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一文看懂中医的五脏六腑,牢记11个穴位养出全身通畅!
2025
11-06

一文看懂中医的五脏六腑,牢记11个穴位养出全身通畅!

熬夜后心慌失眠、吃辣后牙龈肿痛、久坐后腰酸腹胀 —— 这些日常不适,其实是五脏六腑在 “求救”。《黄帝内经》早有箴言:“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胃等六腑如同协作的 “十二官”,任一环节失调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今天带大家吃透藏腑联动逻辑,用好身体自带的 “养生开关”。

一、藏腑联动的底层逻辑:五脏主藏,六腑主通

《黄帝内经》将五脏喻为 “藏精气而不泻” 的仓库,六腑则是 “传化物而不藏” 的通道:

·五脏:特点是“藏而不泻”,意思是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气(如气血津液)。它们像是身体的“仓库”和“核心处理器”,属阴。·六腑:特点是“泻而不藏”,意思是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传化水谷(食物和饮料),并排泄糟粕。它们像是身体的“通道”和“加工流水线”,属阳。简单记:五脏管“存”,六腑管“通”。

心(君主之官)主血脉,需肝藏血补给、肺朝百脉助力;

脾(仓廪之官)化五谷,靠胃腐熟食物、小肠分清泌浊;

肾(作强之官)藏精气,赖膀胱气化津液、三焦通行水道。

“主明则下安”,脏腑通畅才是健康根基。

二、五脏调养:按对穴位,补养本源之气

1. 心:安神降火找劳宫

信号:失眠、心烦、舌尖溃疡

核心穴位: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抵掌心处)

用法:睡前按揉 5 分钟,搭配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效果更佳

经典依据:“心为火脏”,劳宫穴可清泻心火,缓解熬夜后的心神不宁。

2. 肝:疏肝解郁揉太冲

信号:易怒、眼干、胁痛

核心穴位: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间凹陷处)

用法:生气时按揉 10 分钟,搭配肝俞穴(背部第 9 胸椎旁)

经典依据:“怒伤肝”,此穴为肝经原穴,能疏泄郁结肝气。

3. 脾:健脾化湿按太白

信号:腹胀、便溏、没胃口

核心穴位:太白穴(足大趾后下方赤白肉际处)

用法:每日按揉 3 分钟,搭配足三里穴(膝下 4 横指)

经典依据:脾主运化,太白穴可增强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

4. 肺:润肺止咳搓鱼际

信号:干咳、咽干、鼻子干

 核心穴位:鱼际穴(手掌外侧肌肉隆起最高点)

用法:搓热大鱼际至发烫,搭配肺俞穴(背部第 3 胸椎旁)

经典依据:“肺主皮毛”,鱼际穴能清热利咽,改善秋冬燥咳。

5. 肾:滋阴补肾推太溪

信号:腰酸、盗汗、手脚心热

核心穴位:太溪穴(内踝下凹陷处)

用法:睡前推揉 100 次,搭配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

经典依据:“肾出于涌泉”,太溪穴可滋肾阴、降虚火。

三、六腑养护:通调通道,化解 “堵车” 烦恼

1.胆:口苦按阳陵泉(膝下外侧骨尖凹陷),清胆热

2.胃:口臭掐内庭穴(二、三脚趾间),清胃火

3.大肠:便秘揉天枢穴(肚脐旁 2 寸),润肠通便

4.膀胱:尿频点委中穴(膝后凹陷),利湿热

5.三焦:腹胀按石门穴(肚脐下 2 寸),疏气机

6.小肠:尿黄揉后溪穴(掌横纹末端),分清浊

四、藏腑养生的关键提醒

穴位调理需 “辨证用力”:实证(如肝火盛)可稍用力按揉,虚证(如肾阴虚)宜轻柔刺激。配合情绪调养更高效 ——“乐极伤心、怒极伤肝”,保持心态平和才是藏腑养护的根本。

 这些穴位就像身体自带的“养生开关”,每天花5分钟按揉,坚持一周就能感受到变化!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收藏,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养脏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