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到中年,最怕心不安稳。不是感情的那种,是心脏真的开始“乱跳”了。明明坐着没动,胸口却一阵不舒服,感觉像小鹿乱撞,跳快了,跳慢了,甚至像突然空了一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种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很多人以为是累了,其实背后藏着的,常常是心律不齐。心律不齐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一种表现。它可能是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甲状腺问题、焦虑抑郁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有时候,病人连自己心脏出问题都没察觉,等到查出房颤、早搏,才追悔莫及。别小看这些“乱跳”,它背后藏着的不只是不舒服,更有可能是脑梗、心衰、猝死的导火索。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三甲医院都在做一个观察:心律不齐的中老年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气阴两虚、血瘀阻络的中医证型。这种人,一般白天容易疲劳,晚上睡不好,舌质偏暗、有瘀斑,脉象细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中医讲,这就属于心脉不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神无主。这个时候,单靠西药控心率、抗凝、调节电生理,虽然能压住症状,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中成药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那种既能滋阴补气,又能活血化瘀的复方制剂,常常能在稳定心律这件事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你会发现,吃了几周之后,心慌的频率少了,睡眠质量好了,精神也提得起来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从体内把“根”调顺了。
过去觉得只有房颤才危险,但现在不少研究都提示,即使是频发室性早搏,也可能引起心肌结构改变,诱发心力衰竭。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22年《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刊登的一项临床统计发现,连续监测半年后,超过60%的患者在早搏发作频率降低的同时,左心室功能也有明显改善,而其中一部分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尤其是加入含有人参、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的中成方,在改善心肌供血、调节自主神经方面,效果更为显著。你以为心律问题是电的麻烦,其实更多时候是血的问题。我们常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瘀阻滞气机,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心脏这个器官,它耗氧量高,对血流速度特别敏感。只要血流稍有障碍,心肌就容易缺血,电活动也会紊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心情抑郁时,心律问题会更严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个60岁的退休老师,心脏早搏多年,吃了三种抗心律药物,效果时好时坏,还总觉得人没精神。后来中医辨证心气不足兼有血瘀,换了思路,用补气养阴化瘀的中成药配合西药,两个月后早搏次数明显减少,最关键是他自己说,感觉“心定了”。
这不是心理作用,是因为心肌的供血真的改善了,神经系统也没那么敏感了。2023年《中医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稳定期心律失常患者中,结合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三个月,心电图异常改善率提高了30%,而且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明显,如心悸、乏力、胸闷等。
这个结果,其实打破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我们总以为只有电生理手术或者强力药物才能控制心律,其实从整体调和气血入手,慢慢疏通经脉,反而更适合那些反复发作、基础体质差的慢性患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然了,这些中成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特别是脾虚湿重、痰多舌胖的类型,如果不辨证,可能越补越滞。
这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心律很快、合并甲亢、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不能乱吃。医生在用这些药时,也会根据舌象、脉象、症状、年龄体质来综合判断,绝不是拍脑袋一刀切。
还有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就是自主神经紊乱对心律的影响。很多人查了一圈没啥大问题,就是觉得心慌、胸口发紧、总担心自己出问题。这种情况,往往和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有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个时候,用点养阴安心的药,配合调节神经通路的中医治疗,反而比单纯吃抗焦虑药效果更持久。2021年北京中医医院做过一个小样本观察,心悸伴焦虑者使用滋阴补气中成药后,交感神经活性指标整体下降,而焦虑评分也同步降低。
心脏的跳动不是单一的电信号,而是一整套精密的系统。从气血流动到神经调节,从微循环到心肌代谢,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心律就可能乱。稳定心律,靠的不仅是控制,更是调养。而那些兼具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宁心安神功能的中成药,恰恰补上了西医治疗的盲区。
最怕的是那种“症状不重、心电图偶尔跳一下”的人。很多人误以为没事,结果几年后发展成持续性房颤,甚至发生中风。这类病人如果体质偏虚,早期就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增强心肌耐受性,延缓病情进展。调得及时,就像在墙角堵住了渗水点,省得日后整墙返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些人会问,到底吃多久才见效。临床上一般建议连续使用1-3个月为一疗程,中间医生会根据心电监测、症状变化来调整方案。不能指望一吃就灵,也别以为没反应就是无效。心律的好转,有时候是一个缓慢但持续的过程。就像原来天天乱响的钟表,调好发条后,得慢慢等它走顺。
现在不少医生都在提倡“心脏康复+体质调理”的模式,让心律稳定不再只靠压制,而是从源头修复。这种理念,其实跟中医讲的“治未病”不谋而合。不是等到心脏乱跳才去治,而是让它不乱跳,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稳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年第11期,心律失常患者左心功能变化分析
2. 中医杂志,2023年第44卷第3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不齐临床观察
3. 北京中医医院研究简报,2021年,自主神经活动与中成药干预作用机制探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90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