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问题解答(十)
2025
10-24

《伤寒论》问题解答(十)

    16.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应如何理解?

     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这一提法,见诸原文第277条及282条,乍看起来,好似诊断太阴下利与少阴下利的依据就在于此。其实,这不过是概括地说明太阴与少阴下利的不同情况,绝不能仅根据口渴与否,即可诊断病属何经。临床辨下利之寒热,一般是:渴者属热,不渴者属寒。脾为太阴之脏,脾阳不足,寒湿内聚,运化失职,所以自利,病既无热,津液未伤,一般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277),就是对病机的说明。“自利不渴”虽然概括了太阴寒湿下利的特点,但不渴并非辨证关键;因为,太阴多寒湿为患,固然下利口不渴者居多,倘若下利日久,津液受伤,或寒湿阻碍气机,不能化生津液时,也可能有口渴;因此,辨太阴之自利,不全凭口渴与否,还要看其腹满与否,太阴病,脾虚不运,气机壅滞,则腹满。自利,腹满,不渴,是病在太阴,如此说法,就比较全面。

    “自利而渴”,亦有属热利者,如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都是论“自利而渴”属热利的条文,所以“自利而渴”的少阴下利,既须与自利不渴的太阴下利辨,又须与厥阴热利的白头翁汤证辨。如何辨“自利而渴”属少阴下利还是厥阴下利。这可从仲景在282条自注句“虚故引水自救”这句话得到启发。这就是说:少阴病,自利而渴,渴是由于少阴阳虚;太阴病,自利不渴,不渴是由于“脏有寒”(寒湿);厥阴病,热利下重,欲饮水者,是由于“有热”。据此三点,欲辨自利之渴、不渴,属寒、属热,属少阴,属太阴,属厥阴,首当从患者疾病之病机来辨。病机较之证候更重要。因为,相同之病机可呈现出类比而不同之症状。其次,才可谈如何从证候来辨自利之属寒、属热,属少阴、属太阴、属厥阴。证候中,除渴、不渴等症状当辨析外(渴,亦当辨喜热饮、喜冷饮、大渴引饮,还是欲知饮水嗽口,饮不多等),也应从小便的颜色与量之多少,以及舌红舌淡润等进行辨析。少阴下利者,当小便清长,渴喜热饮,饮不多,舌质淡润。太阴下利者,当小便少,不渴,舌质亦淡润。厥阴热利者,当小便少,短赤,有热,甚至尿出涩痛,舌质或赤或青紫。读《伤寒论》,既当重视个别症状之类证鉴别,还应综合全部证情,所谓“四诊合参”,分析其病机,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17.少阴亡阳有哪些表现,如何处理?

     答:少阴病,在阳衰阴盛的极期,可出现亡阳,造成亡阳的主要原因,除误汗损伤心肾的阳气外,多数因下利清谷不止而引起,故第283条指出:“……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因为利下不止,体内的阴液因之大量丧失,阳气无恢复之机,极盛之阴,逼迫已虚之阳外越,因而导致亡阳。亡阳的主要症状是在少阴阴盛阳衰,恶寒踡卧,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沉迟或微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发热(身反不恶寒)汗出或脉微欲绝等证。发热是因阴寒极盛,虚阳被迫外泄;汗出是液随气脱所致;因阳虚液缺,不能全身有汗,故仅见于头额,扪之粘腻,形状如珠。脉微欲绝乃阴液将竭,阳气亡失之征。

    亡阳有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和阴盛戴阳(虚阳上脱)两种证候。阴盛格阳证的症状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等。上述证候的出现,均系阳气虚衰,阴寒极盛所致。阳虚者,应恶寒,本证身热反不恶寒而面色赤,为阳气浮越于外的外假热。本证之里真寒是病的本质,外热是病的假象。治疗应急回其阳,用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而增附子用量,大辛大热以破其在内之阴寒,并归返其外越的阳气。阴盛格阳,阳亡阴竭者,治当回阳益阴,防其格拒,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亦可于方中加人参以增强益阴固脱之力。阴盛戴阳证的症状有下利、四肢厥冷、面赤、脉微。面赤乃阴寒过盛而阳气衰微,虚阳被格上浮所致。证属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治宜回阳破阴,宣通上下,用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炙甘草加葱白以宣通上下的阳气。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下利不止,厥逆加深,脉象沉伏,干呕心烦的,为阳从上越,阴从下脱的危候,此时宜急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取白通汤破阴回阳,通达上下,并加猪胆汁以滋养胃液,人尿(童便)咸降以止呕吐。为防止热药被阴寒格拒,致吐而不纳,故药宜煎成冷服。

    病至少阴亡阳,病情十分严重,预后诊断十分重要,概括言之,即“阳存者生,无阳者死”,足见阳气在少阴寒化证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庚申日 卯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