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辨痛法:胀痛、刺痛、隐痛背后的脏腑暗号
2025
09-18

中医辨痛法:胀痛、刺痛、隐痛背后的脏腑暗号

原创   古医良方

2025年07月25日 10:16
福建一、疼痛性质判断的深层意义与核心原理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中医对疼痛的理解远超西医的简单分类。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其根本在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不通”指气血经络阻滞不畅;“不荣”指气血精微亏虚,失于濡养。疼痛的性质,正是这两种基本病机的具体化表现,并与导致其发生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位(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病性(寒、热、虚、实、湿、瘀、气滞)紧密关联。

1.病邪的“指纹”: 不同的病邪(如寒、热、湿、风、气滞、血瘀)会引发具有各自特征的疼痛。例如,寒邪的疼痛多具“冷”和“紧”的性质,而热邪的疼痛则多为“灼”和“胀”。

2.病位的“地图”: 疼痛的精确部位结合其性质,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受累的脏腑、经络或组织。例如,胁肋部的胀痛多责之于肝胆,而胃脘部的灼痛则多与胃火相关。

3.虚实属性的“量尺”: 疼痛的程度、发作规律、以及对按压、冷热等刺激的反应,是判断疾病虚实属性的重要依据。剧烈、拒按的疼痛多属实证;隐约、喜按的疼痛则多属虚证。

4.治疗方向的“指南针”: 疼痛性质的明确,直接指导治疗原则和用药。例如,冷痛当温散,灼痛当清热,刺痛当活血化瘀,隐痛当补益气血。

二、常见疼痛性质的精微辨析与病机拓展

以下对常见的疼痛性质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探究其背后的复杂病机:

1. 胀痛:气机郁滞,不畅则痛

●特点: 疼痛部位有膨胀、撑满、紧绷的感觉,仿佛气球要爆炸,或有闷胀、重压感。疼痛部位不固定,呈现游走性、串痛的特点,或时轻时重,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按压时胀痛可能加重,但轻柔揉按或嗳气、矢气(放屁)后可暂时缓解。

●病机: 典型的气滞证。气机郁结,流行不畅,壅滞不通。多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脾胃气滞),或外邪(如风、湿)阻滞气机。

●深层辨析:

○肝气郁结胀痛: 疼痛常发生在胁肋、乳房、小腹、头顶,伴情绪抑郁、烦躁,嗳气频繁,女性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疼痛随情绪起伏而加重或减轻。

○脾胃气滞胀痛: 胃脘或腹部胀痛,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便秘或大便不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有关。

○痰湿阻滞气机: 某些胀痛可能伴有沉重感,或身体困倦,舌苔厚腻,脉滑,提示痰湿阻滞气机。

2. 刺痛:血瘀不通,锐利难忍

●特点: 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锥凿样,痛点固定不移,拒按(即按压时疼痛加剧,患者拒绝触碰),夜间疼痛往往加重。

●病机: 典型的血瘀证。瘀血内停,阻碍气血正常运行,导致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瘀血的形成可由外伤、久病入络、气虚运血无力、寒凝血瘀、热迫血行等引起。

●深层辨析:

○外伤瘀血: 疼痛部位固定,可触及肿块,伴局部青紫。

○心脉瘀阻(胸痹): 心前区刺痛,放射至左肩臂,常伴胸闷、心悸。

○癥瘕积聚(腹腔肿瘤或包块): 腹部固定刺痛,可触及硬块。

○血瘀型痛经: 经期小腹刺痛,拒按,经血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久病入络: 某些慢性疼痛,久病不愈,最终形成瘀血。

3. 冷痛:寒邪凝滞,得热则舒

●特点: 疼痛部位有明显的发凉、发冷、甚至冰冷的感觉。疼痛性质可表现为绞痛、紧缩痛、或隐痛,遇寒凉刺激(如吹风、进食冷饮、居处阴冷)疼痛明显加重,得温敷、热饮、或暖和环境后疼痛减轻。

●病机: 寒邪凝滞。寒主收引、主凝滞,寒邪侵袭或内生,导致阳气被遏,气血凝结,经脉挛缩,不通则痛。

●深层辨析:

○外寒: 风寒、寒湿侵袭体表经络,如风寒痹痛,关节冷痛、得热则舒。

○内寒: 脏腑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如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肾阳虚导致的腰膝冷痛、少腹冷痛。

○寒性绞痛: 剧烈绞痛,伴畏寒肢冷,可能是寒凝导致经脉骤然痉挛。

4. 灼痛/灼热痛:热邪炽盛,遇冷缓解

●特点: 疼痛部位有烧灼、火辣辣、热烫的感觉。疼痛遇热加重(如进食辛辣、温敷),得冷敷或凉饮后缓解。

●病机: 热邪炽盛。热邪上炎或内扰,灼伤津液,损伤络脉,气血运行失常,或热郁局部。

●深层辨析:

○实火炽盛: 疼痛剧烈,伴有红肿、热感,如咽喉灼痛、疮疡红肿灼热痛。

○阴虚火旺: 虚火上炎,疼痛可能不甚剧烈,但有灼热感,常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

○湿热: 疼痛伴有重着、黏滞感,局部皮肤潮红,湿疹样改变。

5. 重痛:湿邪困阻,困重难行

●特点: 疼痛部位有沉重、困倦、酸楚、闷胀的感觉,如同被重物压着,或身体有“拔不动腿”、“抬不起胳膊”的困倦感。阴雨天、潮湿环境或久坐久卧后疼痛加重。

●病机: 湿邪困阻。湿邪重浊黏滞,阻碍气机运行,困遏阳气,导致经络不通,肌肉关节酸楚。

●深层辨析:

○湿痹: 关节肌肉酸重疼痛,伴肢体困重,舌苔厚腻。

○湿阻中焦: 腹部沉重胀痛,胃脘痞闷,食欲不振。

○暑湿: 夏季头痛、身重痛,伴发热、胸闷、恶心。

6. 隐痛:虚证表现,失养则痛

●特点: 疼痛不剧烈,隐隐约约,绵绵不休,或时作时止,疼痛部位不甚明确,喜按(即按压或揉按后疼痛减轻,患者感到舒适),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病机: 虚证。气血不足,脏腑失养,经脉空虚,不荣则痛。或阳气亏虚,失于温煦,阴邪内生。

●深层辨析:

○气血亏虚: 头痛隐隐,伴头晕眼花、乏力、面色苍白。

○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肝肾不足: 腰膝酸软隐痛,伴头晕耳鸣、夜尿频多。

○阴虚: 隐痛伴燥热、口干、盗汗等。

7. 绞痛:急剧痉挛,实邪阻滞

●特点: 疼痛剧烈如刀绞、拧转样,呈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加剧,难以忍受。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等急症表现。

●病机: 多为实邪(寒、食、结石等)骤然阻滞,导致脏腑或经脉痉挛、拘急,气血骤然不通。

●深层辨析:

○寒凝绞痛: 腹部受凉后剧烈绞痛,得热缓解。

○胆绞痛/肾绞痛: 结石梗阻导致,疼痛剧烈难忍,放射性疼痛明显。

○肠道痉挛: 食积、寒邪导致的腹部绞痛。

○心绞痛: 心脉瘀阻导致的胸部绞痛。

8. 酸痛:失养与劳损

●特点: 疼痛部位有酸楚、无力、发软的感觉,如同“没劲儿”,常在劳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病机: 多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或长期劳损,过度使用。

●深层辨析:

○肾虚腰酸: 腰部酸痛,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气血不足肢体酸痛: 四肢肌肉酸痛,伴乏力、面色不华。

○劳损性酸痛: 特定部位因过度使用而酸痛。

9. 窜痛/游走痛:风邪或气滞

●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呈游走性、不定处的特点,或时在这边,时在那边。

●病机:多为风邪流窜(风邪善行数变),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病走窜)。

●深层辨析:

○风湿痹痛(风邪为主):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伴肢体麻木。

○肝气郁结: 周身窜痛,伴胸胁胀闷,与情志变化相关。

五、疼痛判断的综合艺术与临床实践

疼痛性质的判断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集中体现,需要医生在问诊时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引导能力。

1.引导式询问:避免简单的“痛不痛?”而应多问“怎么个痛法?像什么感觉?”,并提供选项(“是胀胀的痛,还是像针扎一样?”)帮助患者准确描述。

2.疼痛的动态性:关注疼痛的发作规律(何时发作、持续多久)、加重/缓解因素(什么情况会好转或加重)、疼痛程度的变化。例如,疼痛由隐痛转为刺痛,可能提示虚证兼有瘀血。

3.伴随症状的印证:疼痛性质的判断必须与患者的全身伴随症状(如寒热、汗出、食欲、二便、睡眠、情志)紧密结合。

a.冷痛 +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紧 = 寒证

b.灼痛 + 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 热证

c.胀痛 + 情绪郁闷、嗳气、脉弦 = 气滞

d.刺痛 + 痛点固定、夜间加重、舌紫暗、脉涩 = 血瘀

e.隐痛 + 乏力、面色苍白、喜按、脉虚 = 虚证

4.与其他三诊的相互验证: 将疼痛性质的问诊结果,与望诊(如舌象、面色、体态)、闻诊(如声音、气味)、切诊(如脉象、腹诊)所得的客观体征相互对照,形成证据链,才能做出最准确的辨证。

5.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 疼痛是主观感受,医生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理论的转化和归纳。

通过对疼痛性质的层层剥茧,中医能够精准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实现“知其所以然”的诊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所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