水为治。
按:心下痞硬满,咳引胁肋痛,为本方的适应证。沉弦或弦为本方的适应脉。无论气管炎、胸膜炎、心脏病或肋间神经痛,若见以上的脉证均可用之。
(二十一)甘遂半夏汤
甘遂一钱,半夏五钱,芍药四钱,甘草二钱。以上四味,以水二杯煎取半杯,去滓,以蜜半杯合药汁煎取八分,顿服。
【方解】甘遂、半夏以逐饮,芍药、甘草以缓急痛,合蜜服之,与十枣汤之重用大枣,用意相同。
【仲景】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脉伏为水饮的脉应。水饮能去,故利反畅快,与一般的下利有别。但病自愈的能力有限,故虽利,心下仍缓坚满,此沉疾积饮欲去而不能自去之时,以甘遂半夏汤治之。
按:此为顺势利导之法,即随邪饮将去而用攻下之意。
(二十二)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先以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方解】葶苈祛饮而镇咳,合以大枣,与十枣汤同法。
【仲景】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附注]痰涎涌于肺,故喘不得卧,肺痈见此证,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胸满胀,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为饮气迫于上。一身面目浮肿,为饮气溢于外。故以本方逐饮治咳喘。
4.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附注]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发作,水饮充于肺,故不得呼吸,此宜本方逐饮治之。
(二十三)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钱,栀子二钱,大黄二钱。以水四杯煮茵陈取二杯,纳二味,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茵陈祛湿热,栀子除烦,大黄调胃,三物合用以治瘀热在里的发黄。
【仲景】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附注]热实于里的阳明病,若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是不能发黄的。若只头有汗出而身无汗,又有小便不利而渴饮水浆,热内结而不能外发,饮水多而排泄少,则湿热瘀于里而身必发黄,应以本方主之。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附注]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若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按:黄疸初作,先有表证,证如伤寒。身发黄后则表证自罢,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本方治黄的适应证。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心胸不安,即心中懊憹。有寒热表证,食则头眩,定有恶心,心中难受,久则发黄为谷疸,宜本方主治之。
(二十四)栀子大黄汤劳食酒复
栀子二钱,大黄二钱,枳实二钱,豆豉八钱。水煎温服。
【方解】栀子、豆豉以除烦,大黄、枳实以攻里。里实烦热不解,以本方治之。
【仲景】 1.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主之。
[附注]劳复指大病已愈,因劳及多食而烦热又作,宜枳实栀子汤主之。但如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本方加大黄主之。
2.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酒黄疸,指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的为候而言。此证又有心中懊憹,或心中热痛时,则宜本方主之。
(二十五)大黄硝石汤
大黄四钱,黄柏四钱,栀子三钱,硝石四钱。以水三杯,先煮三味,取一杯,内硝更煮,温服。
【方解】栀柏更伍硝黄,为有力的泻热攻里之剂。
【仲景】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附注]腹满溺赤而自汗出,里有实热可知,故以本方下之。
(二十六)《外台》走马汤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以布包捶令碎,热汤少许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二十七)《千金》紫圆方 巴豆、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分,杏仁二分。米糊为丸,为小米大,顿服二分。 【方解】此即走马汤加收敛性的健胃药,较之原方攻破之力减缓。代赭石、赤石脂二味性沉,可减轻巴豆涌吐之患。治同走马汤。
(二十八)三物备急丸 大黄、干姜、巴豆去外皮各等分。蜜丸如大豆,每服三至四丸,顿服。 【方解】大黄合巴豆攻下甚快,配伍干姜亦取温下之意。
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二十九)桔梗白散
桔梗三钱,贝母三钱,巴豆一钱。为细未,白饮和服,强人服三分,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方解】桔梗、贝母皆却痰排脓之品,合巴豆之吐利作用,可达到祛秽逐浊从上下去之。
【仲景】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附注]白散温下逐饮,故寒饮结实于胸,自亦本方为胜。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肺痈吐脓,人犹未虚,可以本方排其脓痰,常有得救者。
(三十)大黄附子汤偏沮
大黄三钱,附子三钱,细辛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大黄苦寒合附子、细辛大温逐湿之品。湿着于外寒实于中,须行本方温下之法,才得有济。
【仲景】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附注]发热脉当数,今脉紧弦为寒实之象。胁下偏痛亦寒常着于一侧之征,故以本方温下之。
二、白虎汤及其类方
(一)白虎汤
知母六钱,石膏一两至三两,炙甘草二钱,粳米一两半。煮米熟汤成,温服。
【方解】知母、生石膏解热除烦。甘草、粳米甘以安中,以免苦寒药伤胃。
【仲景】1.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附注]表有热里有寒,应该是表有寒里有热。即外感风寒,内有邪热之意,若表证已罢,则宜本方治其里热。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附注]三阳合病,指表里内外俱热之病,腹满以下,即此为病的见征,治以本方清热,不可汗、下。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附注]脉浮滑而厥。厥为热厥,亦里有邪热的确候,以白虎汤主之。
(二)白虎加人参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水煎温服。
【方解】热最伤津,白虎除热。若津已大伤,更须以人参益中养液,故加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附注]大烦渴不解,不但热盛而且津液已伤,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附注]伤寒表证,误于吐下,则邪热内陷,故仍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为津伤热炽求欲自救之象,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附注]无大热为外无大热。口燥渴心烦为里热津燥之象。里热盛反而感到外恶寒,故有背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解热养液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汤加人参主之。(170)
[附注]脉浮发热无汗为麻黄汤证,则不可与白虎汤。若渴欲饮水,里热确现,并审无表证,仍可与本方。
5.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身热而渴,因汗出而有征恶寒,实为里虚且热之征,宜本方主之。
三、四逆汤及其类方
(一)四逆汤
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半,附子二钱。强人干姜、附子均可增其量,水煎温服。桂林本有人参。
【方解】本方为甘草干姜汤加附子。甘草缓急迫,与干姜合用,温中健胃,扶胃气养津液以复其阳。附子偏于治下,温补下焦而治下利清谷,干姜偏于治上,用以治胃寒呕逆,二药同用,无处不温,附子得干姜而治沉寒痼疾。三药合用,温中回阳作用强。附子用量在二钱以下,可入方中同煮,不必先煎。
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92)
[附注]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表证。若不差,谓依法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而病犹不差之意。中气愈虚,则表阳愈振,此身体疼痛为中气虚外邪郁之证,故以本方救治其里。
3.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附注]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下利清谷为里虚且寒,故以四逆汤主之。
4.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附注]自利,口中和,而不渴,此为里寒之证,故谓此利属太阴病。宜于四逆汤类方中,选适其证者,以温之。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附注]少阴表证,而脉沉极者,应以四逆汤急温其里。
此条或对上一条(322)少阴病三急下证而言。故略证而言脉。以脉论证亦有理。
6.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附注]病实胸中,气机闭塞,故手足寒。温温不解烦闷,欲吐而不得吐为瓜蒂散证。干呕为胃虚多寒,故宜温药和之。此为二方证的鉴别要点。食后即吐,亦似大黄甘草汤证。故一并举出以示鉴别。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附注]大汗出而热犹不去,精却邪胜可知。内拘急则中气大虚。四肢疼为邪留之候。下利厥逆而恶寒,为中气已沉衰,故以四逆汤温补中气,精气有所继而邪自去。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附注]大汗出则精伤于外,大下利又精伤于里。四肢厥冷则中气也并于衰沉,故以四逆汤救之。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附注]呕而小便复利,津液亦难自守。脉弱见厥,生阳欲熄之候,身有微热,更属虚阳浮越之征,故为难治。欲存津回阳,唯有温中救里之一策,故四逆汤主之。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附注]吐利又加汗出,津液亏竭危亡倾刻。四肢拘急亦即津伤之结果。手足厥冷,阳气已不能达至四末。此时,虽犹发热恶寒表邪未罢。亦宜四逆汤急救其里。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附注]吐利溲数而大汗出,津液重伤。内寒外热者,谓邪热未除。里寒大虚,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应以四逆汤主之。
按:甘草补中益气,伍以姜附祛寒逐饮,振兴胃阳,促进代谢。此实救里之要药,留得一分胃气,即保住一分生机。较之后世,一遇危笃重证,即先求救于人参者,大不一样。
(二)四逆加人参汤
即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三钱。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人参健胃生津。有四逆汤证,胃虚而津少者,故加人参。
【仲景】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
[附注]霍乱吐利甚剧,伤人津液亦迅速。体液已竭,无可吐利则利止。亡津则夺血,故谓亡血。此宜四逆加人参汤,振兴代谢,速复津血。
(三)通脉四逆汤
即四逆汤增加干姜用量为三钱至四钱。
【方解】增量温中健胃的干姜。故治四逆汤胃气更为衰沉,津血大虚而不充脉络时用之,名为通脉其义可见。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脉之不出,必须于此根本源头下手。后世滋阴复脉之法,失之远矣。
【仲景】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附注]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反不恶寒,面赤,为外热,此为生阳之将亡,浮阳外越之象。此即后世所谓真寒假热之证,病为最属危笃,不应误于其假象,而以本方主之。
(四)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四钱,干姜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四逆汤去附子,增加甘草用量,缓急养液之力强,而温中复阳之力则不及。
【仲景】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附注]脉浮,自汗出,微恶寒,颇似桂枝汤证。然小便数为中气既虚,脚挛急则津液欲竭,恶寒无热乃少阴在表的确候,正宜桂枝加附子汤服之。而反以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攻其表,故得之便厥。中伤津耗,故有咽中干、烦躁吐逆的变证。以本方复其阳者,胃阳复,水谷行而津液充,则厥自复。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皆由胃虚停饮。肺虚则水乘之,故谓肺中冷。必眩,为水气上冲的必然证。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有口渴者,则知已非肺痿,而转为消渴病矣。
(五)干姜附子汤
干姜三钱,附子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四逆汤去甘草,当属四逆汤证而无急迫之候的治方。
【仲景】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附注]夜而安静与瘀血无关,不呕不关于少阳,不渴不关于阳明,又身无大热而无表证。脉沉微,则此烦躁为虚寒在里之证可知,故以干姜附子汤主之。
(六)白通汤
葱白三茎,干姜二钱,附子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四逆汤以葱白易甘草,缓急迫之力减,通阳行气之力健。
【仲景】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附注]少阴病下利。脉不仅沉而且更微者,可与白通汤。若利仍不止,并且厥逆无脉,则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七)白通加猪胆汁汤
即白通汤加猪胆汁与人尿。上三味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服。
【方解】猪胆汁为苦味有力的亢奋药,有健胃止泻作用,不难理解。然所用人尿甚不可解,但此物却有刺激作用,乡间产妇昏迷,每以童便灌之即可苏醒。本方或借用之,兴奋胃神经,以促进其一时的兴奋,俾余药得以发挥温补之作用乎,期待有科学的证明。
(八)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即前之通脉四逆汤合胆汁温服。
【方解】加猪胆汁于通脉四逆汤中,当更能亢进胃气,化谷生津,以速复脉。
【仲景】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附注]病至无可吐、下,故谓吐已下断。若更汗出,津液又复外越,气不达于四末故厥。四肢拘急亦中虚津枯之结果。脉微欲绝,更为液少血亡之征象。故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九)乌头煎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蜜二杯,煎令水气尽,取二杯,分三次服,不可一日再服。
【方解】此为温中养液的重剂,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真是好方。
【仲景】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鸟头煎主之。
[附注]里虚多寒则腹痛,中虚则卫气不行即恶寒,而脉应为弦。中寒则不欲食而脉为紧。中气既虚且寒留之不去,故为绕脐痛之寒疝证。宜大乌头煎主之。
四、理中汤(人参汤)及其类方
(一)理中汤或丸
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水煎温服,亦可蜜丸如鸡子黄许大,研碎温水服,日三次。
【方解】甘草、干姜合以益中的人参及燥湿的白术,温补中焦,祛寒止泻,谓为理中,其义可见。温摄法 理中超。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滋润益甚,外有寒冷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
【仲景】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附注]中虚多寒的下利,则理中即治。若大肠滑脱或食水不别,则均属下焦病。前者宜禹余粮汤,而后者当利小便。理中剂则非所宜矣。
2.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附注]霍乱,吐利。若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而饮水者,应与五苓散,兼治其表里。若寒多不欲饮者,则宜理中丸以救其里。
3.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
[附注]喜唾,久不了了,亦胃虚有寒之征,故当以本方温补之。
4.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附注]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本属实证,应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为正治。不过胃虚饮气上犯,亦出现此证,应详查脉证而用人参汤(即理中汤)。
(二)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钱,干姜二钱。水煎温服。引导法草姜调。止血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
【方解】辛甘合用为理中的基本方。胃须和之以温,补之以甘,故谓理中。本方在前已解。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沬呕逆者。用甘草干姜汤治烦躁吐逆称谓,临床常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郑钦安用此方以复上焦之阳,即此之证也。肺实与虚,均可导致鼻窍不利,故此方可治肺气虚寒之流清涕、鼻塞等证),如治以复其阳,这是经方理论概念,与麻黄汤(第46条)治疗阳气重类属,宜注意。
(三)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各等分。为末,取三钱以浆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变化而来,去补中缓急的甘草,易以逐饮降逆的半夏,其为治显而易见。
【仲景】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干呕吐逆或吐涎沫,皆里寒停饮之象,宜半夏干姜散。
(四)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各等分,半夏倍其量,为细末,以生姜汁及米糊为丸,每服二至三钱。
【方解】本方为半夏姜散,伍以培补胃气的人参,半夏增量一倍,再加生姜而成。既大补胃之虚,再加治呕之力。如与理中汤相比较,虽无术草则治下利不足,但多用姜夏则治干呕尤强。至于温补,二方无可差异。
【仲景】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附注]妊娠胃虚寒,呕吐不止,因宜本方主之。然本方的为用,并不只限于妊娠呕吐病,须知。
(五)吴茱萸汤
吴茱萸五钱,人参三钱,生姜六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
【方解】吴茱萸温中降浊,合参枣的甘补,生姜的治呕,可知本方为理中治呕之要方。
【仲景】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附注]胃虚有寒,故食谷欲呕,属阳明,谓此呕属胃之意,此宜吴茱萸汤主之。然服汤后呕反加剧者,此乃属于柴胡汤证,故有别于属上焦,言外是说:与胃之虚寒无关也。
2.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附注]胃虚寒,停饮挟气上冲,故呕而上腹较满,甚则胸满,则宜本方主之。
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附注]本条所述颇似四逆汤证,然本方以呕吐为主,而四逆汤证以下利为主,不可不知。
4.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附注]里虚多寒攻冲头脑,证见呕吐涎沫而头痛,则以本方主之。
按:此证头痛用吴茱萸汤治之,疗效如神。若头晕呕吐不止,用本方亦验。
(六)大建中汤
蜀椒三钱,干姜六钱,人参三钱,阿胶二两。三物水煎,去滓,纳胶饴微火煎化,分二至三次服。
【方解】蜀椒、干姜大温,人参、胶大补。大温大补,大建中气之方也。
【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附注]里寒上迫,则心胸中大寒痛。胃虚则不能饮食。寒充于下,则腹中寒。肠因蠕动不安而上充皮起,腹部出现如有头有足样的蠕动,寒盛则痛不可触摸,则宜大建中汤温之。
(七)附子粳米汤
附子二钱,半夏四钱,甘草一钱,大枣四枚,粳米五钱。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半夏温中逐寒湿,粳米、草、枣补中气以缓急痛,此为辛甘祛寒缓痛之法。
【仲景】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注]寒气即水气,充于腹中则雷鸣切痛。迫于胃上,则胸胁逆满,呕吐。则宜本方主之。
(八)桃花汤
赤石脂八钱,干姜一钱,粳米五钱。赤石脂六钱入煎,米熟去滓,纳赤石脂末二钱调服,一服愈,即停服。
【方解】赤石脂性温收敛以止利,合以干姜温中,粳米止痛,为痢疾陷入阴证的治疗方剂。
【仲景】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附注]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病久便脓血者,宜桃花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附注]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时,常传里而发太阴下利之证。若下利不能止,以至便脓血,则宜本方治之。
按:便脓血多属实热证。上述为虚寒滑脱之证。必须辨明,误施害人。
(九)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各一两至二两。水煎温服。
【方解】二味皆温性收敛之健胃药,故治虚滑之下利。
【仲景】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五、吐剂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为细末,取五六分,以香豉一勺,用热汤七勺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方解】胃喜燥而恶湿,瓜蒂功能催吐而去水,合赤小豆则更能逐湿利水。吐法可伤正,更以香豉解毒除烦,最属安全不过,但亡血家、虚家慎用。
【仲景】 1.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附注]病如桂枝证,指脉微浮气上冲而言。胸中痞硬,为病邪充实此部所致。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为病有自下而上迫之势。胸中有寒并非是虚寒之寒,而是胸中有寒水之毒邪。故以寒性催吐药吐之。
2.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附注]手足厥冷,脉乍紧者为病邪结于胸中的应征。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亦胃有积饮所致,宜本方吐之。
3.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附注]宿食在上脘,应就其势而吐之,宜本方。
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为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附注]少阴病,始得病,脉弦主饮,脉迟主寒。寒饮阻碍阳气不得旁达四肢则手足寒,寒饮上冲则胸中实欲吐。此温温欲吐为里虚寒,不能用治实证的瓜蒂散催吐,也不可用下法,只能用温药四逆汤治寒饮而止吐。
按:胸中实证欲吐用瓜蒂散催吐,而胃中有寒饮欲吐用四逆汤温里。二者一实一虚,不可辨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96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