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中医请关注>>
深圳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5年09月21日 20:25
广东
【牛广斌】李士懋老师对高血压平脉辨证(节选1)作者:牛广斌 作者单位:涉县中医院
高血压属多发病、常见病,可引发心、脑、肾等多种合并症,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西医测手臂血压高于140/90mmHg 则为高血压,据其脏器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血管危害程度,以及血脂、血糖、肥胖等情况分为三期。高血压又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中医治疗此病有相当大的优势,可治本为主,或标本兼顾,不须终生服药,可使停药后血压长期稳定,症状消失,应属治愈。
第一章 经典提示
中医并无高血压一词,但高血压的主症为眩晕。虽眩晕非高血压独有,但从经典对眩晕的论述中,可得到很多启示。
一、《黄帝内经》
头为 “诸阳之会”,赖清阳以充;“脑为髓之海”,赖肾精以养。若阳气虚或肾精亏,不能上达于头,则眩晕,此为虚;若邪阻而清阳、肾精不得上达而眩晕者,此为实。故眩晕当分虚实两大类,正如《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一)虚证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
《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素问·五脏生肝篇》:“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厥阴,甚则入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
按:以上聊举数条,皆言因虚而致眩晕者。虚可分为阴阳气血之虚,阳气不充,阴血不养,皆可晕眩。阴阳气血之虚,又与五脏相关。《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精液合和而为膏者,内渗入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属于脑,后出项中。” 五脏六腑之精气亏而致眩晕者,或肝之阳气馁弱而清阳不升,或肝之阴血不足而不能上华;或脾虚生化不足,或脾气虚馁而清阳不升;或心火弱、命火衰,阴霾蔽空;或肾之精血亏,随海失充,凡此皆可导致因虚而晕眩。施治大法当:虚者补之,或温阳,或滋阴,或养血,或益气。病位,或从肝治,或从心、肺、脾、肾治,方法纷呈,要在平脉辨证论治。
(二)实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
按:以上数条皆肝病致晕眩,肝风上扰清空而眩晕。然肝风分实肝风与虚肝风两类。实者,肝热、肝火,或肝经郁火上冲,或胆经郁火上扰,或肝胆湿热上蒸,或痰瘀搏结化热生风,或风寒入肝而循经上干。虚者,肝阴不足而阳亢生风,或肝阳虚、肝气虚而清阳不能上达,或肝虚相火郁而上干,或肝血虚清窍失养,皆可致晕眩。肝风,可因肝自病而生风,亦可因他脏之病传于肝而引发肝风。治疗大法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按:邪中而眩晕,非独风也,当泛指外邪而言,有邪,自当祛邪。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
(一)邪入而头眩
《伤寒论·263 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171 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邪入少阳,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目晕眩。治当和解少阳,主以小柴胡汤。171 条乃表邪夹饮阻于经脉而眩。
(二)阳明热盛头眩
《伤寒论·198 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
《伤寒论·242 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按:阳明里热盛,热邪不得下泄,郁蒸于上而冒眩。法宜:泻其浊热,以承气汤主之。
(三)湿热上熏头眩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此寒湿化热上蒸而眩。
(四)痰饮内阻头眩
《 金匮要略· 痰饮病篇》:“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此痰饮内阻而眩,治当蠲饮。
(五)冲气上逆头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此与痰饮内停而眩晕者不同,彼为痰饮阻遏清阳,见心下痞、胸胁支满、呕吐涎沫、心悸等症;此则亦有饮邪,但兼下虚,服麻黄、细辛,动其冲气。冲气上逆而气从小腹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醉状,予苓桂味甘汤敛气平冲。
(六)妊娠水气头眩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按:妊娠胎气阻遏膀胱气化,水气内停,遏蔽清阳而为眩。葵子茯苓散通窍利水。
(七)阳虚头眩
《伤寒论·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按:此阳虚水泛,方宗真武汤温阳制水。
《伤寒论·297 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按:此下竭上厥而冒眩。
《金匮要略·黄疸病》:“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按:此太阴虚寒,寒湿中阻,清阳不升而头眩,治当健脾温阳化湿。
(八)阴虚头眩
《金匮要略·百合病》:“百合病者……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按:百合病乃肺阴不足,虚阳上扰于头而为眩。
(九)阴阳两虚头眩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此阴阳两虚,脑失养而眩。桂枝龙牡汤调阴阳、固摄真元。
通过温习经典可知,眩晕可大致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衰,病位有五脏之分。实者,包括风寒外客、湿热内蕴、火热上灼、气机逆乱、瘀血阻遏、痰饮上泛、肝阳化风、肝火上冲等。治当散寒、化湿、清热、降逆、活血、蠲饮、平肝潜阳诸法。这些论述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平脉辨治高血压有重要启悟。
三、平脉辨证论治
西医判断高血压疗效标准,主要以血压为依据。而中医判断高血压的疗效亦有中医独特的标准。中医的标准是靠脉舌神色症综合判断,其中尤以脉为重。中医的特点之一是恒动观,病情不断变化,治则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变与不变,脉诊无疑是重要依据。脉诊在疾病诊断中起决定性作用,若以数字来算,其权重约占50% ~90%。
脉贵和缓,和缓是有胃气、有神、有根的反映,是阴阳调和的结果。所以,脉是否已然和缓,是中医判断病情转归的重要标志。仲景于《伤寒论》开篇即云:“脉静者为不传。” 脉静即脉和缓也。有时药后虽症减,血压平复,然若脉未平缓而静者,恐日后再复发。
脉诊虽纷纭繁杂,难于掌握,但关键在于脉之沉取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景岳全书》云:“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查虚实,无逾脉息。” 又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所以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为?歧伯曰,病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视为阴证。” 这就明确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阳证,浮取亦为浮大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亦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医宗金鉴》云:“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脉学辑要》:“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沉取有力无力,是脉诊的关键所在,只要分清虚实,治疗就不会出格。但话又说回来,真正能分清虚实,却又非易事。典型的虚实好分,就依脉之沉取有力无力来断;但不典型的虚实,就难以诊断。虚实之所以难断,主要见于两种脉象。
一是邪气郁遏较甚,而脉见沉细小涩迟者,甚至脉伏、脉厥,颇似虚脉、阴脉,但其中必有一种不肯宁静、奔冲激荡之感,此即为实。另一种是脉过于弦长实大搏指,反属正虚而真气外泄之候,不仅不是实脉,反倒是大虚之脉。这两种脉象,最易致惑,使虚实难辨,此时要结合神色舌症综合分析。如若仍然不清,就摸着石头过河,用试验疗法。少量多次服用,看看反应如何。仲景亦有此法,如209 条,先用小承气汤,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下之。
当然,现代毕竟不同于古代,努力借鉴西医的知识,对中医大有裨益。所以高血压,必测血压,进而分辨是原发病还是继发病,继发原因是什么,高血压程度为何,对中医认识疾病、判断疾病程度、转归、预后、疗效都大有裨益。李士懋老师在诊治高血压时,仍严格按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来辨证、立法、处方,决不以西医理论来指导用中药,毕竟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抛开这一理论体系,充其量剩下一些药物及偏方、验方,严格来说,所剩的药物也不再是中药,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只能称自然药物,中医则荡然无存矣。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30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