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药,很多人会觉得“看不懂、记不住”,总觉得得背厚厚的《本草纲目》才能懂。其实老中医手里藏着不少“中药口诀”,短短几句话就把药材功效、适用症状说透了。今天就带大家拆解14句经典中药口诀,用大白话讲清楚每句的意思、对应的药材,以及日常怎么用这些口诀解决小毛病,学会了真能当“半个老中医”,家里小不适不用慌。
一、先搞懂:为啥老中医都爱用“中药口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中药口诀不是随便编的,是历代中医把千百年的用药经验,提炼成“顺口、好记、实用”的短句,就像“治病小密码”——它有两个大好处:
– 好记不费脑:比如“生姜温胃能散寒”,一句话就记住生姜的核心作用,比背“生姜性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简单多了;
– 能用不上当:口诀里的药材多是日常能见到的(比如生姜、大枣、菊花),或者常用中成药(比如逍遥丸、归脾丸),遇到小毛病能对照着选,不用瞎买补品、乱用药。
不过要注意:口诀是“日常调理的参考”,不是“治病的唯一标准”。如果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还是得找医生,别光靠口诀硬扛。
二、14句中药口诀拆解:每句啥意思?对应啥问题?怎么用?
这14句口诀涵盖了“感冒、上火、脾胃、气血”等常见问题,每句都拆成“口诀意思+对应药材/方法+适用场景+注意事项”,看完就能用:
1. 生姜温胃能散寒,大枣补气又健脾
– 口诀意思:生姜能温暖胃部、驱散寒气;大枣能补充气血、健运脾胃,俩搭配是“温胃补气的黄金组合”。
– 对应用法:
– 受凉胃痛、恶心想吐时,切3片生姜煮水,加1颗大枣掰开煮5分钟,喝下去胃里暖暖的,寒气能散;
– 平时煮粥、煲汤时加1-2颗大枣、2片生姜,能补气血、健脾胃,尤其适合冬天手脚凉、容易累的人。
– 注意:生姜性温,上火(口干、咽痛)时别多吃;大枣偏滋腻,腹胀、大便稀的人少放,避免消化不良。
2. 菊花清肝能明目,枸杞补肾又养肝
– 口诀意思:菊花能清泻肝火、保护眼睛;枸杞能滋补肾脏、滋养肝阴,适合熬夜、用眼多的人。
– 对应用法:
– 熬夜后眼干、眼红、头晕,用5克菊花、10克枸杞泡水喝,连喝2天,眼睛会舒服很多;
– 老年人视力模糊、口干,每天吃10颗枸杞,搭配菊花茶,能养肝明目、补肝肾。
– 注意:菊花性凉,怕冷、手脚凉的人少喝;枸杞含糖,血糖高的人别多吃,每天5-8颗即可。
3. 薄荷清凉能散热,藿香化湿止呕强
– 口诀意思:薄荷能清凉散热、缓解头痛;藿香能化解湿气、止住呕吐,夏天用得最多。
– 对应用法:
– 夏天中暑、头晕、口干,用3克薄荷泡水,加少量冰糖,喝下去瞬间清凉,散热快;
– 吃了生冷食物、肚子胀、想吐,用5克藿香煮水喝,能化湿止呕,缓解“湿困脾胃”的不适。
– 注意:薄荷性凉,脾胃弱、容易拉肚子的人别喝;藿香气味浓,孕妇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 山楂消食能化积,麦芽开胃又疏肝
– 口诀意思:山楂能帮助消化、化解积食;麦芽能打开胃口、疏理肝气,适合吃多了不消化、没胃口的人。
– 对应用法:
– 吃多了肉、肚子胀,用5颗干山楂煮水喝,能消食化积,半小时就不胀了;
– 压力大、没胃口、不想吃饭,用10克麦芽煮水,加少量陈皮,喝下去能开胃、疏肝,缓解“气胀没胃口”。
– 注意:山楂味酸,胃酸多、胃溃疡的人别空腹喝;麦芽有回乳作用,哺乳期妈妈别用。
5. 当归补血能活血,白芍养血又柔肝
– 口诀意思:当归能补充血液、促进血行;白芍能滋养血液、柔缓肝气,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搭配。
– 对应用法:
– 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头晕,用3克当归、5克白芍煮水,加1颗大枣,喝7天,气血能补上来;
– 生气后肋骨下方胀痛、手脚发麻,用白芍5克泡水,加少量甘草,能柔肝缓急,缓解胀痛。
– 注意:当归活血,孕妇绝对不能用;白芍性凉,怕冷的人用前加1片生姜,平衡凉性。
6. 黄芪补气能固表,白术健脾又祛湿
– 口诀意思:黄芪能补充气虚、巩固体表(减少感冒);白术能健运脾胃、化解湿气,适合气虚、湿气重的人。
– 对应用法:
– 平时容易感冒、一吹风就着凉,用5克黄芪、5克白术煮水喝,连喝2周,气虚能改善,感冒会变少;
– 湿气重、肚子大、大便黏马桶,用白术5克泡水,加1克茯苓,能健脾祛湿,大便会变顺畅。
– 注意:黄芪性温,上火(长痘、咽痛)时别用;白术偏燥,口干、手心热的人少用。
7. 茯苓利水能渗湿,薏米清热又排脓
– 口诀意思:茯苓能促进水分排出、化解湿气;薏米能清除湿热、排出脓毒,适合湿气重、有湿热的人。
– 对应用法:
– 湿气重、水肿、手脚肿,用10克茯苓、10克薏米(提前炒一下,减少寒性)煮水喝,能利水消肿;
– 夏天长湿疹、皮肤痒、有小脓点,用薏米煮水喝,能清热排脓,湿疹会减轻。
– 注意:薏米性凉,孕妇、怕冷的人要把薏米炒透再用;茯苓利尿,睡前别多喝,避免起夜。
8. 甘草调和诸药性,陈皮理气又化痰
– 口诀意思:甘草能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避免药性太偏);陈皮能梳理气机、化解痰湿,是“百搭药材”。
– 对应用法:
– 煮中药、泡花茶时加1-2片甘草,能让味道不那么苦,还能平衡药性,避免伤脾胃;
– 咳嗽有痰、喉咙痒、肚子胀,用3克陈皮泡水,加少量生姜,能理气化痰,痰会变少。
– 注意:甘草含糖,血糖高的人少用;陈皮越陈越好,新鲜橘子皮别直接用,有农药残留还刺激胃。
9. 柴胡疏肝能解郁,郁金行气又活血
– 口诀意思:柴胡能疏理肝气、缓解抑郁;郁金能运行气机、促进血行,适合压力大、肝气郁结的人。
– 对应用法:
– 压力大、烦躁、总叹气、月经前乳房胀,用3克柴胡、3克郁金泡水喝,能疏肝解郁,情绪会变好;
– 生气后胸口闷、肋骨痛,用郁金煮水,加少量玫瑰花,能行气活血,缓解疼痛。
– 注意:柴胡升气,阴虚火旺(手心热、口干)的人少用;郁金活血,孕妇别用。
10. 熟地滋阴能补血,川芎活血又止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口诀意思:熟地能滋养阴液、补充血液;川芎能促进血行、止住疼痛,适合血虚、血瘀的人。
– 对应用法:
– 老年人血虚、头晕、耳鸣,用3克熟地、2克川芎煮水,加1颗大枣,能滋阴补血,头晕会减轻;
– 血瘀导致的头痛(固定一个地方痛),用川芎3克泡水,加少量白芷,能活血止痛,头痛会缓解。
– 注意:熟地滋腻,腹胀、消化不良的人别用;川芎活血,月经量多的人经期别用。
11. 黄连清热能泻火,黄芩燥湿又解毒
– 口诀意思:黄连能清除热邪、泻下火气;黄芩能干燥湿气、解除毒邪,适合“上火+湿气重”的人。
– 对应用法:
– 上火严重(口苦、口臭、大便干),用1克黄连泡水(别多喝,太苦),能快速泻火;
– 夏天湿热重、拉肚子、大便臭,用3克黄芩煮水喝,能燥湿解毒,缓解湿热腹泻。
– 注意:黄连、黄芩都特别寒,脾胃弱、容易拉肚子的人绝对别用,除非有医生指导。
12. 麦冬养阴能生津,玉竹润燥又止渴
– 口诀意思:麦冬能滋养阴液、生成津液;玉竹能滋润干燥、止住口渴,适合口干、咽干、皮肤干的人。
– 对应用法:
– 秋天干燥、口干咽燥、皮肤痒,用5克麦冬、5克玉竹泡水喝,能滋阴润燥,喝2天就不口干了;
– 糖尿病患者口干、喝水多,用麦冬煮水,加少量石斛,能养阴生津,缓解口干。
– 注意:麦冬、玉竹都偏滋腻,腹胀、大便稀的人少用,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13. 附子温阳能散寒,肉桂补火又助阳
– 口诀意思:附子能温暖阳气、驱散寒气;肉桂能补充火气、辅助阳气,适合阳气不足、特别怕冷的人。
– 对应用法:
– 冬天手脚冰凉、怕冷、不敢吃凉的,用1克肉桂煮水(别多,容易上火),加1颗大枣,能补火助阳;
– 老年人阳气不足、腰冷痛,用肉桂粉撒在饭菜里,每次少量,能温阳散寒,缓解腰痛。
– 注意:附子、肉桂都是大热药材,上火、长痘、口干的人绝对别用;附子有毒,必须经过炮制,普通人别自己煮,找医生开方才安全。
14. 丹参活血能通经,三七止血又散瘀
– 口诀意思:丹参能促进血行、疏通经络;三七能止住出血、消散瘀血,适合血瘀、有出血的人。
– 对应用法:
– 女性血瘀、月经有血块、痛经,用5克丹参煮水喝,能活血通经,缓解痛经;
– 不小心磕碰、身上有淤青,用三七粉(少量)温水送服,能止血散瘀,淤青消得快。
– 注意:丹参、三七都活血,孕妇别用;月经量多的人经期别用,避免出血更多。
三、用口诀的3个关键:别踩坑!
很多人用口诀时容易“生搬硬套”,比如觉得“生姜温胃”就天天吃,结果上火,这3个关键一定要记牢:
1. 先辨体质,别“跟风用”
口诀里的药材有“温、凉、寒、热”之分,比如生姜温、菊花凉,得先看自己的体质:
– 怕冷、手脚凉、喜欢喝热水→偏寒体质,适合用生姜、肉桂、黄芪;
– 口干、长痘、大便干→偏热体质,适合用菊花、薄荷、麦冬;
– 肚子胀、大便黏、身体沉→湿气重,适合用茯苓、薏米、藿香。
如果体质不对,用了反而会加重问题,比如寒体质喝菊花茶,会更怕冷。
2. 小毛病用,大问题别硬扛
口诀适合“日常小不适”,比如:
– 受凉胃痛、吃多了腹胀、熬夜眼干、夏天中暑;
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靠口诀:
– 疼痛剧烈(比如胃痛到直不起腰)、发烧超过38.5℃、出血多(比如月经量大到贫血),这些是“大问题”,得及时去医院,口诀只能当辅助,不能替代治疗。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 适量用,别“过量补”
口诀里的药材多是“日常调理量”,比如生姜3片、枸杞10颗、菊花5克,别觉得“多吃效果好”:
– 比如大枣吃多了会腹胀,枸杞吃多了会上火,黄芪吃多了会口干;
记住“少量多次”,比如每天喝一次枸杞菊花茶,每次少放一点,比一次性喝很多更安全。
四、口诀拓展:记不住?编“场景联想”更简单
如果14句口诀记不住,可以把每句和“日常场景”绑在一起,比如:
– 夏天中暑→想“薄荷清凉能散热,藿香化湿止呕强”;
– 吃多了腹胀→想“山楂消食能化积,麦芽开胃又疏肝”;
– 熬夜眼干→想“菊花清肝能明目,枸杞补肾又养肝”;
这样遇到问题时,不用硬背口诀,也能想到对应的药材,用起来更方便。
中药14大口诀,不是让大家当“真中医”,而是给日常调理一个“简单参考”——家里有小不适时,不用慌慌张张乱用药,对照口诀选对食材或简单药材,就能缓解不少问题。但要记住:口诀是“经验总结”,不是“万能药”,如果症状反复、加重,一定要找正规中医师辨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方案,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麻烦。#上头条 聊热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56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