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许家栋
今天的讲课,我们用一张图来结构三阳病的发热,以期达到治疗三阳病发热一剂知、两剂已的效果。
我们为什么要把三阳病的发热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呢?就像我们在前天的讲课说的:太阳病待在家里,少阳病跑在路上,少阴的里病躺在家里的床上,真厥阴病躺在ICU的床上,阳明百病火热翻灼、如火如荼。最能代表我们在门诊中遇到的发烧类型的是三阳病中的:少阳阳明、太阳阳明和阳明病。所以,三阳病经过我们这样分析以后,你会对它们内在的发病机制、病传和转归有一个非常好的预判。有了这个预判以后,你对疾病的病势、方药的方向的把握是非常细腻的,一般可以做到一剂知、两剂已,最多不会超过三五剂。现在是登革热的流行前期,覃主任希望我们在这次讲发烧的内容中囊括进登革热的发烧。所以我们针对现在临床中各种疾病常见的发热包括登革热的发热的特点做了以上这个思维导图。
这张图包括三部分内容:解表法、解肌法和和胃法。这是我们对伤寒法则非常实用的解读。一提起伤寒法则,大家就会说,要六经辨证。但是,六经如果不拆分的话,你做不到六经“辨”的层面,用起来往往是套。套和辨是两个概念。特别是经过多年临床的医生就知道,伤寒论的条文一套进去的话,往往很多症状和病机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而我们在临床中用经方十几年,有出现过不良反应吗?没有。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套方,我们是在辨。“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阴阳”。你在辨的层面来看的话,你会把人体的结构解读到最小的单位,这样就会非常深入地去认识疾病地本质和病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呢?就是你是处在疾病发生的最小的病理单位去看,就像西医看到细胞、分子这个层面。我们讲整体观,但是整体观要先细致下来,解构了,再回到整体,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观。而不是说,你看一个人,这个人差不多是大黄人,这人差不多是黄芪人就够了。我们解释了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什么呢?即解表说明有表证,也可以拆啊。解表法就分这三种方法:解表:发汗解表;解肌:存津液而解表;和胃:和中而解表。你看,这都是表的疾病,是不是因为基础病机和病人病势的不同,用解表、解肌、和胃三法泾渭分明,如果误用的话祸不旋踵,比如当需要和胃去解表的时候你用了发汗去解表,那肯定是祸不旋踵。当病人需要解肌去解表的时候,你用了大发汗,就会脱阳。我们首先是用这三法让你规避了风险。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可以丝丝入扣地去解它地病势,从而达到一剂知、两剂已的效果。
一、解表法
先看解表法。太阳病,首先是太阳的正病,也就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人体的胃气、胃津和邪气在最表的一层相争所形成的抗邪反应。所谓的邪气的入侵是在肌腠、皮肤、四肢百骸这些人体的表的位置。表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边防线。边防线上本来驻扎了一个师的军队作为正常的边防力量。当发现敌情的时候,边防线上的军队会发出预警,人体就会出现突然怕冷。突然怕冷以后,人体里位的津血就会到表上去防御、温煦、固摄。这是人体对邪气入侵的一种反应。如果连这种反应都没有的话,人就不能在自然的环境下尽百年而去。假设人体本来的津液是十分的话,在里位五分,在表位五分,这是正常的人体未受邪气入侵的状态。当边防线上发生预警之后,就会有一部分里位的津血调动到表上去祛邪外出。那么,这就形成两种状态,一种是邪气困束在表,一种是胃气、胃津凝滞在表。这时津液的分布就变成了:表占七分,里占三分。这又会导致两种状态出现,第一种状态就是发热。大家注意了,我说邪气的时候,是伴随恶寒的。所以,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是不是邪气入侵时第一层病机导致了恶寒的出现。那么,第二层病机呢,是胃气、胃津和卫阳凝滞在上焦和表位,会出现发热。它的发热,是因为我们人体的胃津、卫阳在表位多了导致的发热。这就是区分太阳发热和阳明发热的道理。如果我们客观来说的话,这种区分太阳热和阳明热的本质,两千年来还没有一个人去认真区别过,所以才导致三阳的发热含混不清。那么我们简单来说就是:太阳之热,应卫气(卫阳)实;阳明之热,应邪气(火热)盛。那么,这样大家就可以把太阳之热和阳明之热区分开。太阳之热需要用麻桂,阳明之热需要用芩连,完全是泾渭分明的。这样你在临床中治发热的时候就不会用错药。我们说,太阳的发热,第一层病机是寒困于肌表,第二层病机是胃气、胃津、卫阳凝滞在表。本来人体的津液是表里各占五分的,邪气在表困束的话,胃气、胃津、卫阳往表上凝聚了,那肯定会发热呀。所以说,太阳病,是先恶寒,后发热,恶寒大于发热。这里的意思是患者自觉恶寒症状更重一些,发热症状更轻一些,当然体温可以很高。麻黄汤证的患者,体温甚至可以达到40度,但是患者自身仍怕冷像盖被。而阳明病的患者呢,是掀衣解被。这些点呢,就是非常好的自觉和他觉资料来区分太阳和阳明热。那么,第三点,会导致里面的津血不足(第一点是邪气困束在表,第二点是胃气、胃津凝滞在表)。本来里面有五分,现在只有三分了,另外七分趋表,那么,这就会导致人体上焦的一些所急所苦。为什么会咳喘、呕逆呢?我们人是这样,表位上有邪气困束,需要调动里面的津血抗邪外出的时候,它是就近调用的,先调用上焦的津血,那么上焦的位置空出来了,就会被下焦的浊水浊气所占领,那么人就会出现胸满、咳逆、喘。所以麻黄汤的喘是因为里位、上焦的津血调动到表位去了,和水饮阻滞中焦的喘是不一样的。所以你看,我只要把表位多余的卫气、胃津发散出去,人体表里的津液都能润降、都能温煦了,它就不喘了。所以不用里药来治喘,这就是道理所在。
很多研究伤寒论的学家会用“能不能吃饭、想不想吃饭”来区分是太阳病发热还是里病发热还是阴病发热。其实这是非常不可靠的。为什么呢?因为上焦的津液被调动到表上去以后,里位的津液就少了。里位的少了之后,就不能去消化饮食和腐熟五谷。那么“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功能全部被打乱。所以,太阳表病的麻黄汤证,也会出现不想吃饭,也会出现水液代谢的异常,如咳嗽、咯痰、鼻涕等水饮增多的症候群。这是因为去表的津液多了,在里的津液不足,不能制化所引起的。
那么,在表的所急所苦我们用解表来治疗。而且,我们看麻黄汤这个方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炙甘草一两,你会发现:如果先不看麻黄的话,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下悸,欲得按,叉手自冒心”,它本俩就能治疗里病;我们再看杏仁,是不是可以治疗寒心、奔豚,温中,化饮;再看甘草,是和胃的。你会发现,原来经方对表里分得是泾渭分明,但彼此之间又联系紧密。我没有说攻表就用甘草麻黄汤,为什么?上焦的津液被调动到表上去,我就要安和里位。我在发汗的时候就要注意降逆。所以我们看麻黄汤,麻黄解表,可以发汗,但是,桂枝可以治上气、吐吸,可以平冲降逆;杏仁可以治疗寒心奔豚,可以降逆,甘草安和中焦。它是发汗,升散,但能不能降,肯定能降。但是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还是发的力量大一些,因为桂枝虽然能降,但是配上麻黄能发;杏仁能降,但是杏仁是辛、苦、温的,它也能微微地发一点。所以说,杏仁在有些时候,在虚弱的患者身上,就是小麻黄。比如说,《金匮》说的“水去呕止,其人形种,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闭,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所以杏仁是发表的,只不过它在发的时候更加照顾到润降的方面而已。
这样,我们对整个太阳伤寒、太阳热病、麻黄汤证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理都有了非常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表的层面上去结构伤寒论。其实伤寒论为什么难读?就是表的层面太多,太繁琐,让后来的学者,光在表病就难住了,阻碍了经方思维的建立。你看一个麻黄汤证可以解构出这些层面,就知道表里之间是联系紧密的,津液是分阴阳论的。我们说,经方是表里观、正邪观、津液观。所以我们说三观统六经,六经钤百病。百病有成千上万症状,每个人的症候群都不同,这么多症状怎么去治疗它,古人就建立了六经的辨证模式。用六经统领六个方向,一下子就执简驭繁了。但是我怎么去学的话,也会觉得六经也很难学啊。六经层次太多啦。那怎么办?用三观来统六经。用三观来分析疾病的病势以及药势的对应关系,这样就会觉得执简驭繁了。如果觉得三观也难学怎么办?那就上升到津液是一上。
麻黄汤、太阳伤寒的病机以及麻黄汤的药势大家都理解了吧?有了这个点,我们才能去解构下面这些点。学了这个图,你就可以用三法来治疗所有在门诊上遇到的发烧。当然,我们说,真厥阴病,躺在ICU里面的发烧你一年治不了几个。最起码,我一年治不了几个。这就是我们在临床中、门诊中最常见的所有的发烧的治法和基础方药。
我们读《伤寒论》的第4、5条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道理,就是太阳病的病传是特别快的。最短一日,最长三日就可以病传了。所以我们才说太阳病是待在家里,因为刚发生嘛。结果等到想要来看的时候,在路上病传了。“脉若静,为不传;若燥烦,脉数急,为传也”。传哪里?传太阳阳明。它所传的方向呢,第一是阳明。为什么会先传阳明啊?因为发热的人体质不那么虚弱,胃不弱,则先传阳明为主;胃弱时则传少阳,这个我们最后再讲。最常见的就是传阳明,所以说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太阳阳明和阳明病是最多见的,尤以太阳阳明为主。为什么?表上的寒邪未解透,但里位火热已盛,表上寒没解透就要保留麻黄,去除表寒,里面的火热盛了,还能用辛温的桂枝和杏仁吗?当然不能,所以去桂枝和杏仁性温之药,换为解肌法。最常见的太阳阳明病是麻黄解肌方阵,是清实热而解肌的石膏法,清虚热而解肌的芍药法,虚实兼顾的葛根法,水热兼顾的知母法。
用四张代表方让大家理解,比如说患者表寒未解透,里热燔灼,就是麻黄配石膏,麻杏石甘汤,《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为什么麻杏石甘汤退烧时常用?就是因为,太阳、阳明以火热盛为主的时候,这是开手第一方。
前面是火热盛时的选方,但火热盛是要灼伤津血的,伤津、伤营、伤血、伤液,是耗伤精华的,当伤血时,如眼睛淡白、女性月经量少、面色萎黄,但仍存在火热充盛,太阳表寒未解透,这个情况下就用千金阴旦解肌汤,这个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一两,黄芩清火热,芍药、甘草、大枣养津血,为太阳表寒未解,阳明火热燔灼,耗灼阴血用这张方对治,尤适用于老人、虚人、妇人的太阳阳明发热,有血痹的病机存在。而麻杏石甘汤专对治于火盛的情况,麻杏石甘汤有杏子汤的方干,应对水的层面,杏子可以行水,《金匮要略 水气病》:水之为病……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证明杏仁可兼治风水层面的问题,有除水之用,麻杏石甘汤即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对治“桂枝下咽阳盛立毙”的里热证,加大量石膏倍用麻黄,去清实火实热。
另有一种情况,患者出现了津血虚的所急所苦,或患者本身即津亏液少,或营养不良的老人、小孩,突然出现发热,有太阳阳明的发热,本就存在津液不足,胃不能运化,这就需要用到百合前胡汤这张方,百合30前胡9麻黄9葛根12石膏18麦冬24,百合、葛根、麦冬为和胃气、养津液、养阴之药,加麻黄去解表寒,加前胡轻微补益,同时可以散寒,前胡为厥阴表药,同时可以养胃气。在虚的层面,以津液亏虚不能濡润产生虚热,或者虚热转实,或者兼有表寒,这类发热可用百合前胡汤,适用于明显的津液不能濡养,或者大便干燥,或痰粘难咯,或咽喉干燥,或肌肤甲错,再伴有太阳的寒、饮不解和阳明的轻微实热,整体以虚热为主。
另一种情况,太阳的表寒未解,阳明的里热燔灼,但兼有水热,水热就有明显的小便不利,典型症状如小便不利、尿血、小便灼热,或女性的白带增多、白带变黄,当这些层面出现,单纯去清热解表,不去治水热、制化下焦浊热,就会因表里不安和而解不透表。《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当小便不利,伴有表不解时,单纯解表不行,要先利小便再去解表,但患者火热充盛,不适合茯苓白术去利小便,因为会令胃中水竭。那怎么办?用固护津液而利小便的知母,这就是兼有水热层面的治法。
这是我们说当太阳层面未解透,不管是太阳的本病伤寒,还是太阳阳明合病所出现的临床发热的症候群及方药,这一块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一下?
问:伤血和津虚的鉴别?
答:伤血会出现血的所急所苦,如眼睑淡白、面色晄白、面色萎黄,或血不能濡养如咯血、血络不安,或女性的经血不利,伴有发热,此为伤在血的层面。津虚则看胃中津液怎样,胃中津液少了,就会咽干、大便燥结、干咳、咽喉嘶哑,津液不能濡养,伤血为血少不能安和。一为血证,一为虚热火证。
问:会不会两个兼杂,既有伤血又有津虚?
答:既有伤血又有津虚的时候,伤血比津虚的层面要重,血在津的后一层,治血就好了。千金阴旦解肌汤的芍药能不能养津?总有一款适合的。
问:麻黄解肌法是否为解肌大法之下的分支吗?
答:麻黄解肌法为太阳层面上,太阳的表未解透,病传阳明,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是阳明病兼表证,即火热兼表。太阳表寒未解透,即有恶寒症;阳明病身灼热,手足温,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而麻黄汤有恶寒,没有表寒就不能用麻黄,没有表水不能用麻黄。
问:葛根更适用于虚实夹杂还是津虚为主?
答:津虚为本质,葛根的辛能散一部分实邪,但没有实邪也完全可以用葛根,但必须要有津虚层面的问题才能用。
二、解肌法
我们再来讲解肌法,解肌法特点是太阳寒水解痉,阳明火热兼表,寒为表寒、风寒,水为溢饮、风水,以火热攻冲燔灼导致表位不和,表的症状有无汗、发热、肢体疼痛,里面火热灼伤津血,会出现津液不能濡养、润降的火证。解肌法对治以火热为所急所苦,兼有表不解,但没有麻黄汤证的风寒困束,表上或有风、或有热、或津血灼热不能濡养、润降。主要有四个大法:清实热而解肌的石膏法,清虚热而解肌的芍药法,虚实皆清的葛根法,清水热的知母法。
首先介绍最常见的石膏法。当患者的热势很重,一般以实热为主时,代表方有石膏四物解肌汤,石膏24丹皮24升麻24炙甘草24,石膏辛寒,丹皮辛寒,升麻辛寒,辛寒来解这热势,它是这四个方中,清实热发表邪的药势最突出的。在石膏四物解肌汤证的基础上,出现胃气亏虚的情况,如服用上方后出现拉肚子,或患者本身就拉肚子,就可以用石膏柴胡汤,石膏48柴胡24升麻18生姜18葛根48竹茹48芍药24杏仁18,生姜配杏仁对治胃气亏虚的轻微胃寒,因为杏仁可以治寒心奔豚,生姜可以温中化饮、养胃健胃,所以当存在实火实热,同时伴有胃气虚时,可以用这个方,竹茹可以除胃中废水,这就是在太阳阳明层面的石膏柴胡汤。还有一种情况,太阳的表寒未完全解透,但阳明的里热已经很盛,就不能用麻黄了,因为麻、桂为阳明合病的禁忌,可以用生姜发一下,要联系对治胃虚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若呕者,与黄芩汤,自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原文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个也可以用于太阳的寒解不透,也可以用于太阳的微热寒解不透。这是临床上非常细腻的一个分支。那么大家现在如果是想学一个粗线条的话,可以不用去理这一块。
再就是,实热加重,石膏四物解肌汤是典型的实火实热兼表,实火实热继续加重出现火热燔灼灼伤人体表里的津液,在表上可出现大汗出,在里可出现胃中燥烦这种情况,我们说解肌法石膏用量轻,白虎法石膏用量重达一斤,对应的是实火实热的加重,也就是说当实热加重,解肌法不能涵盖这种热的时候就是白虎汤;而白虎汤还会出现变证,实热有了但同时有轻微的胃津虚了,实热重而胃津虚轻的话是白虎加人参汤,当胃津虚重而实热轻则是竹叶石膏汤。所以这就是从清实热而解肌的石膏四物解肌汤到白虎法到白虎法变证的衍伸。大家看胃津虚重而实热轻,联系(31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它的津虚的一面、虚的一面出来了,就用竹叶石膏汤。还有一种情况,实热加重以后,我们刚刚说的是里热燔灼,但是它也会结成燥烦满实大便难的腑实证,我们说的这个就是里热为主兼有腑实证,单纯的石膏解不透则需加上大黄,那么就应该是千金当归柴胡汤,其剂量修订如下:当归12 黑柴胡12 大黄18 黄芩18 升麻12 石膏12 生甘草12。我们看其中石膏、升麻、甘草保留了石膏四物解肌汤,加上苦下的大黄、黄芩重用来对应这种腑实。那么当患者出现大便难、高热不退兼有石膏解肌的病机的话当是千金当归柴胡汤。还有一种情况,实热燔灼灼伤津血,津血大亏,不能用苦燥的药来攻下,则应用千金地黄柴胡汤(生地100 柴胡30 升麻18 栀子30 石膏30),其中地黄配石膏来解决这种津血亏而有热的情况,当然里面还有栀子和升麻。那么这一条线我们从石膏四物解肌汤串了整个实热解肌的一个病传过程,即实热—实热加重—实热伤津—胃津亏虚为主—腑实形成—津血大伤,这一组线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
问:千金当归柴胡汤对应的病机是实火实热灼伤津血致津血虚,为什么选用辛温之当归?
答:人身本具阴阳,病者兼现寒热。为什么竹叶石膏汤胃津大亏,其中选用了一个半夏呢?当你选用一派寒凉的药就不符合人体的表里规律和阴阳规律了,就像我们之前课中所讲的,纯阴为鬼,纯阳为仙,人是半阴半阳。既然限定了人体是半阴半阳的体质,那么若用药一派寒或是一派热的话就不符合这种半阴半阳了。所以伤寒论第58条告诉我们: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中没有说阳自和也没有说阴自和,而是阴阳和。我们看伤寒论的方子90%以上是寒热攻补并用的,纯寒纯热纯攻纯补的十无其一,这样才符合人体半阴半阳的规律。
问:病传至千金当归柴胡汤变成一个实了,我们印象中是太阳传至阳明传至少阳,逐渐变虚的一个过程,这条线里面是先虚了后变成一个腑实,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答:若把线画成白虎汤直接传至千金当归柴胡汤会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当津血不伤时,病传腑实的机会反而少见,人体的津血是润降的,当津血足够润降时,不容易形成腑实,当热灼伤津血,津血伤了才变成燥变成实。白虎汤是里热燔灼,灼伤的是什么?灼伤的是津血,而津血是濡养和润降的,当濡养和润降被伤,肠间是不是形成燥矢?所以津血伤了以后才会形成腑实证。为什么承气法每一个方子都有个清酒?养津血的。所以我们之前课中告诉过大家,前人研究伤寒论认为阳明病是白虎承下法是错误的,白虎是里热兼表,而承气是病传厥阴,所以说“厥阴下之”指的是承气法。为什么厥阴篇中会出现承气汤证呢?因为当真正传到一个燥结实的时候就是厥阴病了,所以阳明病法多食、法手足温,但是到厥阴病的承气汤反不能食、手足逆冷,你说这是什么病?就是厥阴病。所以必须有个津血伤的基础才能结燥结实。这就是真正的伤寒法度去认识人身机体的规律和人身正邪的关系。这一条主线临床上非常常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
问:像这种情况为什么不用咸寒法比如芒硝呢?
答:咸寒法在下面,况且我们今天讲的是三阳发热,治发热患者,并非治便秘患者。我们看,传至千金当归柴胡汤,腑实已经形成了,还有一种情况,腑实日久或腑实虽未久但兼有水热,进而形成一个外台茵陈柴胡汤证,其剂量调整如下:茵陈12柴胡12大黄18芒硝6黄芩18升麻12栀子12芍药12。燥伤血,加上燥兼水,里面的大黄、芒硝是调胃承气汤,大黄是火药中的水药,可以利小便;芒硝可以下水、化七十二种石,这是本经告诉我们的,是不是就是水药?茵陈是典型的水药,大黄茵陈配伍就是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疗什么?治疗黄疸,黄疸是水热病。患者出现口渴、消水、二便不利、小便灼热、女性白带增多、黄带、赤痒等这种发热的时候,外台茵陈柴胡汤非常常用。我们在临床上用这两个方子解决了很多顽固性的发热,好得非常快,为什么好得快?因为是阳明病,所以临床上遇到长时间发热,只要属于阳明未解透,用上去效果非常明显。我们从麻黄汤病传至太阳阳明的麻黄+解肌方阵讲到解肌方阵中的实火实热层面的病传,实火实热、实火实热伤津、伤血、结燥、水热,这条主线临床上覆盖一半以上的发热患者。
我们接着往下讲虚热的层面,虚热层面是芍药四物解肌汤(芍药24 升麻24 柴葛根24 黄芩24),这个是虚热为主,比如说患者发热的同时存在口渴、咽燥、或是大便干燥、或是胃津燥胃津虚的大便稀溏等症候群,芍药四物解肌汤的作用非常奇特,当虚热达到热比较盛的时候迫使津液外泄时见下利,当虚热耗伤津液则见大便干燥,所以这个方子既可治疗下利又可治疗大便干燥,但是以虚热为主,因为芍药、葛根配伍是增加津液去制衡因阴少而致的阳热,当然它会兼到表,因为我们说解肌法是火热兼表,其中升麻去解表,黄芩制其火热冲逆及防止虚热转实,这是一个老人小儿虚人发热患者常用方子。虚热灼伤胃津,虚热转实以后也会进入石膏方阵,大家看图表,从太阳阳明开始病传至实热这个层面,下面很多层面如虚热、虚实夹杂、水热都可以转归至实热,因为发热性疾病病传还是以热为主的,热灼伤津液的话也会转实,这是整体的虚实转化的规律。如果虚实不能转化的话,六经就是机械的、割裂的,而不是一个圆融的状态,也不符合人身的规律。这个方子非常好用,除了治疗发热患者,诸如小儿多动症、抽动症、发痉、癫痫等亦常用,大家可以临床中验证。当然其基础必须是虚热,太阳寒水解尽不能用麻黄解表的时候,可试用这个方去发散。
虚实夹杂,大家要注意实际上以虚、津虚为主,葛根这个药以补胃津、顾护胃津、濡养津液的方向为主,其性味辛甘寒,甘能滋养,辛寒可以兼顾实热的层面,但是总归是以津虚为主的。虚实夹杂以虚为主,那么当它虚热转实的时候,是葛根柴胡汤这个方。葛根四物解肌汤(葛根24 升麻24 芍药24 生甘草24)中葛根、生甘草是养津、养血,增加人体阴的润降、濡养的功能,升麻解决兼表的问题。虚实夹杂,葛根四物解肌汤证出现的话,他会有明显的因津液不能濡养之口燥渴、津液不能润降的或是大便燥结,或是下利的表现,葛根法的药势非常奇妙,既可治疗下利又可治疗大便干燥,因为它既可使津液濡养、润降,同时又可清热使津液不致外泄。当虚热转实的时候是葛根柴胡汤(葛根24柴胡24芍药24生甘草12黄芩24石膏48),在葛根四物解肌汤基础上加入了石膏,对应的虚热转实,虚热转实兼腑实伤津血又传至千金当归柴胡汤去了,那么大家发现三阳热病是以阳明为主的,大家知道这个虚热的转化关系、病传的关系就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问:葛根柴胡汤的甘草是炙甘草还是生甘草?
答:所有的解肌法,全改成用生甘草。所有的四逆法都是炙甘草。所有的阳旦法都是炙甘草。“炙甘草”是《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论》中所有炙甘草都是炒甘草。它要辛甘化阳,不能加蜂蜜,蜂蜜会牵制它辛甘化阳的作用。
问:竹叶这味药是甘淡的,想问一下师父既然也用了葛根,在解肌法中的紧要位置,那竹叶怎么用呢?
答:你会发现我们解肌法为主的呀,是以石膏、芍药、葛根、知母这类方,还有麻黄,至今还没有提到一个竹叶。(问:我在想它既然也用在了火证的法度里面,那……)那你怎么不问我,转阳明病为什么里面用甘草呢?是不是?我们要看药势是哪个方向为主的。你这么想好了,十枣汤是攻下的吧?阳明是热、实、结吧?那为什么用大枣?你得看它的药势是在哪里?因为人体的规律我不是说了嘛,人身本具阴阳,病则兼见寒热。并且《伤寒论》第265条告诉我们:“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病传的基础是“胃”啊,那我用甘草可以吧?(问:那竹叶和甘草是不是也是调胃的作用?)你总走不出这个竹叶……竹叶是阳明药吧?那我在主药的石膏、芍药、葛根的基础上,佐以竹叶,加重阳明清化的力度,可以吧?麻黄是太阳的表药吧?太阳的正药吧?桂枝是少阴的正药吧?但是当表寒重的时候,我借用一下桂枝来辛开可以嘛?并不是因为用了桂枝,麻黄汤就叫少阴病症了吧。
问:我们今天讲三阳病的发热,是不是忽略了阳旦法治疗发烧?
答:是这样的,我们是不是讲三阳病的发烧?三阳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你说的桂枝汤的发烧,见于《伤寒论》的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中风,可发汗,宜桂枝汤,发热是虚热,这种患者发热是慢慢形成,身体虚弱,持续存在的,而不是急性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了,太阳病,待在家里,少阳病,跑在路上,阳明病火热翻灼、如火如荼,少阴里病,躺在家里床上,真厥阴躺在ICU里,这些都不是我们治的范畴。
问:太阳病的恶寒与阳明病的恶寒有时候会不会难鉴别?
答:太阳病的恶寒是大于发热的,阳明病的发热是大于恶寒的。阳明病是手足温、渴、里热燔灼的。而太阳病呢,口淡不渴,恶寒重,“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他可以恶寒,可以不发热,患者自觉寒冷,但一测体温很高,但我们不看体温计,我们看患者自身的反应后对他的四诊把握呀。所以从古人来看,这个人就是恶寒啊,有可能有热邪,但是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他会出现上焦表位的津血的凝滞和寒邪困阻的气机不利。和阳明病的里热燔灼、口干咽燥、手足自温、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恰恰相反,当然是津液耗伤到一定程度,津液是一,它先是不能去濡养润降,它先是燥热,然后才是微微怕冷。津液是一,分阴阳。它肯定是有火热大于寒的反应才是阳明病,不然阳明病就不成立了,这是泾渭分明的。
问:但是太阳阳明合病就有点分不清了?既有太阳的恶寒,又有阳明的热。
答:火盛就火热大于寒。
问:也就是说,太阳阳明合病恶寒来源还是阳明导致的?
答:对,所以火盛是它的特点。麻黄解肌的特点是火胜,不是寒盛。它因为表寒没有解透这层,所以叫太阳阳明。有表邪先解表是伤寒的定法嘛,麻黄解肌方阵能不能归到阳明?不能,归到太阳是对的。是太阳病传过去的,太阳表解不尽,那就是太阳病的一个兼并证,但是阳明火证是绝对忌麻黄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问:芍药四物解肌汤里的芍药不是主要是虚热嘛,可以换成生地黄吗?
答:你可以看看酸药法。为什么用芍药而不用生地呢?因为芍药是一个酸苦寒的药,它可以酸发,起到酸泻、酸发,而地黄是甘润的,它没有透的作用,为什么桂枝配芍药来解表邪,而不用桂枝配地黄,因为芍药是酸泻。(问:那酸发怎么解读呢?)当芍药配上桂枝就叫酸温法,酸温就可以去解表,这个配伍是最常见的去治疗肢体疼痛的一个方干。
虚实夹杂我们讲完了,现在我们讲水热。
知母四物解肌汤大家记录一下,知母24 生白术24 柴葛根24 生甘草24,这个方子呢,我们说水热为所急所苦的话,会有下焦的,或者小便不利、小便涩痛、女性带多、外阴瘙痒红肿等,湿热、水热、火热下注引起的以水热为所急所苦,但是兼轻微的表解。如果你知道我们阴阳的规律和分法的话,你就知道,这个方子是它是用知母配白术来微微透表的,因为白术是苦温的,可以温升散表,所以说它不但可以治疗上焦的水气,上焦和表位的水气它也可以治疗,所以白术配知母这个方干,也存在于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于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所以当水热以下焦为所急所苦,见到上焦表位的表不解的时候,这个方子是基础方,那么,当这个水热再慢慢转实一些,就会形成婴孺寒石柴胡汤证,(寒水石36柴胡12栀子12知母12升麻12黄芩12葛根24芍药12生甘草12竹叶24杏仁12蜂蜜12)这个方子呢,是知母清水热的基础上又偏热偏实一些,特点呢是水热兼转实再兼表不解,表的层面要比知母解肌汤重,它配合了一些辛寒的升麻类的,并且呢这个方子柴胡、寒水石都可以解表,它的表邪、热邪要重于知母四物解肌汤。
那么它兼腑实里热伤津血,传成外台茵陈柴胡汤证,加上了一个阳明火热燔灼,病传风邪阵营中去了。从石膏往上这块(实热)、太阳阳明这块是最常用的。
那么解表解肌法我们就讲完了。解表法是以表寒不解为所急所苦,当太阳阳明合病的时候,它的表寒或者表饮还没解透,但是里热燔灼为所急所苦了,当表寒解透,太阳寒水解尽,阳明火热兼表的时候就用解肌法。解肌法中的清实热而解肌的石膏法,以石膏四物解肌汤为主;清虚热而解肌的芍药法,以芍药四物解肌汤为主;虚实夹杂的葛根法,以葛根四物解肌汤为主;清水热的知母法,以知母四物解肌汤为主。它病传,结热盛形成白虎法,当里热盛大于津血虚的时候,就会形成白虎加人参汤;当胃津虚大于实热的时候,就会形成竹叶石膏汤,再兼阳明腑实的话,就形成千金当归柴胡汤,当津血继续虚下去,以津血虚为主的时候,就形成千金地黄柴胡汤;当腑实伤血兼有水热的时候,就会形成外台茵陈柴胡汤,这是它病传的主干。
问:知母四物解肌汤是不是那个(外台或者重订广温热论)的知母解肌汤?
答:这是普济方里面的。
问:我们之前不是治疗甲流嘛,用婴孺寒石柴胡汤很多病人拉得很厉害,转实热这块怎么拿捏呢?
答:第一我们要考虑到如果病人以里为所急所苦,表上热不明显的话,是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或者小柴胡汤这类和胃法,要考虑胃气虚,这两个方子可以纠正寒石柴胡汤的清湿热兼顾胃气不足的层面。当以表、以热为所急所苦就是石膏柴胡汤,以里为所急所苦的话,就是这两个方。需要大发汗的是解表法,需要保存津血的时候是解肌法,以里为主是和胃法。
我们查房的发热患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退热了。我的一个河南的学生,用经典经方去治疗400多例发热患者,不到十例没有退烧。他最多也不过是学两年吧。大家要用心学,做到把中医经典思维建立起来。这很重要,经方是一个思维方式,是一个方法论。当你永远依靠经验的话,你在临床上就会捉襟见肘,当你掌握了方法论的时候你就会执简驭繁。因为有经方的思维方式,所以就能把握病传的规律,知道人身本是阴阳,病则兼现寒热的规律,所以可以圆润的去应用,然后取得疗效。
三、和胃法
接下来我们讲和胃的,大家掌握的都不错。和胃这个观点来源于伤寒论的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现没有,不可发汗,怎么办?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烦而悸表示已经病传了,烦是阳明火盛,悸是太阴水盛,所以这个和胃就分了偏太阴和偏阳明两种。偏阳明的就是热结实,热结实用酸寒法,阳明四法的其中一法。
所以经方思维是非常圆融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环都是标准化的,是不会出错的。(偏于阳明的)是栀子豉汤方干,千金百痛壮热方干。我们这次查房的两个登革热的患者都是千金百痛壮热方,一个是吃一天就退烧了,一个是吃两天就退烧了。而且不仅是退烧了,还把并发症给治愈了,后面很多麻烦就避免了。在病传上知道,阳明结热攻冲灼烧了津血会导致耗血动血,导致咳喘,会导致心肌炎,会导致肾炎这样那样的,因为阳明火下不去,单纯解表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立足和胃,偏于阳明的,以胃中热实结为主的,以栀子豉汤方干为主的千金百痛壮热汤可以用进去。
这个方是黄毛淡豆豉18克,为什么一定要用黄毛淡豆豉呢?因为豆豉是一种由有益的真菌发酵而成的,它必须发酵两次以上,才可以变松软,才可以入药。而我们现在工厂化的生产,它就堆在那里让它自然发酵,那么很多杂菌和细菌进去,就变成白毛,变成白毛就不对了。因为这种只是经过发酵一次的豆豉很硬,它是碍胃伤胃的,所以患者吃了会吐泻,吐泻其实是细菌的副作用而已。那么多细菌吃进去,人不吐泻受不了。所以我们用豆豉要用黄毛淡豆豉,那个才是真的可以起到健胃、和中、解表、温运作用的效果。中医亡于药,真的有这种趋向。那么我们除了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经方知识,共同提高,也要尽我们所能去把药这一块做好,所以我们也是找一些合作伙伴,保证我们体系内的药物质量。最近我们找的合作方叫“金草中医”,它的药是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制作的。大家如果给病人开药要用道地经方药就可以去那里开。其实经方的药材就几十味,你弄一个小药库,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用,辨证精当而一剂知二剂愈。而不是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辨证不准确,是医生的不对还是药不对。那样中医越学越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多人不学中医了。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努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干预进来,做到制定道地药和专用炮制药材材新的合格证,那样才有用。
千金百痛壮热方是淡豆豉48,石膏48,黑皮芍药24,黑柴胡24,知母24,栀子24,黄芩18,升麻18,生杏仁18,大青叶18。生杏仁最好用带皮的,因为带皮的作用非常强,去皮的发寒发水的力度非常弱了,变成是润肺止咳。我们经方是用它来发冷,有这种基础要用这种带皮的生杏仁比较好。
问:“金草中医”上有北杏仁和北苦杏仁,是用哪一种?
答:北苦杏仁。
这个方子是偏阳明的,通过清下阳明的热结实而去治发热。另一个偏太阴的是虚寒水重,以生姜甘草汤为方干。每一步的解肌法都是这样,非常细致。你要看偏阳明还是偏太阴。因为“胃不和,烦而悸”。烦的话是阳明,悸的话是水逆是太阴,水逆的话用生姜甘草汤。小柴胡汤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这两个方子是大阴旦方和小阴旦方。这两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伤寒论的病传规律是可以传少阳。少阳病的四大病机是邪正相交于半表里,上焦火郁,中焦胃虚,下焦饮逆。我们用一个体系去认识和涵盖症候群的时候,是直接用病传的。你临床好用啊,你不用想着“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你要知道他的病机在哪里?上焦有郁火,下焦有水饮逆,是不是水火夹杂?中焦有胃虚,太阳表上的风寒未解,是不是虚实夹杂,表里互兼?它必须符合一个邪正交争于半表里,外出近太阳则恶寒,它近太阳的话出现太阳的表现,但是他归太阳啊,马上要进去,内入进阳明则畏热,所以它要有一个《伤寒论》148条:“此半在内,半在外也。”这就是典型的少阳正病。这种情况下你必须用小柴胡汤,你不用它这个病肯定好不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方子可以代替小柴胡汤的这种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柴胡推陈置新,疏利三焦,发散表邪。生姜甘草汤和胃降逆化饮,黄芩配柴胡治郁火,全解病机。没有任何一个另外的方子是这样的。后面还写着一个少阳中风,为什么说少阳中风也可以用?我们说方证多维。少阳证患者他没有出现典型的寒热往来,而以上焦的火郁为凸显,可以出现“目赤”,可以出现“两耳无所闻”,上焦表位火热攻冲重一些,也就是说他是在少阳正病的基础上火邪偏于少阳更多一些,没那么平衡。中风会有火邪,还有中风的表证多一些,他有可能是“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他轻一些,但是身体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明显,这就叫中风。但是也是小柴胡汤去解,为什么呢?因为柴胡发表,本来就可以清郁火,本来就可以发散表邪。所以是升散而解火解表,所以少阳中风也可以用。那么是立足在里位的层面,在少阳正病的层面我们去看待这一个层面。还有一个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什么这个方子要放上呢?因为这是临床上常见,比小柴胡汤还常见的和胃发表方子,非常常用。一个经方医家,你一年就见不了几个少阳正病,因为它病传的话“悸而烦”,或者传太阴,或者传阳明。那么又有一种,传了太阴阳明的,我说的是小柴胡汤自然病传以后就可以病传太阴阳明。太阴阳明的话大家看《金匮要略》第11条。他可以出现“干呕、下利”,干呕是火热攻冲的阳明病,下利是太阴病。所以这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那么再加表不解,可以有恶寒,可以有咳嗽,这个就是265条条文病传“烦而悸”的病机层面出现的。这个反而是临床上比少阳病正病多见。还有一个,“太阳与少阳合病”的172条条文,这个条文比较深奥。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一般我们讲少阳病就包括太阳病。那为什么又叫太阳与少阳合病?我们看看172条条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首先这个条文有一个错简,因为伤寒论的条文定法“主之”在前,“若”在后。所以这个方子是这样的——“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若不呕,与黄芩汤。”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一个病传的过程了。就是说,除了少阳正病传到《金匮要略》的太阴与阳明合病,还有一个没有经过少阳病。他就是太阳表病,但是他兼夹水病了,兼夹火病了,他出现了少阳的一些现象,但是没有邪正相交于半表里。你说他是一个太阳阳明的话他有水证,你说他是一个太阴病的话他有火证。那么水火都有,有少阳病变了,但是他因为表寒没有解透,所以没有出现典型的邪正交争。还有太阳的表寒,患者还有怕冷,但是里面有水火的冲逆,这个就叫太阳与少阳合病。这个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病传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六经的规律上知道病传有六级的界限之分。大家使用这个方子呢,你不要管他后面的桥本,因为他是六经的解法。你只要抓住两个点:第一个,他是太阳表上的风寒没解透,里面水火夹杂,你就可以用这个方;第二点,他没有太阳的表寒,就是水证夹火证,那就发热,表不解,也对应这个方。这两个点抓住就可以。
问:老师我问一个问题。就是太阳与少阳合病的话呢,如果前期是半夏对生姜有一个解表的,如果涉及到黄芩汤的话呢,它是没有治太阳这个药,那怎么理解?
答:生姜干嘛呢?
问:我是说生姜有解表的作用。
答:我在前面说了,这个桥本首先是错简。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若不呕者,与黄芩汤。这就是“主之”在前,“可”、“或”在后,这就是《伤寒论》的定法,明白吗?
四、病案分析
医案一:患者叶蕴莹 女 21 登革热 胸片:肺炎 发热4天(39℃)
脉浮细 舌红嫩 舌体胖大苔白腻花剥 舌尖红点芒刺 眼睑淡白边鲜红 面部火痤 耳凉 额温 腹薄拘 下肢皮肤色素沉着 手潮手凉 不怕冷发热时身热 无寒战 不怕冷,发热时身热,服药汗出,不服不汗出,无肌肉酸痛,口不干不苦,饮不多,纳可,腹可,肠鸣不频,大便日1~2 不干,小便稍灼热 昨夜夜尿2行 平时无 白带不多 月经周期30天 经期7天 量可 月经色绛红 时有血块 腰可 心胸可 梦多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水饮
阳明里结,外热,水热
许师讲解:不怕冷,发热时身热,服药汗出,不服不汗出,无肌肉酸痛,口不干不苦,饮不多,纳可,腹可,肠鸣不频,大便日1~2(大便出现问题,正常人每日一次),不干,小便稍灼热(阳明的热已起,兼有水热)。水热属于阳明,我们立足于阳明层面的热实结去解表,以栀子豉汤为方干的千金百痛壮热方(淡豆豉48石膏48芍药24柴胡24知母24栀子24黄芩18升麻18杏仁18大青叶18)。患者是舌红,脉浮细,舌尖红点芒刺,面部火痤,发热时身热这些都是患者的阳明结热攻冲,兼有手潮手凉,耳廓凉这些他觉资料。我们为什么用这个方?是因为它是一个酸寒法,酸寒法是可以治疗火证兼水兼虚兼表兼寒。所以她从阳明里位把结热清下去之后,热结不去灼伤津血了,津血能够润降了。津液是一,能润降才去温煦和防御。所以患者她便难,小便热,腹满,月经有块就是阳明热的体现。阳明的热兼虚兼表兼水排除了麻桂法攻表,清下了阳明热结之后,津液能够润降和濡养之后才能在表上防御温煦,这是在一个在火证里证去兼顾了虚、寒、表。
问:阳明热下去之后,要考虑津伤的层面。
答:因为这是急性发烧,烧退下来再去看。我们看大便难,小便热,月经又有血块,腹薄拘,发热又是伴随不怕冷,身热,是不是不恶寒反恶热啊,是典型的阳明发热,就要在阳明法里面找方子。在火证兼表证兼水证轻微的寒证就是酸寒法,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方子(千金百痛壮热方)。
问:怎么在栀子豉类方当中细细鉴别用什么方子?
答:为什么选用千金百痛壮热方,是因为这个方最能代表火热攻冲以发热为急症的情况。因为栀子豉汤——栀子12 豆豉18,太温了;栀子生姜豉汤,加了5两的生姜更温了;栀子甘草豉,加了甘草补益是不是不适合了。这个(千金百痛壮热方)是最能代表急性发热的特点。我教给大家的是最好的,大家去用就好了。
医案二:吴鹤坚 男 登革热 (平素易低血压) 一天两剂退热
脉浮细 舌红嫩质厚 边齿痕 尖红点 眼睑红绛 耳热,手热,额热,手热,腹微满,下肢血络 微咳 恶寒发热 怕风怕冷 紧张汗出 汗后凉 盗汗 身灼热 头晕痛 口不干微口苦 纳一般 饮热 昨日食后呕吐 腹可不凉 肠鸣不频 大便2日未行(平素日1行)难排 小便可 不灼热 夜尿0(昨晚补液后夜尿4~5次) 心慌胸闷 眠多梦 颈痈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
阳明里热,里结,外燥
火证兼水兼表兼寒兼虚 用酸寒法
许师讲解:
脉浮细 舌红嫩质厚 边齿痕 尖红点 眼睑红绛 耳惹,手热,额热,手热,腹微满,下肢血络 微咳 恶寒发热 怕风怕冷 紧张汗出 汗后凉 盗汗 身灼热 头晕痛 口不干微口苦 大便2日未行、难排(阳明结热在里)。《伤寒论》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这告诉我们二便不利要看里位,不能单纯透表或者攻表。二便通利的时候才解表,虽然有发热恶寒,但是二便不利了就不能攻表。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这是告诉我们承气汤就是阳明法。但是看到头痛发热者,不大便六七日就给承气汤是不对的,就不是辩证论治了。不是说会用桂枝汤(解表),四逆汤(救逆),承气汤(攻下)就是中医了。这条条文只是告诉我们大的方向。火证,阳明里证兼了表寒兼了津液亏虚(汗出),表束表寒中风伤营,太阴伤血,阳明里热里结外燥。火证为主,伤血,太阴层面不考虑了,因为火证而伤血了,兼有表上风寒。我们看这个风寒,患者是大便干结,舌红质厚,腹满,手热额热耳热出现盗汗,这个是阳明里热蒸腾导致的,我们治疗里热就可以了。所以就不要再用桂枝了,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患者是恶寒,火热攻冲大便难,这种寒就不能用麻桂发表了。火证中有阳明四法,四法当中就有辛寒法跟酸寒法,辛寒法是兼寒,比如说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两者都可以背恶寒,都是以火热攻冲为主的。酸寒法,因为患者是盗汗汗出,酸寒比辛寒开泄更利于患者的津液顾护。所以我们选了一个酸寒的方子。这个方子兼顾了营血的不利,因为患者身燥烦失眠,当患者营血不能和卫气交合的时候就会出现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又由于火热灼伤津血(而导致),所以要在火证中加入血药,例如芍药。火证中兼水兼虚兼寒兼表,故用酸寒法。大家抓住这个大便难,火热攻冲,即使有水有虚有寒也要用这个方子。患者都是二便不利,里证,火热攻冲,里热蒸腾。手热,耳热,额热,身热这些都是火热灼伤了。耳热,手热,额热,手热,腹微满,是阳明火热冲逆,跟太阳表寒恶寒发热是不是正好相反(阳明:恶热>恶寒 太阳:恶寒>恶热)。阳明必须要有里的所急所苦,大便不利。
问:阳明这个发热恶寒要怎么跟太阳阳明合病的发热区别?
答:太阳阳明会有典型的患者他觉资料的恶寒(寒证)或水证,阳明是以热和实。寒热正好是相反的。阳明是里面热结燥实。
问:如果患者不是大便2~3日未行而是腹泻是不是要用葛根解肌法?
答:这就是一个全新的病案,牵一发而动全身了。那样可以黄芩加半夏,包括葛根四物解肌方向或者芍药解肌方向这些比较多一些。
问:和胃法像黄芩加生姜半夏能不能用?
答:黄芩加生姜半夏是对治胃气虚的,如果出现胃气虚就不会有大便燥结,而是大便稀溏。所以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会出现下利。阳明病是以热结实为主,方干以栀子豉汤为主。千金百痛壮热方的发烧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只要抓住阳明的热结导致表不解,或者火热熏蒸导致的表不解都可以用。
问:其实千金百痛壮热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水火夹杂都可以用?
答:可以的,可以没有水但是必须要有火,也可以火兼水;可以没有虚,全是实;有可以火兼虚,还可以兼清寒。以火为主。
问:千金百痛壮热方吃完之后烧会退下来但是容易出现咳嗽,之后要怎么处理?怕会不会太寒凉导致咳嗽缠绵难愈?
答:其实真正的寒凉药并不退烧的,我们要全解病机。检验中医的一个金标准是能不能做到一剂退烧。退烧之后即使便溏也没关系,因为阳明病是攻伐,宜攻下。如果不把阳明里热攻下去了,就病传起来,阳明病里热燔灼,病传峰起。很多病传都是从阳明发生。经方是汗吐下法,不要畏惧汗吐下法,要把邪气攻逐出去啊。若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里面多邪人才会死,不是多虚的人才死。
问:汗多尿少排除麻桂法,是为什么?
答:因为津虚。
问: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偏阳性的半夏泻心汤?
答:在大的法度里面最好不要这么理解,因为经方法度是很深严的。一个是阴旦法,一个是泻心法,泻心法源出于理中法。
问: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跟千金阴旦解肌汤里面的药大多相同,我们要怎么从症状上区别两个方?
答: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以胃气虚为所急所苦,而麻黄类的是以表寒重,表上废水,或表上风寒重,(千金阴旦解肌汤:麻黄6葛根24黄芩12芍药12甘草12大枣24)因为配伍了葛根而顾护津血的力度更大一些,它的虚更多一些,虚的是津和血,邪气盛的是表寒和溢饮。比如一个患者面浮肢肿,目下卧蚕,下肢按肿,伴有口干咽燥,这时候可以用千金阴旦解肌汤;另一个患者大便下利,咳嗽,痰涎痰多,口干咽燥,微恶寒,没有表上废水,才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胃虚所急所苦的兼表。
整理者:肖海威、林锋敏、吴玥喆、容颖诗、王国锐、陈颖尧
许家栋名医工作室
2019.7.22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37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