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血证治方剂应用
黄土汤
组成:灶心土(伏龙肝)、干姜、炮附子
适应症:
阳虚下血(如肠胃道出血)。
严重痔疮出血(需结合当归赤豆散)。
特点:温阳止血,适合虚寒性出血。
当归赤豆散
组成:当归、赤小豆(发芽者更佳)
适应症:
肛门湿热出血(红肿痛、痔疮初起)。
配合黄土汤治疗严重痔疮(消肿止血)。
特点:清利湿热,活血排脓。
小续命汤
适应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疏通经络郁滞)。
特点:祛风通络,驱散残留邪毒。
二、痔疮治疗思路
基础方药
清热凉血:槐花、槐角、地榆、黄芩、黄连。
祛风润肠:秦艽、防风、当归、地黄、枳壳。
升提固脱:升麻、柴胡(防脱肛)。
常用成方
槐花散: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止血祛风)。
清肠饮:金银花、玄参、地榆(清热消肿)。
乐适舒:薏仁、柯子、菱角、紫藤瘤(化湿解毒)。
顽固痔疮(息肉型)
孙思邈方:蛇蜕、鳖甲、刺猬皮、母猪左蹄、露蜂房。
特点:动物药软化消散肿块,疗程需1周以上。
三、脉象与出血关联(《金匮要略》条文解析)
面无血色+脉沉弦
病机:肝肾虚,阳气上浮。
出血部位:衄血(鼻血)。
脉浮弱按之绝
病机:气虚不固,血失统摄。
出血部位:下血(肠道/肛门)。
烦咳+出血
病机:上焦郁热。
出血部位:吐血(胃/肺)。
四、季节性衄血辨证
春夏衄血:属太阳经(外感热邪循经上冲)。
秋冬衄血:属阳明经(内热郁结于里)。
五、注意事项与思考
个体差异:文中案例效果显著(如黄土汤+当归赤豆散治痔疮),但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套用。
动物药使用:蛇蜕、鳖甲等需注意炮制及患者体质(过敏或禁忌)。
现代医学结合:严重痔疮(如息肉、瘘管)应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脉诊局限性:脉象与出血关联的理论需结合四诊合参,避免单一判断。
一、出血类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鼻衄(鼻出血)辨证要点
- 
普通鼻衄:局部压迫止血 
- 
顽固性衄血:需辨太阳/阳明经热,湿热重者配合清热利湿 
- 
未止之衄:目睛晕黄/红丝密布(湿热未清) 
- 
将愈之兆:目睛清澈无红丝 
- 
浮脉(尺脉浮):提示气机上浮、肾虚阳浮,多伴目睛晕黄(结膜黄染或血丝) 
- 
沉弦脉:血分郁热,需结合其他症状 
- 
脉象辨证: 
- 
目诊特征: 
- 
治疗原则: 
吐血与崩漏治疗
- 
归脾汤+白芍60g:崩漏(子宫出血) 
- 
旋覆代赭汤+白芍30-60g:胃出血 
- 
机理:白芍酸敛止血,现代研究显示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黄土汤/柏叶汤: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肺胃出血) 
- 
大剂量白芍应用: 
二、金疮(外伤)治疗体系
王不留行散解析
- 
愈合速度:王不留行散>云南白药(需严格避水) 
- 
便利性:云南白药>王不留行散(日常小伤适用) 
- 
未化脓伤口:外敷需保持干燥,碰水易感染 
- 
产后恶露:内服促排瘀 
- 
烧制三药(王不留行、蒴藋叶、桑白皮):活血通络+促进组织再生 
- 
蜀椒/干姜:温通防感染,维持局部微循环 
- 
黄芩/芍药:消炎止血 
- 
组方特点: 
- 
使用注意: 
- 
与云南白药对比: 
化脓性创面处理
- 
大黄牡丹汤:腹腔包裹性脓肿 
- 
薏苡附子败酱散:慢性炎性包块吸收 
- 
侧重黏膜脓液排出(如化脓性鼻窦炎) 
- 
鸡子黄调和增强排脓力 
- 
适应症:体表脓肿/呼吸道脓痰 
- 
排脓散(枳实16枚/芍6分/桔梗2分): 
- 
排脓汤(桔梗3两/甘草2两/姜枣): 
- 
与肠痈方剂区别: 
三、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接骨三法
- 
活鸡捣泥外敷+翠蛇酒内服 
- 
案例:粉碎性骨折修复 
- 
神经肌肉激活:纠正错位骨片 
- 
注意:需严格炮制减毒 
- 
土鳖虫10g + 自然铜15g(醋淬) 
- 
作用:促进骨痂形成,夜间可有骨响 
- 
焊骨法: 
- 
跳骨丹(马钱子制剂): 
- 
翠蛇方: 
现代应用要点
- 
自然铜需超微粉碎(200目以上)促进吸收 
- 
配合X光定位提高复位精度 
- 
禁忌:开放性骨折需先清创 
四、学习建议
经典研读:
-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篇 
- 
陈士铎《石室秘录》骨伤论述 
实践参考:
- 
刘渡舟经方外伤医案 
- 
现代《中医正骨学》技术规范 
注意事项:
- 
马钱子等毒剧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严重外伤应中西医结合处理 
一、浸淫疮与皮肤疮疡
浸淫疮辨证
- 
从躯干向四肢扩散(正气驱邪外出)→可治 
- 
从四肢向躯干蔓延(正气不足)→难治 
- 
病机:湿热毒邪流窜,脓水浸淫 
- 
预后判断: 
- 
外治法:黄连、甘草等分研末外敷(清热燥湿);黄柏粉亦可 
二、疮科内服方剂
仙方活命饮 & 托里消毒散
- 
体表痈肿未溃(促脓溃散) 
- 
肿瘤破溃流脓(如乳癌溃口不敛)→控制病情进展 
- 
组成特点:皂角刺、穿山甲(破结)+黄芪(托毒排脓)+清热药 
- 
适应症: 
- 
临床提示:可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局部症状 
阳和汤
- 
深部阴疽(如骨髓炎、骨结核) 
- 
寒性关节肿痛(膝关节痛、指节痛) 
- 
核心配伍:麻黄+熟地黄(温通深伏寒凝) 
- 
适应症: 
四妙勇安汤
- 
脱疽坏疽(糖尿病足溃烂) 
- 
血瘀湿热证→改善末梢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 
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 
适应症: 
三、肠痈(阑尾炎)证治
条文解析与方证鉴别
前驱症状(15.14-15.15条)
- 
脉浮数+恶寒发热→类似外感,但伴局部压痛→警惕内痈形成 
- 
脓成判断: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15.16条)
- 
肌肤甲错(脓毒耗伤营血) 
- 
腹皮急、按之濡软(脓已成但未溃) 
- 
身无大热,脉数 
- 
辨证要点: 
- 
方药比例:薏苡仁10 : 附子2 : 败酱5 
- 
现代应用: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骨髓炎等慢性化脓性疾病 
大黄牡丹汤证(15.17条)
- 
大黄、芒硝(泻热通腑)+桃仁、丹皮(凉血化瘀)+冬瓜子(排脓) 
- 
煎服法:久煎缓泻,侧重清解热毒而非峻下 
- 
少腹肿痞拒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 
发热汗出恶寒(热毒壅盛) 
- 
脉沉紧(脓未成)或洪数(脓已成) 
- 
辨证要点: 
- 
方剂特点: 
- 
临床提示:急性阑尾炎无论脓成与否均可使用,通下后多见黑便 
四、临床经验补充
替代方案
- 
酒煎红藤饮:红藤60g+黄酒煎服,治阑尾炎疼痛更缓和解郁 
- 
下肢坏疽:四妙勇安汤+虫类药(地龙、全蝎)增强通络 
特殊辨证
- 
大肠痈(右下肢屈伸不利)vs小肠痈(左下肢屈伸不利)→选方需考虑病变部位深浅 
五、学习提示
条文对比:桂林本与宋本对"脓成脉象"描述不同,临床以症状为主
现代应用:
- 
肿瘤辅助治疗(调节局部微环境) 
- 
避免手术过度:阑尾炎/乳腺炎早期中药干预可逆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65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