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聊过脉位,知道它能帮我们判断病在“表”还是“里”。接着说脉诊的另一个核心——脉率,简单讲就是脉搏跳得“快”还是“慢”。它就像身体的“节奏仪”,能直接反映体内的“寒热”情况,以及气血跑得多快,是中医辨证很关键的依据。 一、什么是脉率? 脉率,就是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中医认为,脉搏的快慢和体内“阳气”的状态息息相关:阳气足、能推动气血快速运行,脉率就会偏快;阳气弱、推不动气血,脉率就容易偏慢。所以看脉率,能帮我们判断身体是偏“热”还是偏“寒”,气血运行是否顺畅。 以前中医诊脉用“呼吸定息”的方法:医生一呼一吸(算“一息”)的时间里,健康人脉搏大概跳4-5下。换算成现在的标准,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脉率在每分钟60-90次,这个范围里的脉搏,节奏平稳,就属于正常情况。 二、异常脉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脉率不在正常范围,或者节奏不对,都可能提示身体有状况。常见的异常脉率主要分“快”和“慢”两类,具体有四种: 1. 数脉(偏快的脉) – 特征:每分钟脉搏跳90-120次,虽然快,但节奏是均匀的,没有停顿。摸的时候要注意,脉搏是有力还是没力。- 临床意义:大多对应“热证”。如果脉快又有力,可能是“实热证”,比如感冒发高烧、体内有实火,这时阳气太盛,把气血推得很快;如果脉快但没力气,可能是“虚热证”,比如阴虚火旺(常感觉口干、手心发热),这时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多,虚火让脉跳快了,但本身正气不够,所以脉搏没力。 2. 疾脉(极快的脉) – 特征:脉率特别快,每分钟超过120次,跳得很急促,可能有力,也可能没力,甚至节奏乱掉。- 临床意义:这种脉大多提示病情比较危重。如果脉快得有力,可能是体内阳热太盛,比如邪气侵入心包;如果脉快却没力,可能是元气快耗光、阳气要“跑”了,比如心肾阳气衰竭,这时候一定要重视。 3. 迟脉(偏慢的脉) – 特征:每分钟脉搏只跳40-55次,节奏均匀、没有停顿,但摸的时候要分清有力还是没力。- 临床意义:主要对应“寒证”。如果脉慢却有力,可能是“实寒证”,比如身体受了寒邪(像冬天冻着了、吃太多生冷食物),寒气把气血“冻住”了,让它跑不快;如果脉慢又没力,可能是“虚寒证”,比如脾肾阳虚(常感觉怕冷、没精神),阳气太弱,推不动气血,所以脉跳得慢。 4. 缓脉(偏慢或没力气的脉) – 特征:有两种情况:一是脉率略慢,每分钟55-59次;二是脉率在正常下限(约60次/分),但脉搏摸起来没劲儿、很松懈,没有正常脉的那种从容感。- 临床意义:大多和“脾虚”或“湿气重”有关。脾是气血的“加工厂”,脾虚了就造不出足够的气血,脉跳起来就没力气,所以脉偏慢或松懈;如果体内湿气重,湿气黏糊糊的会阻碍气血运行,也会让脉跳得慢、没劲儿,比如平时总感觉身体沉、没胃口,就可能有这种情况。 三、脉率小结 简单来说,脉率的快慢就像身体的“寒热信号”: – 脉率偏快(数脉、疾脉):多是“热证”,要分清楚是实热(有力)还是虚热(无力);- 脉率偏慢(迟脉、缓脉):多是“寒证”“湿气重”或“虚证”,要辨实寒(有力)、虚寒(无力),或是脾虚湿困。 搞懂脉率,就像拿到了身体“气血节奏”的密码。结合之前学的脉位知识,我们对中医诊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先看脉位定“表里”,再看脉率辨“寒热”,一步步就能帮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身体状况。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59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