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问题解答(十一)
2025
10-24

《伤寒论》问题解答(十一)

    18.少阴寒化证与太阴病有何不同之处?为何可有相同的治法?

   

    答:太阴病与少阴寒化证均是虚寒证,但分属《伤寒论》所论述的外感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若脾胃受损,以至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阻升降失常,证见腹满、呕吐、下利、纳差、时腹自痛等,属太阴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脾损及肾则出现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但欲寐等,属少阴寒化证。前者责在脾胃,下利伴腹满为特点;后者责在脾肾,下利伴肢厥为特点。前者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选理中汤(丸);后者治宜回阳救逆,方选四逆汤。

     如何理解277条提出的治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与少阴寒化证可同一治法呢?如上所述,太阴病与少阴寒化证反映了外感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但它们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此“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所谓“宜服四逆辈”,是示人灵活变化之机,量其轻重以为进退。若仅属中焦虚寒者,可与理中汤(丸),以温中健脾;若寒湿较甚,脾损及肾者,则宜四逆汤之类,以补火生土。

     19.《伤寒论》中论述的厥证有哪些?其机理怎样?如何辩证施治?

      答:《伤寒论》中论述的厥证主要有寒厥、热厥、蛔厥、痰厥、气郁至厥等。它们共同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厥冷,即所谓“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77);盖人体敷布于体表(属阳)的阳气具有温分内,肥腠理,充皮肤,实四肢的功能;但在表的阳气必须得到在里(属阴)的阳气的支持、接济和补充,才能行使其正常功能。若在表的阳气得不到在里的阳气的支持,则可出现四肢逆冷,这就是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377),这是厥证的共同机理。但由于引起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原因不同,故上述厥证各有不同的机理和临床表现,其治疗亦异。

     若因阴寒内盛里阳虚衰,无阳外敷致厥者,为寒厥;证见恶寒蜷卧,下利肢厥,脉微细;治宜回阳救逆,方选四逆汤。而素体血虚,风寒外束,阳气外敷不利,证见手足不温,肢体痠痛,脉细欲绝者,治宜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方选当归四逆汤。若因邪热炽盛,津伤热伏,阳气不得外达致厥者,为热厥;证见身热肢厥,烦渴引饮,脉滑,治宜辛寒清热,方选白虎汤。若因肝失条达,阳气内郁不得外透四末致厥者,证见手足不温,胸胁不舒,或泄利后重或腹痛,治宜四逆散疏肝解郁。而因蛔虫内扰,阳气外达受阻致厥者,其人当吐蛔,时烦而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治宜乌梅丸安蛔止痛。痰厥是因痰涎阻于胸膈,痛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治宜瓜蒂散涌吐痰邪。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辛酉日  卯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