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常吃血府逐瘀丸,可改善心脑、肢体供血不足,从根源通瘀!
2025
09-07

常吃血府逐瘀丸,可改善心脑、肢体供血不足,从根源通瘀!

很多人总被这些问题缠上:胸口发闷、偶尔刺痛,爬两层楼就心慌;脑袋昏沉、记忆力下降,总觉得“不清醒”;手脚发凉、麻木,冬天尤其明显。其实这些不是“老毛病”,很可能是体内“血瘀堵路”——血液流通不畅,器官得不到充足供血,自然会出问题。

血府逐瘀丸作为经典活血化瘀中成药,源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能精准打通气血通路。坚持服用,这3个关键部位的供血会明显改善,身体状态也会随之焕新。

1、心脏供血足了:胸闷、刺痛少了,心跳更稳

心脏是“供血泵”,一旦心脉被血瘀堵塞,就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称之为“胸痹”“心痛”。《素问·痹论》早有记载:“心痹者,脉不通”,心脉不通则“不通则痛”,所以会频繁出现胸口闷胀、针扎样刺痛,尤其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更明显。

血府逐瘀丸针对心脉瘀阻,从“通瘀+理气”双管齐下改善供血:

– 通瘀活血:方中桃仁、红花为核心,桃仁破血行滞、润燥滑肠,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二者搭配能直接打通堵塞的心脉,让血液顺畅流向心脏;再加上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既补养心血,又增强化瘀之力,避免通瘀时耗伤气血。

– 理气助通:血瘀往往伴随气滞,气不畅则血不行。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桔梗宣肺理气、载药上行,二者一升一降,理顺胸中气机,让“气推血行”,进一步改善心脏供血。

– 现代药理加持:研究表明,血府逐瘀丸能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就像给心脏血管“拓宽通道”;同时还能抗凝血、降低血浆黏度,让血液更“清亮”,减少堵塞风险。坚持服用,胸闷、心悸、心绞痛发作会明显减少,心脏跳动更有力、更平稳。

2、脑部供血足了:头晕、健忘没了,头脑更清醒

大脑是“神经中枢”,对供血最敏感。一旦脑部血管被血瘀堵塞,血液输送不到脑组织,就会出现头晕头沉、记忆力下降,甚至偶尔头痛,像有“东西裹着脑袋”,这在中医里叫“脑络瘀阻”。

血府逐瘀丸改善脑部供血,关键在“引药上行+通脑络”:

– 引药直达脑部:方中桔梗能“载药上行”,把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效带到上焦,精准作用于脑部血管;再配合川芎——川芎被称为“血中气药”,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行气止痛,尤其擅长疏通头面部经络,像“疏通管道”一样打通脑部瘀阻的脉络。

– 改善脑循环:方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能减少血管内的瘀滞;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与桔梗一上一下调节全身气血,避免血液在脑部瘀积。现代研究也证实,血府逐瘀丸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液灌注量。坚持服用,头晕头沉会逐渐缓解,记忆力慢慢恢复,看东西、思考问题也会更清晰。

3、肢体供血足了:手脚不凉、不麻了,活动更灵活

手脚是“气血末端”,一旦血瘀堵塞四肢经络,血液送不到手脚,就会出现手脚冰凉、麻木,甚至活动时关节发紧,尤其秋冬季节更明显,这就是中医说的“脉络瘀阻”。

血府逐瘀丸改善肢体供血,核心在“通四肢脉络+温通气血”:

– 打通四肢瘀堵:方中桃仁、红花不仅能通心脑脉络,还能深入四肢经络,消散瘀滞;当归补血活血,能为四肢输送“新鲜血液”,避免通瘀后气血不足;再加上牛膝——牛膝能“引药下行”,把药效带到下肢,专门改善腿部、脚部的供血,缓解下肢冰凉、麻木。

– 温通气血防凝滞:方中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能推动气血向四肢运行;柴胡疏肝理气,让全身气机顺畅,避免气血在四肢“停滞”。现代药理显示,血府逐瘀丸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让血液更顺畅地流到手脚末端。坚持服用,手脚会慢慢变暖,麻木感减轻,走路、抬手也会更灵活,不用再担心秋冬手脚冻得发僵。

最后提醒:通瘀虽好,需辨证服用

血府逐瘀丸虽能改善多部位供血,但并非人人适用。它主要针对“血瘀证”,比如舌头上有瘀斑、瘀点,嘴唇发紫,月经有血块、痛经,或者有明确的跌打损伤、血管堵塞病史。如果是气血虚弱(平时容易累、脸色苍白)、阴虚火旺(容易上火、口干咽燥)的人群,盲目服用可能会耗伤气血或加重上火。

建议服用前咨询中医师,根据自身症状辨证,确定适合自己后再用,才能安全打通瘀阻,让全身供血“活”起来,远离缺血带来的各种不适。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