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刘英锋: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二)方证列举篇
诸参辛芍叛藜芦 2024年10月30日 17:03 天津 标题已修改
诸参辛芍叛藜芦
献给每一位中医人,及你们所热爱的一切。
15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献给每一位中医人,及你们所热爱的一切。
传承 | 守正 | 启智 | 育魂
✎ 导读
文章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要求出发,在上篇对现行的表证概念进行修正与重新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条辨》经典著作中的丰富表证证治内容,进行了系统地标定与列举,其中,伤寒病六经表证类31例;温病上、中、下表证类18例;杂病表里夹杂类26例,合计方证75例,远远超出一般教材所明确的表证种类,显示了统一表证分类对充分挖掘3大经典证治体系中的方证内涵及其运用规律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理|刘英锋: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一)理论问难篇
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二):方证列举篇
吴斌 刘英锋 黄波
文章在上篇从中医诊断理论必须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要求出发,对现行的表证概念进行了系统剖析和重新界定。
表证作为病位辨证的一大类证,在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的三大经典辨证体系中,原就存在着较丰富的方证内容,但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中,由于对表证界定的局限性,因而未能全面深刻地展示这些经典辨证理论的表证内涵。
下面笔者基于对先师姚荷生先生统一中医诊断分类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试对《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三大经典著作(分别简称为《论》、《辨》、《匮》)中有关表证的方证内容,作一提要式的标定与列举,通过具体展示经典表证广泛内涵的同时,初步勾画寒温内外可以相互融合统一的表证分类体系。
01
《伤寒论》有关的表证方证举列
1. 太阳表证类
(1)太阳伤寒,营卫郁滞——麻黄汤证——寒热无汗,头项痛,身紧疼,或咳喘,脉浮紧。提要:本方证参考《论》第35条等。
(2)太阳中风,营弱卫浮——桂枝汤证——寒热有汗,头项痛,身痠疼,或鼻鸣,脉浮缓。提要:本方证参考《论》第12条等。
(3)太阳寒风,郁热扰心——大青龙汤证——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紧疼,必躁烦,脉浮动数。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8条。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热气),寒风外受,阳盛之体,则无以内动其水,而会内郁生热。此即因太阳手经气盛而寒郁生热之证。因小肠之经内络于心,故所郁之热,易先扰心,必现躁烦之征。
2. 太阳里证夹表类
(1)风寒入里,膀胱水蓄——五苓散证——寒热未罢,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烦渴欲饮,但水入则吐,脉数而浮。提要:本方证主要参考《论》第71、74条等。
本属里证,然因太阳主表,里病也多涉表,故其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之际,仍易有发热、脉浮等表征存在。五苓散,于渗利之中独配桂枝,乃助气化之外,兼以通表。
(2)风寒入里,膀胱血结——桃核承气汤证——寒热未罢,小腹急结,小便赤而自利,其人如狂,或有下血,脉弦促而浮。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106条。
也是太阳表证循经入里的病变,然病因寒从热化,病机牵涉血分,势虽热结在里,但表之寒风难免夹杂其间,故桃核承气汤,以硝、黄、桃仁内攻血分热结,更配桂枝之通散,兼顾在表之余邪。
3. 太阳表证兼涉它经类
(1)太阳阳明,风袭经输——桂枝加葛根汤证——寒热有汗,头痛连额,项背强,尚能食,或下利,脉浮大而缓。提要:本方证选自《论》第14条。
项背强正是阳明经脉与太阳经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病理反应,也是病及阳明经脉的指标之一。
(2)太阳少阳,风寒外束——柴胡桂枝汤证——发热恶风,肢节疼,微呕,心下微结,脉浮细。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146条。
(3)太阳太阴,寒饮射肺——小青龙汤证——寒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紧疼,必咳喘,脉浮弦。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40、41条。
太阳之经在气主寒、在质主水,感寒则易动其水。本方证为太阳寒水殃及太阴手经的兼夹病变。
(4)太阳中风,寒水中阻——桂枝去芍加苓术汤证——寒热,汗出不彻,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或小便不利,脉浮缓。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28条。
此为太阳风寒,内动之水阻于中焦,故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法,去芍药之酸柔碍阳,辛散解表与温中化饮并用,则较为贴切。
(5)太阳太阴,表寒未罢,中陷伤阳——寒热不甚,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脉关沉寸浮——可与桂枝人参汤。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163条。
为太阳伤寒,误下内陷太阴,形成表里同病的协热下利或虚寒痞证,必须温中救阳,扶正拖邪,由里达表,故用理中汤救太阴虚寒,加桂枝以解太阳为尽之表邪。
(6)太阳少阴,表寒未罢,阳虚水泛——寒热,汗出不解,更发心下悸,头眩,甚至身瞤动而振振欲擗地,脉沉弱——可予真武汤。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8条。
乃太阳伤寒,内及少阴,水气乘泛。故阳虚水动之中,仍有发热存在,此乃太阳表证未罢,切莫误作少阴虚阳外浮。真武汤配白芍、生姜,有和营发卫、兼顾治表之妙。
(7)太阳厥阴,寒风合痰,内扰心包——桂枝救逆汤证——病寒热,误用火疗,继发惊剔不安,心悸脉动。提要:本方证出自《论》第112条。
为太阳风寒误用火疗,引起痰随火动而内扰心包,继发惊剔不安,心悸脉动。若寒热仍在者,即成太阳厥阴并病之势,其立方,以蜀漆入窍豁痰,牡蛎、龙骨镇惊安神,桂枝汤外解太阳风寒,合成表里分解之治。
4. 阳明表证夹里类
(1)阳明伤寒,经输不利——葛根加半夏汤证——寒热无汗,头额痛,项背强,不能食,兼下利,或呕吐,脉浮大而紧。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2、33条。
经文原为太阳阳明合病立法,是阳明伤寒自在其中,因此,用葛根汤类移治阳明伤寒,更为贴切。
(2)阳明风热,卫病及气——竹叶石膏汤证——发热而渴,汗出恶热,面合色赤,但头眩,或气逆欲吐,脉浮数而关上旺。提要:本方证依据《论》第182、183、198、206、397条,综合归纳而成。
病属阳明表热及里,卫气同病,故借竹叶石膏汤辛凉甘寒并用,应对阳明易化燥热、入里甚速的特点,较为恰当。
(3)阳明风燥,化火动血——葛根芩连汤证——发热,不恶寒,头额痛,鼻干口燥,能食,或衄,脉浮弦而数。提要:本方证依据《论》第202、227、206条,综合归纳而成。
阳明主燥化,不仅里证,表证亦乎如此。本病证即是阳明风燥,病在经脉、苗窍之表、位势偏上者,其病以头额口鼻症状为主。葛根芩连汤,于配伍芩、连中,得葛根辛甘凉润、升津走上之性,则能上达走表,专清阳明头面经窍之风热、燥火。
(4)阳明感寒,湿郁热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发热,头汗出、身无汗,心中懊憹,小便不利,或发身黄,脉浮细而数。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199、262条。
病属阳明风寒外郁,内动湿热,其表未解,入里未深。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外解风寒,佐生姜、大枣,中和营卫以助表散;连轺配赤小豆内清湿热,佐杏仁、生梓白皮,降肺利水,引湿下出。
5. 少阳表证类
(1)少阳风寒,凝滞经脉——柴芎汤证——发热恶风,但头颞痛,脉细而弦。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265条。
所述病证纯属少阳伤寒而经脉受邪为主者,可惜原文未出方药。验之于临床,冷风外袭少阳经脉之表而病发两颞头痛者不在少数,故此独立列出,于方本可借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补出,但若参考后世柴胡类方的衍变发展,《审视瑶函》的柴芎汤则更加合适。
(2)少阳风火,上干清窍——黄芩汤加薄荷、夏枯草证——发热口苦,目赤而肿,耳痛或聋,胸中满而烦,脉浮数而弦。提要:本方证依据《论》第264条演绎而成。
文中名曰“中风”,然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风火相煽,势在必然,故所现上部病症之中,多夹火象。原文虽未出方,但据先师姚荷生先生提议,可以黄芩汤略加辛凉之品应对,笔者以此指导治疗一些五官科的炎性病变,也甚感贴切。
6. 太阴表证类
(1)太阴伤寒,郁滞肌表——神术散证——恶风寒,手足温温发热,头不痛,脉浮而缓。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278条。
伤寒脉浮为病在表,突出手足自温,则为太阴之表的特点,其脉兼缓,既有阴经之表正气抗邪相对无力之迹,也有因“太阴之上,湿气治之”,而有寒从湿化之象。张仲景原未出方,先师姚荷生先生则认为,后世《阴证略例》的神术散(防风、苍术、甘草)可为补充。
(2)太阴风湿,流阻肢节——桂枝易秦艽汤证——恶风寒,四肢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软而涩。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274、276两条。
太阴中风,亦易湿化,转为风湿。风淫四末,合湿性阻滞,则令四肢疼烦,而太阴之表,四肢是也,不呕不渴是无里也,举方借用桂枝汤,意在缓汗解表,使湿随风去。姚荷生先生则进以秦艽代桂枝,祛风胜湿,更为独到。
(3)太阴表虚,邪稽经脉——桂枝新加汤证——恶风不发热,身痛不休,无里证,脉弱或沉迟。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62条。
阴经表证,病多夹虚,表虚邪恋,也较常见。太阴手经表虚在卫,太阴足经表虚在营,而此处即太阴足经营弱脉虚,肌体失养的代表类型,其于症则以无热而身痛不休为主诉,于方则新加汤中以桂枝汤增芍药加人参,力主和营定痛,并益气养荣,概营卫在表,总以元气为内援。
7. 太阴表里相兼类
(1)太阴客寒,循经入脾——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证——恶风寒,手足温,心中悸而烦,轻者时腹自痛,重者腹中急痛,二便尚自可,脉阳涩阴弦。提要:本方证源于《论》第100、102、279条。
是表证乘虚循经入里,但表证未罢,入里未深,故轻者腹满时痛,可与桂枝汤倍芍药,和营定痛,托邪出表,重者腹中急痛,则需更加饴糖而成小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表里并治。
(2)太阴肺经,表寒里热——麻杏甘石汤证——身大热,汗出而喘,气粗,或咳浓痰,脉大寸浮。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162条。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病犯太阴,主气太过则从脾经湿化,主气不及则从肺经燥化。本方证即伤寒传至太阴,从其中见燥气而内生肺热,形成表寒里热之例。
(3)太阴太阳,寒湿霍乱,表里同病——寒热身痛,吐利交作。
若发热甚,渴欲饮水,脉浮而紧——太阳为主——五苓散主之;
若恶寒重,不欲饮水,脉沉而迟——太阴为主——理中汤主之;
若服理中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里和表未罢——宜桂枝汤小和之。提要:本方证依《论》第383、386条归纳而成。
病属太阴太阳两感寒湿,若以太阳为主,则阳气尚能与阴邪相抗,故症现热多寒少,渴欲饮水,脉浮而紧,以五苓散表里双解;若以太阴为主者,阳气必弱,难与邪争,则症现寒多热少,不欲饮水,脉沉而迟,以理中汤先温救里阳,待阳复里和而表不未解,再以桂枝和其表。
8. 少阴表证兼虚类
(1)少阴经脉,阳虚中寒——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证——恶寒发热,无汗,咽痛不红,脉紧反沉。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01、302条。
乃伤寒直犯少阴之经,始在其经脉体表,未伤及里,阳气尚有一定抗争,故恶寒之际,反能发热,但终不如阳经之反应有力,是脉不能浮而现沉象,此正阴经表证的重要特征,切勿见其发热而脉沉,就误作伤寒太少两感,真正的伤寒太少两感,乃另有条文——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即先以四逆汤急救其少阴之里,待厥复利止,表证为罢者,再以缓剂桂枝汤攻其太阳之表。
(2)少阴凉燥,客阻咽窍——半夏散及汤证——微有寒热,咽干梗痛,痰涕稀白而少,脉细不浮。
少阴表证,有从外受而病在经脉肌表者,如麻附细辛汤证之类,还有上受而病在苗窍咽喉者,如《论》第310条所述即是。其寒热俱微,而咽梗干痛突出,是以邪从上受,客于咽喉为主的病变,而其所以属少阴者,乃因肾脉上行挟咽喉,其为病不仅有肾虚不承的咽干口燥,也有经窍受邪的咽梗干痛,半夏散及汤即是为此证而设。
(3)少阴温燥,客伤咽窍——苦酒汤证——微有发热,咽干烂痛,声不能出,脉细略数。
肾喜润而恶燥,故燥喜伤肾,温燥凉燥皆可上犯其所主之咽窍。阳虚之体,则易伤凉燥而生痰阻,阴虚之体,则易伤温燥而生烂疮,前者必依其痰涕稀少而用半夏配桂枝辛散消肿,后者必见其咽壁烂伤而用半夏配苦酒酸收敛疮。《论》第312条所述即是。
9. 少阴表兼里证类
少阴寒湿,痹着骨节——附子汤证——伤寒一二日,恶寒背甚,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脉沉,无汗,不发热,脉沉紧。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04、305条。
少阴之表,经脉、骨节是也,虚人伤寒,可直中少阴,起病之初,有客于经脉之表,有客于骨节之表。本文所述方证,乃寒与湿合,痹着骨节,阳气更虚,无力发热,背寒肢冷,痛入骨节,但尚无内症,重心仍在表也,故附子汤用药以附子温经通阳为君,配术以攻逐寒湿、配参以补助阳气,以求托里达表。
10. 厥阴表证兼里类
(1)厥阴伤寒,血虚脉痹——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不发热,肢节冷,少腹拘急作痛,脉细欲绝。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51、352条。
病由素体血虚,寒邪得以直犯厥阴、痹着于经脉,故以手足厥、肢节冷、脉细甚等寒痹血脉的姿态出现,若重者亦可循经及里,并发少腹拘痛等症,然治疗仍以温经通脉为主,若真正内有久寒,则需再加吴茱萸温肝,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兼治其里。
(2)厥阴中风,气滞郁热——四逆散证——发热,微恶风寒,手足微厥,不欲饮食,胸胁烦满,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脉沉弦。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18条。
本病实由寒风直犯厥阴之表,肝气随之郁滞于胸胁少腹等枢机之半,导滞中阳受阻不能畅达四末而出现类似少阴虚寒的四肢逆冷的现状,故其方特以柴胡、枳实双药为君,转枢气机,以分解内外、疏通上下,和解表里。
(3)厥阴寒风,郁火于上——麻黄升麻汤证——恶寒发热,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口脉沉而迟,下部趺阳脉不至。提要:本方证源自《论》第357条。
厥阴为病,在表、在里皆可引发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其在里者,如乌梅丸证是也,而在表者,麻黄升麻汤证是也。其厥阴寒风,郁火于上,陷阳于下,寒热虚实夹杂,而以表为始,故方以升散透热为要。
01
《温病条辨》有关的表证方证举列
1.温病上焦表证
(1)手太阴风温,上犯肺窍——桑菊饮证——发热尺肤甚,但咳,微渴,或微恶风,脉浮寸旺。提要:本方证源自《辨》上焦篇第6条。
本证列属上焦,名曰“太阴”,即指肺系。故选用桑菊饮,用桑叶之轻轻入肺,杏仁之苦降肃肺等。
(2)手太阳风温,外干营卫——银翘散证——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初微恶风),咽痛,或咳,脉浮数。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4条。
桑菊饮证与本方证同为上焦温病表证,吴氏用轻重予以区别,其实两者之别不止于此。
详究病因,前者风重,后者热重;
详究病位,前者专治肺系,重在阴经,后者兼治太阳,重在阳经(其云“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与《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乃同出一辙);
详究病机,前者主卫而属气,故翘、薄配与桑、菊、杏、桔,兼理肺气,后者由卫而及营,故翘、薄配与银、蒡、竹、荆,透营散疹。
曾有谓“条辨通篇独缺太阳”,殊不知,银翘散此堪称温病表证第一方者,正是温病补翼伤寒之太阳温病的主方。
(3)手太阳风暑,卫分及气——新加香薷饮证——发热恶寒,身重而痛,心烦口渴,但汗不出,脉浮而虚。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24条。
形似伤寒,但心烦口渴,脉虚,为寒风闭暑的表证特点,而汗不出而脉浮,身重而痛,是邪闭在手太阳,吴氏划归太阴,于理未切。
(4)手阳明风热,表热津伤——银翘汤证——发热,不恶寒,口渴,反无汗,脉浮数。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12、13条。
手经三阳,皆有表证,也多在上焦,本方证虽编在中焦篇,实应属阳明经之上焦风热,故用药以银花、连翘、竹叶等轻清走上之品,若属中焦则当另选白虎汤之类。阳明病“法当汗出”,而此反无汗,是津液虚故也,故方中佐以麦冬、生地黄滋阴以为汗。
(5)手少阳风燥,化火上扰——翘荷汤证——发热,不恶寒,目赤,耳肿,脉数寸浮。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57条。其注释到:“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其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不难看出辨症不离耳、目、咽窍,用药多走手足少阳,且辛凉微苦、轻清走上,治在经脉苗窍,乃其表也。
(6)手少阳湿温,郁痹气机——上焦宣痹汤证——微发热恶风,咽梗或噎,胸闷头蒙,脉细寸沉。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46条。先师姚荷生先生认为,此例实乃湿郁上焦气分,病不在肺脏,而在咽膈膲膜,属手少阳,而真正的太阴湿温,必病喘咳,《辨》上焦篇第47条另有其方“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笔者以此观点指导临床,辨治慢性的咽炎、食道炎及丛膈炎性病症,累验不爽。
(7)手太阴伏暑,湿热郁肺——杏仁汤证——寒从背起,身热渐升,咳嗽频作,口渴苔白,脉数寸浮。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52条。文章所治之肺疟,乃暑湿先伏于内,入秋触感新凉,内外相引而表里兼病。杏仁汤以杏仁为君,配药既有桑叶、连翘、白蔻仁之透表,又有黄芩、滑石、茯苓之清里,为治理肺经暑湿或湿热的独到方剂。
(8)手少阴伏暑,热及心营——加减银翘汤证——发热较盛,咽干烦渴,舌赤苔黄,脉弱而数。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53条。文章所治之心疟,也是暑湿先伏于内,入秋触感新凉而发。与上条肺疟比较,同属上焦暑湿表里兼病,但病位有手少阴、手太阴之别,病机有偏气与偏血之异。用药以银花、连翘为君,重在清透表邪,配元参、麦冬、犀角,兼清营分之热。
(9)手厥阴湿温,合风上扰——银翘马勃散证——发热,不恶寒,咽痛喉阻,心烦而悸,舌尖边红,苔白略厚,脉数寸浮。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上焦篇第45条。此为上焦湿热表证的重要方证之一。其与上焦宣痹汤证比较,病因有热重与湿重之异,病位有一阴一阳之偏。我省中医名家伍炳彩,善于将两方合用(宣痹银马合剂),作为治疗湿热喉痹(慢性咽喉炎)与湿热胸痹(病毒性心肌炎)的核心底方,临床甚为有效。
2.温病中焦表夹里证
(1)足阳明暑湿,痹阻经络——加减木防己汤证——身热恶风,肢节肿疼,汗多而渴,脉软而滑。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68条。因湿为阴邪、暑为阳邪,湿暑相合而犯肌表,则身热恶风,肢节肿疼,治取“辛温辛凉复法”。阳明多易化热,伴汗多而渴,配石膏、滑石以兼制阳明暑热之化。
(2)足太阴湿热,痹阻肢节——中焦宣痹汤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65条。其注解到:“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中焦宣痹汤正能入太阴而去风湿,走经络而兼清热。
(3)两太阴湿热,疹出气分——薏苡竹叶汤证——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脉细而软。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66条。组成:薏苡仁、竹叶、飞滑石、白蔻仁、连翘、茯苓块、白通草,治以“辛凉淡法”,药走手足太阴,行湿而透热于胸腹肤表。
(4)足太阴湿郁,气滞夹表——二加减正气散证——脘闷便溏,身痛体倦,微热恶风,舌白脉缓。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59条。其注释到:“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5)太阴风暑,合湿杂寒——杏仁薏苡汤证——咳嗽头胀,肢体弱废,不饥不渴,舌白脉迟。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中焦篇第67条,为风暑寒湿杂感混淆而设,其病位涉及太阴手足两经,病机是表卫里气皆失宣发,故一边以桂枝、防己、白蒺藜、生姜宣通卫表,一边以杏仁、薏苡仁、厚朴、半夏开利气机,肺脾两经兼顾。
(6)阳明太阴,湿热弥漫——甘露消毒丹证——发热倦怠,汗出不彻,肢酸咽肿,颐肿口渴,斑疹身黄,胸闷腹胀,或溺赤,或呕恶欲吐,或泻利不畅,舌红苔黄腻,脉软而滑数。提要:本方证补自王孟英《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丹“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本方证是湿温病证的核心代表之一,以湿通于脾,热应于胃,睥湿胃热,交织于中焦,乃为湿温发病的内在基础,而湿热外受内蕴,相互招引亦是湿温氤氲难解的病理根据。甘露消毒丹作为清热化湿的主方之一,不仅阳明太阴并治,而且透表清里并举,特别是其藿香与茵陈、蔻仁与薄荷、菖蒲与连翘等芳香辛凉的独特配伍,乃是湿热在上在表的经典配药,而“发热倦怠,汗出不彻,肢酸咽肿,颐肿口渴”,正是湿热在外、在上的表证现症,咽喉为苗窍,喉通于肺而咽通于胃也,湿热上受,咽先受之;因此,胸痞(闷)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此湿热在脾胃之表证也。
3.温病下焦里挟半表证
(1)少阳暑疟,伏热厥阴——青蒿鳖甲汤证——病久低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唇舌青红,脉细弦。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下焦篇第12条,并参考中焦篇第83条。
本方证虽始于中焦之少阳暑疟,然郁热已由阳入阴,深入下焦血分,病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势,好在初入血分,半表未罢,尚有透血转气之机,故仿《伤寒论》用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之例,立青蒿鳖甲汤,辛香苦咸寒法,在一派入阴清热中,配与青蒿、桑叶之类,透热出阳,达邪出表。
(2)少阳湿热,痰滞厥阴——香附旋复花汤证——但潮热,或寒热如疟,胁痛,或咳,脉弦不流利。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下焦篇第41条。
本方证也始于中焦之少阳,然其温湿、伏暑,病从湿化,湿聚成痰,流走胁膜,殃及厥阴。其寒热如疟、或咳者,半表仍在,故立芳香苦辛淡渗,宣达开络,“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
(3)手阳明湿热,下盛及脾——茵陈白芷汤证——酒客久利,饮食不减,大便色深,小便不利。提要:本方证出自《辨》下焦篇第63条。
本方证见“久痢无他证,而且能饮食如故,知其病之未伤脏真胃土,而在肠中也;痢久不止者,酒客湿热下注,故以风药之辛,佐以苦味入肠,芳香凉淡也。盖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渗湿清热,芳香悦脾而燥湿,凉能清热,淡能渗湿也,俾湿热去而脾阳升,痢自止矣”。
03
《金匮要略》有关的表证方证举列
1.杂病痉湿暍病中的表证
(1)太阳阳明,寒中经输证(刚痉)——葛根汤证:发热恶风,无汗,项背强几几,气上冲胸,口噤,脉浮紧。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12条,参考《论》第31条。
为风寒客于两阳交会之经输(大椎穴),故散寒之中还须舒经解痉,故予葛根汤(麻黄汤加葛根法)。
(2)太阳阳明,风中经输证(柔痉)——桂枝加葛根汤证:发热恶风,汗出,项背强几几,脉浮缓。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条,参考《论》14条。
为寒风客于两阳经脉交会之经输,疏风解表,兼以舒筋解痉,故与桂枝加葛根汤。
(3)太阳阳明,津虚风痉证——栝蒌桂枝汤证:桂枝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11条。
为津液内亏,外风乘袭,经输不利,故虽太阳证备,但阳明津气不足,其脉反沉,治疗以桂枝汤解太阳之表,配天花粉兼生津柔经。
(4)太阳湿痹,寒湿阻滞证——麻黄加术汤证——一身重疼,关节痛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寒热无汗,脉沉而细。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0、15条。
本方证为湿家因感风寒而痹证发作,故于麻黄汤中加白术(苍术更佳),祛风散寒兼以除湿。
(5)太阴湿痹,风湿郁热证——麻杏薏甘汤证:手足温温发热,一身尽疼,日晡所剧,或有咳喘,脉浮而缓。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1条。
为风与湿合,外犯肌肉,故现一身尽疼,因以太阴为主,其阳不盛,发热多以手足温温为特点,湿中郁热,则发热以日晡之时有所加剧,然其口不渴、脉势缓,不可误作阳明,治法须守缓汗之义,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使麻黄得苡仁甘缓淡渗之性,则转急散风寒而为缓散风湿,所郁之热也于疏风化湿之中得以清透。
(6)太阴湿痹,气虚风湿证——防己黄芪汤证:汗出,恶风,身重,无热,脉细而缓。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2条。
本方证也属太阴风湿,但其与麻杏薏甘汤证不同,彼则表实身疼无汗而易化热,此则表虚身重汗出而不发热。
(7)太阳太阴,风寒兼湿证——桂枝附子汤证:微有寒热,肢体疼烦,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3条。
本方证起于湿家感寒,发于太阳兼太阴之表,症现寒热并见而肢体疼烦。
然若病发于邪盛正未衰者,则抗拒于太阳为主,必寒热突出,体痛无汗,脉虽沉细但必有力,即成麻黄加术汤证,治以发汗宣卫为先;
若病久或体弱导致正虚邪未衰者,则易由太阳陷于太阴为主,自然是寒多微热,有汗而肢疼,脉涩虽浮但缘于虚,则宜改用桂枝附子汤,以通经行营为主,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敛,易附子之温经,助里扶正,通经解表。两个方证之阴阳虚实正相对待。
(8)太阴少阴,风湿伤阳证——甘草附子汤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微肿,脉细软而涩。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4条。
太阳太阴风湿寒痹,表持不解,阳去入阴,痹及两阴经之表,则痛入骨节,屈伸不利,累及两经之阳,则汗出短气,尿滞身肿,治疗重在助阳行湿、扶里托表,故此用桂枝、附子助阳通经,虽与桂枝附子汤证同,但去姜、枣之解表,配草、术之助里,则使治疗的重心,由太阳兼太阴,转到太阴兼少阴,由主表兼里,转到表里并重,由攻中兼补,转到攻补并进,不过,治疗的最后效应,仍在于达邪出表,其所谓:服汤后“得微汗则解”。
(9)太阳太阴,暑湿伤气证——李氏清暑益气汤证——暑病寒热,身重体倦,烦渴少气,尿后洒洒然,小劳身即热,脉弦细芤迟。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痉湿暍病篇第24条。
本证乃暑天贪凉,太阳感寒闭暑,转从太阴湿化,形成暑湿伤气的表里兼证。其病之初起,虽有太阳之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但继后会演变成“无衣则凛凛,着衣则烦热”的疑似寒热之状,此乃外湿郁暑的特有症象,湿困清阳则身重体倦,暑耗津气则烦渴少气,气虚则卫也不足以外充,小便已则因一时气泄而毛窍空虚,则洒淅怯寒而毛耸,清阳不能充达四末,则手足清冷,劳动则火动,气虚不升而相火伏郁,小有劳作则火暑相生而即感烦热,脉弦、迟、细、芤,乃寒郁、湿滞、气虚、津伤的复合表现。经文尚未出方,姚荷生先生认为:后世李氏清暑益气汤,益气化湿达表,兼辅清热生津,适足以补其缺憾。
2.杂病历节疟疾病中的表证及里
(1)厥阴少阴,寒湿凝滞证——乌头汤证——但寒不热,关节冷痛,不可屈伸,脉沉紧。提要:本方证出自《匮》中风历节病篇第10条。
本方证乃寒湿闭着肝肾所主之筋脉骨节,即成历节之关节冷痛、不可屈伸,但寒不热、脉沉而紧,也是其阴邪伤于阴经的自然反应。其治疗选川乌为君,麻黄为臣,欲取其辛温燥烈,入阴出阳,逐散筋骨缝隙的沉寒固湿,佐以黄芪、芍药、甘草,或助卫驱邪、或养营定痛、或甘缓减毒,作用重点乃在经络、筋脉、骨节等表中之里也。
(2)太阴少阴,风湿郁热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诸肢节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提要:本方证出自《匮》中风历节病篇第8条。
本方证乃风湿挟寒相搏与太阴少阴经脉、肢节之表,郁久兼有化热之机,故病诸肢节痛,而脚肿如脱(关节虽红肿但局部怕冷)。病因寒中有热,病位表病及里,病机虚实夹杂,因此,治法必温凉并用、表里有别、攻补兼顾,全方六分攻表、四分补里。
(3)太阳阳明,风湿化热证——白虎加桂枝汤证——病发作有时,但热不寒,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提要:本方证出自《匮》疟病篇第4条。
本方证名曰“温疟”而身无寒但热,是热在里,骨节疼烦而其脉如平(并不紧数、洪大),是风湿在表,太阳阳明,风湿化热,表里并病,湿郁热蒸,则令时呕。以白虎加桂枝汤清内与解外并用,必求“温服,汗出愈”。
3.咳嗽上气水气病中的表里夹杂证
(1)(手太阴)肺经感寒,内动伏饮证——射干麻黄汤证——受寒而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不发热。提要:本方证出自《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6条。
此即肺经感寒动饮,搏阻喉中气道而病咳逆上气者,其与小青龙汤证虽属外寒里饮表里同病,但彼为病在太阳为主,兼涉上焦肺脏,故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为先,咳喘为继,此为病在太阴为主,直发肺经,故以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为主症,无热恶寒,或发热不显、更无头疼身痛之类。
故两方比较:重用麻黄虽同,但此不合发汗、通经之桂枝,而配散水利喉之射干,是麻黄用在宣肺,不在发汗;内化痰饮虽同,但此配紫菀、款冬花之类,专化肺中久伏之痰饮,而彼配干姜、茯苓,温化上焦触发之水饮。
(2)(手太阴)肺经感寒,动饮郁热证——厚朴麻黄汤证——受寒而发,咳而上气,发热胸满,脉浮。提要:本方证出自《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8条。
肺经卒病,表寒里热者,麻杏甘石汤主之;肺有痼疾,表寒里饮者,射干麻黄汤主之;缓急间作,表寒动饮而与郁热并发者,则须用厚朴麻黄汤,表里同治,寒温并用、宣降并施。
(3)太阴肺胀,风饮郁热证——越婢加半夏汤证——伤风而发,咳而上气,目肿如脱,脉浮大。提要:本方证出自《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13条。
风伤于肺则咳,饮阻于肺则喘,饮得风搏则上逆,热为饮郁则壅胀,饮逆气胀于上,则目肿如脱,脉应浮大。故越婢加半夏汤以麻黄宣肺疏风,石膏肃肺清热,半夏散饮降气,则上下内外分解。
(4)(手太阴)肺经风水,水逆郁热证——越婢汤证——风水一身悉肿,恶风汗出,微热,脉浮。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水气病篇第23条。
肺主皮毛,又为水之上源而有调通水道之职,风伤于肺经,干于窍道则病咳喘,干于水道则病肤肿,以风性鼓动,水道逆行,则不能下输膀胱,反溢肌肤,即病风水。其征一身悉肿,恶风汗出,应脉必浮,因合郁热,则更兼微热、脉大。越婢汤宣肺疏风与肃肺清热并举,令肺气顺达,水归常道,则肤肿自消。
(5)(足太阴)脾经皮水,气虚水溢证——防已茯苓汤证——肤肿甚于四肢,四肢聂聂动,或有汗出恶风。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水气病篇第24条。
风水发于肺,因于水之上源,皮水发于脾,乃因脾主中州,中州失运,水溢四旁,脾主四肢,则肿显于四末,水行皮中,浸润肌肉,则四肢聂动,风与湿合,毛窍松弛,则汗出恶风。其立防已茯苓汤,以防己、桂枝疏风胜湿,黄芪、茯苓助气行水。
(6)(足少阴)肾经正水,寒虚动水证——麻黄附子汤证——水肿,恶寒无汗,其脉沉小。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水气病篇第26条。
肾为水脏,正虚受寒,直中少阴,病曰“正水”。寒水水肿,恶寒无汗,三阳之表脉必浮,三阴之表脉反沉,故其脉沉小,属少阴之表,宜麻黄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发表。
(7)(足太阴)脾经黄汗,表虚湿郁证——桂枝加黄芪汤证——黄汗,两胫自冷,身重,汗出已辄轻者,腰以下无汗,腰髋弛痛,小便不利。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水气病篇第29条。
证为汗出入水,湿从孔入,郁热肌腠,病属太阴表虚湿郁。故以桂枝加黄芪汤,益气固表,助卫行湿。服药时,也须饮粥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为宜。
(8)(少阴太阴)心脾两经,阳虚积饮——桂枝去芍合麻附细辛汤证——渐发手足逆冷,腹满胁鸣,骨疼恶寒,肤痹不仁,脉沉细。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水气病篇第31、32条。本方证乃心脾阳虚,寒水反作,气分兼表。故用桂枝去芍合麻附细辛汤,温通兼散,服药“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4.腹满寒疝奔豚惊悸病中的表里夹杂证
(1)(阳明)肠中滞热,外寒触发——厚朴七物汤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数。提要:本方证出自《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9条。
本方证为外受风寒,内动积热之杂病,属阳明之表里相兼,故立方以小承气汤下积热、配桂枝解外寒。
(2)(厥阴)肝经寒疝,积寒夹表证——乌头桂枝汤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提要:本方证出自《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17条。
寒疝腹中痛、四肢逆冷,虽纯属里证,但其手足不仁,身疼痛,是复有表也。故治疗一以乌头内攻寒疝,一以桂枝汤外通经脉。
(3)(厥阴)惊恐伤血,风扰肝气证——奔豚汤证——易惊善恐,时发奔豚(气上冲胸),先作往来寒热,后伴腹痛尿频,舌平,脉弦动。提要:本方证出自《匮》奔豚气病篇第2条。
本方证为奔豚气的代表类型,属于内伤惊恐复加外感风邪所致的肝经病变,乃因血虚不能藏气,血虚也易受风,外风直扰肝经,气逆循冲上逆,即发奔豚。
故奔豚汤,立法用药标本兼顾:取当归、芍药内养肝血,配川芎、生葛外祛风邪,另佐黄芩降火,白皮利水,调和少阳一时之乱,以企安内攘外之效。
(4)(少阴)汗伤心阳,水气上凌证——苓桂甘枣汤证——寒热发汗后,热除仍恶寒,脐下悸,欲发奔豚。
火不足,肾水乘逆而欲发奔豚之病,原从伤寒过汗伤阳而来,其表未罢,仍恶寒,脐下悸动,是病及少阴之后遗轻症,与苓桂甘枣汤助火制水,安中御表。
(5)太阳被寒,内动肾气证——桂枝加桂汤证——寒热,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气从少腹上至心,即发奔豚。提要:本方证出自《匮》奔豚气病篇第3条。
乃太阳风寒,误针引寒直入少阴经脉,扰动肾气循经上冲,引发奔豚。此本无内因,有寒无水,源自太阳,殃及少阴,故只须与桂枝汤中加重桂枝(或另加肉桂),发散表寒,兼通阳气,即可还邪出表,永绝后患。
(6)风寒夹饮,困扰心包——半夏麻黄丸证——病寒热,误用水疗,继发心下悸动不安,脉弦。提要:本方证出自《匮》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第13条。
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寒从外受,本当与温通助阳之剂以散外寒,若因见其发热而误用水疗撤其热,则寒得水助则有机会渍入心胸,若郁阻心下,致使心包之火不得畅达下行,则发心下悸动,心神不安。水停成饮,其脉应弦。半夏麻黄丸以麻黄对治外寒,半夏内散里饮,病成后遗,其势不盛,作丸缓图。
从以上对三大经典著作中丰富表证证治内容,进行的提要标定与系统列举中,我们归纳出有伤寒属太阳病证类5例、太阳兼涉它经病证类7例、阳明病证类4例、少阳病证类2例、太阴病证类6例、少阴病证类例、厥阴病证类3例;有温病属上焦病证类9例、中焦病证类6例、下焦病证类3例;有杂病涉及痉湿暍病表证例、历节疟疾病表证及里3例、咳嗽上气水气病表里夹杂证8例、腹满寒疝奔豚惊悸病表里夹杂证6例,共合计有关方证75例,初步展示了统一表证分类对充分挖掘三大经典证治体系中的方证内涵及其运用规律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的下篇,将进一步介绍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所亲身经治的各种有效案例,具体显示其拓开临床辨证思路,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积极作用。
注:文章中有关《伤寒论》六经表证方证的标定,参照了姚荷生先生1995年编著的江西中医学院自编研究生教材《伤寒论有关的疾病分类学纲目》一书(待出版)的基本观点,特此说明。
(中篇完,待续)
相关阅读:理|刘英锋: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一)理论问难篇医文观止|整理了三篇好文,姚派刘英锋教授「厥阴主风」+「乌梅类方」的讲述,都在这里了经典 | 刘英锋: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法|刘英锋:一起学学姚荷生是怎样从“厥阴主风”活用乌梅类方的读刘英锋教授《厥阴主风病机与乌梅类方活用》笔记方|刘英锋:姚派治湿热郁痹上焦有一良方
//END
▶ 版权声明:
1.文源:本文摘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第8期。编辑校对/觉之。
2.平台分享此文仅出于传播中医、交流学习之目的,文中作者观点平台不负文责。
3.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非中医专业人士切勿盲目试药,文章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
4.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删除。
微信:zsxspll2651微博/B站:诸参辛芍叛藜芦x
理 · 目录
上一篇理|刘英锋:统一表证分类,沟通辨证纲领(一)理论问难篇下一篇理|姚梅龄:脉沉也有表证,很多医生认识不清,治疗“失表”,是丢掉急性病阵地的重要原因
阅读 255
修改于2024年11月01日
留言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10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