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厉害的咳嗽,牢记3个小颗粒,止咳还化痰:1、小青龙颗粒: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又称其“风咳”“顽嗽”“久咳”等,本病与哮喘病因病机相似,均因内外合邪而致病。临床本病寒咳证型较多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大部分患儿自咳嗽初期即反复使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的中成药,苦寒太过;②反复咳嗽的患儿往往衣被比一般孩子厚,而孩子天性好动,易汗后当风外感风寒;③过食生冷;故咳嗽变异性哮喘寒咳型是内有寒饮伏肺,外有邪夹寒,过食生冷,接触异物、异味等触动伏痰,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气逆作咳。小青龙颗粒加味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伏,肺气上逆之良方,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通阳化饮;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外散风寒;半夏降逆化痰;白芍配桂枝,解表和营,缓急平喘,止咳而不耗散肺气;五味子与细辛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共达敛肺平喘之功;白术,茯苓补脾利水;黄芪补气固表,丹参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肺化饮,降逆止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小青龙颗粒能通过松弛气管平滑肌达到平喘,减低气道阻力,缓解哮喘症状;还能显著改善气道炎症这一哮喘的病理特征;抑制免疫与变态反应,茯苓、黄芪等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功能。临床研究证实,小青龙颗粒加味治疗寒咳型CVA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及肺通气功能。2、小柴胡颗粒:感冒后咳嗽属于中医“风咳”、“痉咳”等范畴,《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在发病机制上,中医认为是三点原因造成的:一是外邪未尽,留客于肺;二是正气不足,驱邪无力;三是内外合邪,同干于肺。选择常规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有限,这是因为感冒的外邪已除,病位离表,表现的症状以咳嗽为主。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正邪在体内相争的一种表现,在治疗时,要根据辨证选择合适的方法。感冒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若表症虽已经减轻,但咳嗽仍在,且在咳嗽时牵动胸胁部,严重时导致尿遗发生,则此时之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符合小柴胡颗粒的病机,也就是少阳咳嗽。此时病位在三焦经和胆经,是少阳气机郁结,化为火,肺气失调,导致咳嗽的发生;而郁火下行,对膀胱造成干扰,导致尿遗的发生。因此,患者会表现出口干、咽燥、口渴、咳嗽时有遗尿的情况。在《伤寒论》原文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临床可辨证使用小柴胡颗粒治疗。小柴胡颗粒方中的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症状的总方,后世医家亦多灵活运用。清·陈修园在解释小柴胡汤时说:“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莫漫术,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效优。”说明了感冒后咳嗽使用小柴胡颗粒治疗优势。方以柴胡入肝经,和解少阳,调整气机,宣透疏邪于表;黄芩苦寒,能够清肺火,解少阳之火;半夏降逆化痰;党参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百部、白前润降相合,化痰、止咳;甘草甘平缓急止咳,扶正祛邪,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和不燥、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3、补中益气颗粒:补中益气颗粒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原为治劳倦发热而设。原方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其立方本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 人参补之……”。后世补中益气汤应用极广,但多用于虚劳、气虚劳倦等症,较少用于咳嗽的治疗。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均有肺气、元气之虚。如肺不虚,则皮毛固密,卫外坚强,外邪焉能侵犯?而补助肺气、元气,以补中益气汤见效最速。盖补中益气汤方,非但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且有柴胡、升麻升阳,气虚则气陷,非升阳,肺气不能速生;土虚则木郁,柴胡于土中疏木,有利于脾气之升;全方配伍精当,为李东垣一生经验总结,益气健脾,且培土生金,肺气得充,痰湿得化,如张景岳所言“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为补天之手”。补中益气颗粒擅治久咳,久咳不已主要由脾气虚弱,肺气不足而发,故用本方加减,使脾健湿化而痰不生,肺调气行而无痰贮。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1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