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老中医看病靠悟,年轻医生学不会?秘密藏在自厝异同这门功夫里
2025
10-08

老中医看病靠悟,年轻医生学不会?秘密藏在自厝异同这门功夫里

老中医看病靠“悟”,年轻医生学不会?秘密藏在“自厝异同”这门功夫里

咱们身边总有种怪现象:有些老中医,搭个脉、看个舌苔,三两下就能找准症结,开的方子往往还特别见效;可年轻医生背完了《伤寒论》、记熟了上千个方子,遇到复杂病症还是慌,要么对着症状套方子,要么治着治着就跑偏。

不是年轻医生不用功,而是他们少了老中医身上那点“看不见的功力”——这功力,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自厝异同”。

说“自厝异同”可能有点绕,但咱们举个日常例子就懂了:你坐在车里看路边的树,会觉得树在往后跑——这是你把自己(车)当“不动的基准”,看树在动,叫“定己动巳”;可要是你站在路边看车,又会觉得车在往前跑——这是把树当“不动的基准”,看自己(或车)在动,叫“定巳动己”。

老祖宗早就发现,人认识世界、认识疾病,其实就是在这两种“看法”里打转。而“自厝异同”的功力,不是只选一种看法,而是能看清这两种看法的关系:哪些地方相反,哪些地方能通,甚至知道什么时候“同对异错”,什么时候“异同皆对”。

放到中医里,这功力直接分成了三层,缺一层都成不了“好大夫”。

第一层是“辨证”:比如有人发烧、咳嗽,是风寒还是风热?这时候得先定个“基准”——看舌苔是白是黄,摸脉象是浮是数。要是只盯着“发烧”一个症状,不辨清“寒”和“热”的差异,开的药要么温不到位,要么凉得过了头。

第二层是“辨病”:辨清了“风寒感冒”的症,还得把它归到“外感病”的范畴里,知道它和“内伤发热”的区别——前者是外邪进来了,后者是内里虚了。这一步要是错了,把内伤当外感治,越治身体越虚。

第三层是“辨法”:知道了是风寒外感,该用发汗解表还是温里散寒?比如老人风寒感冒,不能用猛药发汗,得兼顾他的虚;小孩风寒感冒,可能还带着食积,得加消食的药。这就是把“病”和“治法”对应上,少了这步,方子就成了“死方”。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自厝异同”的功夫,传着传着就断了。

老祖宗本来靠“爻文化”“三焦论”把这功夫讲得明明白白:数字“三”不只是个数,它能串起阴阳、本末、始终——比如“三”对“一(阳)”是阴,对“二(阴)”是阳,找准了“基准”,就能把病症、病因、治法串成一条线。可后来《易经》把这套逻辑改成了“阳一阴二阳三阴四”的死顺序,把“三焦论”的核心藏了起来,连中医里的“五运六气”,也只剩个框架,没了背后的“属性数学”支撑。

年轻医生学中医,大多是背方子、记症状,没人教他们怎么用“自厝异同”找“基准”——不知道怎么把“咳嗽”的症,精准归到“肺燥”的病里;就算归对了病,也不知道怎么根据病人的体质调整治法。到最后,只能照着前辈的医案“照猫画虎”,遇着没见过的病症,自然慌了神。

其实中医从来不是“玄学”,它的核心是“认识的智慧”:不是盯着一个症状死磕,而是能在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病症里,找到关联的逻辑。老中医的“准”,不过是把“自厝异同”的功夫练到了骨子里;而中医要想传下去、强起来,终究得把丢了的“属性数学”捡回来——不然,再多名方、再多典籍,也只是散在地上的珍珠,串不成能治病救人的项链。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一搭脉就知症结”的老中医?他们看病时的“笃定”,或许就是悄悄掌握了这份“找关联、辨异同”的智慧。

#传统文化#​#国学智慧#​#属性数学#​#自厝同异#​#中医底层逻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