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某
性别:女
年龄:75岁
初诊日期:2025年8月14日
主诉:腹痛伴夜间痛甚5年余。
现病史:患者述近5年来腹痛难耐,以夜间平躺时疼痛加重为主,每晚必犯腹痛,约在21:00—23:00左右发作,白天痛不显,腹诊:脐上下右压痛,小腹正中轻压痛,喜温喜按,纳可,恶寒,大便2-3次/天,伴腹部下坠感,舌质淡,苔薄白,边齿痕,左脉:沉有力略迟,右脉:沉略弦有力。
诊断:腹痛
处方:四逆散合理中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3剂
方组:柴胡15g 炒枳壳15g 炒白芍30g 炙甘草15g
当归12g 川芎12g 茯苓18g 生白术18g
泽泻20g 人参12g 干姜20g 制附片10g
木香15g 小茴香15g 甜叶菊3g
煎服方法:冷水12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600ml,分3次饭后温服。
8月17日二诊:述腹痛有减轻,夜间平躺时略有缓解,但改善不明显,口干,纳可,大便如前,脉沉弦力弱,舌质淡,苔白略厚,边齿痕,因笔者外出学习1周,遂开前方6剂续服治疗,方药如下:
柴胡15g 炒枳壳15g 炒白芍20g 炙甘草15g
当归12g 川芎12g 茯苓18g 生白术15g
泽泻15g 人参12g 干姜25g 石斛15g
木香20g 炒鸡内金15g 甜叶菊3g
8月24日三诊:述腹痛减轻,较前好多了,大便略成形,夜间腹痛有减轻,口气大,舌脉变化不大,故续服前方3剂治疗。
8月27日四诊:述腹痛近日反复无常,夜间平躺时仍痛,纳略差,口气大,口中不清亮,大便稀,精神排除,乏力疲劳,左脉:沉弦力弱重按无,右脉:沉而力偏弱重按弱,舌质淡,苔薄白,更方吴茱萸汤3剂,方药如下:
吴茱萸45g 红参45g 生姜90g(切) 大枣12个(擘)
煎法:每服药冷水1000水泡透,水开后煮约450ml,150ml一袋,分3次饭后热服。
8月31日五诊:述上药当夜服药一顿后,当晚夜间腹痛大减,自觉改善有一大半,自述与前几次药明显不一样,现今觉腹痛已不明显,口中清亮,纳略増,大便日一行,略成型,腹部不下坠了,身上想动弹了,脉同前,续方3剂巩固。
9月1日反馈:述腹痛已安,诸症未作。
按语:患者腹痛不适,夜间痛甚,喜温喜按,苔白厚腻,边齿痕,考虑脾阳亏虚,寒邪内侵为患,以附子理中汤温补脾阳,脉弦而腹痛考虑气滞不通,以四逆散条畅气机,通经而止痛,腹部压痛,苔白腻(寒湿之象),久病必瘀,遵金匮: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故合当归芍药散而治之,二诊患者症减,舌脉变化不大,故以原方加减治疗,减白芍滋阴之凉性,减白术、泽泻之燥性太过,増干姜之温寒,木香之行气,易内金取健胃消食之意,三诊症状好转,此时笔者外出学习,故以原方续方治疗,四诊时,患者症状加重,不如前几次时好受,再查其脉,左:沉弦力弱重按无,右:沉而力偏弱重按弱,舌质淡,苔薄白,顿思此属厥阴寒湿为患(脉沉弦无力重按无,实则少阳,虚则厥阴,参考伤寒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故更方吴茱萸汤治疗,因其年事偏大,故以红参治疗,五诊时患者症大减,继而腹痛渐已,方证对应,故续方治疗巩固即可。
特别声明: 本公众号旨在传播中医学术,大家切勿照方抓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感谢您的理解!“本文为专业学术文章,笔者医术有待提高,不足之处,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3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