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问题解答(六)
2025
10-24

《伤寒论》问题解答(六)

    8.《伤寒论》中哪几种情况下出现心下痞?如何辨证治疗?

     “心下痞”是一个症状,多数是胸中的邪热因误下或不因误下而陷入胃中,以致胃气阻塞所引起;者自觉心窝部有胀满闷塞之感,误下所致者尚可触及痞块,但均无痛感。《伤寒论》中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病变称痞证。

     痞证有几种情况

     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室不通而成的热痞。证见心下痞满,按之软,其脉关上浮;治宜泄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中大黄泻热和胃开结,黄连清心胃之火;邪热得除,则痞气自消。然二味药皆属苦寒之品,气厚味重,若用煎煮法,必走胃肠而重在泻下,故本方用麻沸汤(沸水)浸渍二药、绞汁,以清上部无形之邪热。若上证复见恶寒汗出,属热痞兼表阳虚,治宜泄热消痞,扶阳固表,附子泻心汤主之,即上方加附子、黄芩。另煮附子取汁,麻沸汤浸渍他药,合而服之。

      邪热内陷,脾胃不和,升降失常,邪热与痰水互聚所成的寒热错杂痞。证见心下痞鞭,呕逆,腹中雷鸣。若胃气上逆甚,呕逆重者治宜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半夏泻心汤主之。方中既用芩、连苦寒泄热,又用干姜、半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降,寒温互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若兼见干噫食嗅,胁下有水气,下利者,属胃虚不化,治宜和胃消痞,散水消滞,治用上方加生姜减干姜之量,即生姜泻心汤主之。若兼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者属脾虚肠寒,治宜和胃消痞,补中止利,甘草泻心汤主之,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

 

     上述为五泻心汤证。此外,尚有其他病变兼见心下痞者,如五苓散证、旋复代赭石汤证、十枣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大柴胡汤证等,应与上述痞证鉴别。

      9.葛根汤能治疗哪几种病证?各证的病机特点何在?

      葛根汤源出《伤寒论》,主治风寒表实兼项背强几证及太阳阳明合病。如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前者是感受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兼邪入经输,经气不利,属风寒表实证兼见项背强几几;用此方发汗解表,升津舒络;后者是太阳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而兼见下利,病情偏重在表,用此方解表,表解里自和,亦属逆流挽舟之法。就病机言,风寒郁闭,营阴郁滞是其同;或兼邪入经输,或兼邪内迫阳明是其异。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丙辰日  卯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