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4)触诊的开始
2025
09-11

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4)触诊的开始

《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是台湾医师林两传先生所著,林先生实修实证,既是医生也练习五禽戏等传统功夫,本书是他多年经验结晶。无论古今中外,各式概念,术法万千,大道相通,本书值得用心阅读。另书籍资料来自互联网,侵权删除。

在触诊的学习过程中,师父一再交代,“轻一点,轻一点,再轻一点!”,“慢一点, 慢一点,再慢一点!”跟诊后,心中有太多的疑惑,不明白师父是怎麽知道结构是有问题的;不知道师父到底摸到组织发生什麽变化,才知道结构是不对的?记得有一次上课,师父不经意摸到一位师兄的手指头,师父说:“你这个手指头骨头跑掉了!”师兄说:“还好啊! 一直不觉得有问题。”师父压了一下师兄的手指,师兄痛得“唉”了一声,才知道手指真的有问题,而且因为很多年了,师兄习惯了,不去理它, 也不记得了,师父顺手拉了一下,几年有问题的手指就好了。当年看见师父这样随手一摸就知道问题、随手一带手指就好了,简直像看魔术表演,心中是无比震撼的。我问师父:“到底什麽是骨头跑掉了?”师父说,骨头跟骨头之问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是会移位的,骨头跑掉了之后关节活动就会痛。师父是用“关节之间不良对位的骨头, 活动会产生顶卡”来解释疼痛的原因。在医学院教授的知识系统裡,并没有这种观念。我又问师父:“怎麽知道骨头跑掉了?”师父说:“骨头摸起来会打到手!”师父带著我的手摸,什麽叫打到手的感觉。师父并没有解释什麽是打到手,每次问就是带著我的手摸而已。后来我才明白,解释什麽是打到手其实不重要,摸得清楚什麽是打到手才重要。虽然师父并不明白骨头打到手在组织学上的变化,但完全无碍于师父是结构治疗的大师。师父带著我做触诊时,我的感觉是手沿著皮肤在关节上滑移时,摸到皮肤下面的骨头并不平顺,骨头会顶住我们的手,使我们的手在滑移时出现阻力,手下会有像轮胎经过突起路障的感觉,这就是打到手。许多年后,我才有办法解释,这个打到手的感觉,结构的变化竟是如此的複杂,但是不管背后的理由多複杂,直观的感受那种不顺畅,才是诊断跟治疗的真正所依。否则即便知识上明白,摸不清楚一样完全无用。当我们还处在学习的混沌中,师父要我们在身体的两侧对比触摸,去对比有问题跟没有问题的手、有问题跟没有问题的脚,这样才能够知道有问题的结构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才能够真正理解什麽叫打到手的感觉。因为有问题跟没有问题的结构,痛与不痛之间, 差别就在局部张力是否大到超过疼痛的警戒值。在触诊的学习过程中,师父一再交代,“轻一点,轻一点,再轻一点!”,“慢一点, 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后来的学习中,无论是触诊还是治疗,师父看著我们做,讲的话永远是这两句,轻一点,慢一点!对我们原本的觉受系统而言,这些微细的变化,是没有什麽意义的,从来不会去注意,也无法分析比较。必须要轻轻地、慢慢地,让这些微细的感受,在大脑裡清楚明白的烙印,储存足够多的资料以后,才能够分析归纳,在大脑内做出各种类别的资料库, 如此才有办法真正的应用。徜若我们不具备植物学、分类学方面的知识,忽然进入一个植物园,看到的就只是单纯的花草跟树木,感受颜色跟形状的大概差别,只能凭本能感受美不美。但是一个植物学家,看到的是树干的形状,树皮的颜色、纹路,树枝的分叉方式,叶子的生长方式、形状、质地,这些细密的资料分析,是需要长久时间点滴累积,累积出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凭藉这个资料库才能够一眼望岀植物园的特色,各种植物种植安排的目的。在触诊上也是如此,经验是逐渐累积的,常常有学生抱怨手感不好、摸不清楚,没有累积出自己的资料库,手感当然不好啦!植物的分类,主要在形状、颜色这些使用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一直习惯的感官功能,要做出分析比较,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我们大脑裡已经有很庞大的资料库。但是手下触摸的觉受,其中各种微细的差别,是需要先有一个思维架构去归纳、储存,手下感觉与资料库不断地反覆对比,慢慢地这些资料库才能变成背景知识——一种我们不需要再思索,便可以使用的能力——这时才有真正的手感可言。因此,师父反复交代,“轻一点,慢一点”,目的就是要我们慢慢建立这个资料库。初学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认为每个触摸,都有一个对错的答案、都有一个确定的标的;但是在临床上并不是如此的。摸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有绝对的对错,而是在对与错为两端所形成的光谱中,判断要触诊的东西在光谱中处于什麽位置。不同结构会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触诊要明白的是这个局部结构为什麽会变成这个样子?是哪裡来的张力使它变成这个样子?是一直处在一种不断区别并解释的过程中的。而不只是判断对错。其实当年我并不懂其中的道理,真正觉受的建立,这中间还缺了很多精神上的锻鍊, 尤其是一种心灵上的专注,这要等到后来泰山师父给我的训练完成了以后才明白。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