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野菜的逆袭——扯根菜 扯根菜,又名赶黄草,属于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湿地溪边。其茎秆纤细,呈紫红色,叶片狭长似柳叶,夏季会开放淡黄色小花。嫩苗可供蔬食,明代的《救荒本草》最早记载了扯根菜的食用价值,书中提到“苗叶可焯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在古代饥荒时期,人们采集扯根菜充饥,却意外发现它能够缓解“胁胀食少”的症状。 从野菜到良药
扯根菜在苗族民间有上千年的用药史。苗族人世代沿用,流传至今,称之为“神仙草”。
《云南记》记载:州界缘山野间,有菜,大叶而粗茎,土人蒸煮其根叶而食之,可以疗疾,名曰:“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种于山中,以济军食,亦犹广都县山枥林谓之“诸葛木”也。
清代地方医籍《分类草药性》明确其药用价值:“赶黄草性平,味甘微苦微辛,专走肝脾二经,能平肝健脾、利湿退黄”。民间常用其煎水治疗“黄病”(黄疸),故得名“赶黄草”——寓意“追赶黄疸”。 扯根菜全草入药,利水除湿,祛瘀止痛,主治黄疸、水肿、跌打损伤等扯根菜兼具“清湿热、化瘀血、健脾胃”三重作用,符合中医“肝病实脾”原则。一味赶黄草的升华——肝苏胶囊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中成药是肝苏胶囊,以扯根菜为唯一成分药盒上写的功效简单明了:降酶,保肝,退黄,健脾。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也可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8个字的核心我简述一下: 退黄:祛湿热,促进胆汁排泄,改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 保肝:减轻湿热毒邪对肝细胞的损伤健脾:调和肝脾,祛湿热,恢复脾胃健运,缓解腹胀、食欲不振。至于降酶,是西医的检测指标,中医人体把内环境一调,自然恢复平衡,所谓指标也就在正常范围《本草纲目拾遗》载:“黄疸属湿热者,取赶黄草绞汁服,黄退神清。”印证其退黄功效源于古代实践。 咱们再看它的主治,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它的病理关键从中医看,表现在两方面:1. 湿热瘀血互结湿热内蕴:外感湿热邪毒(如病毒)或饮食肥甘,郁结肝胆,导致胆汁外溢 →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还有气机阻滞 → 胁肋胀痛、口苦恶心。 瘀血阻络:湿热久留,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表现肝区刺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斑。 2. 肝郁脾虚的恶性循环 肝病传脾,致脾失健运:首先表现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还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给大家打个通俗的比喻 肝脏如同身体“化工厂”,湿热如工厂内淤积的污垢,瘀血如堵塞的管道。那么肝苏胶囊就如同清洁工 管道疏通剂,清除污垢(湿热)、打通管道(瘀血),让工厂恢复运转。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81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