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卢利员名中医跟师医案(四)
2025
09-06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卢利员名中医跟师医案(四)

来源:河源市中医院

跟师医案22

患者姓名:黄子轩 性别:男

出生日期:2010-5

就诊日期:2019-8-2

发病节气:大暑     

主诉:发热4天

现病史:4天前受凉后出现微恶寒,无汗(或汗出不透)节头额、身躯灼热,手足发

凉益困倦欲眠,或烦躁不安;唇红,口干思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数,纹红带紫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感冒

证候诊断:分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 法:疏风解表清热

处 方:柴葛解肌汤

复诊:2剂后患儿体温正常,纳食正常。

心得体会:小儿感冒高热,纯属风寒或风热者较少,而以外寒内热或“寒包热”居多。此与成人感冒高热者不无差异。若纯用辛温发散,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二纯用辛凉清解,则外寒留恋,内热亦无出路。实践证明,唯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出外;佐以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朱受邪之地,方能“毕其功子一役而柴葛解肌汤恰与此等法度若合符节,故而奏效快捷而平稳,经得起重复,笔者体会,方中羌活、石青、柴胡、葛根4味,乃不可挪移之品。羌活宜轻用(3一6g,石膏则宜重用至30g以上。

跟师医案23

患者姓名:陈德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6-04    

就诊日期:2019-9-10

发病节气:白露    

主诉:心慌不适半年。

现病史:近半年来心慌不适,在某医院以补气养血治疗,曾用炙甘草汤、柏子养心丹、天王补心丹等方加减,多治无效,反出现恶热、喜冷、失眠等症。现在症状:心慌,失眠,纳差;胃脘疼,心区隐痛,手脚麻木;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舌苔白腻,脉结代。

既往史:冠心病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房宣传导阻滞、心肌劳损。

中医诊断:心悸

证候诊断:少阳阳明合病挟瘀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 法:和解少阳阳明,活血祛瘀,佐以安神

处 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复诊:上药服三剂,胃脘疼已,纳增,手脚麻木已,眠好转,上方去红花,服六剂,胸痛减,眠佳,心慌不明显,脉结代已。

心得体会:病有常有变,欲知其变,当细审其证。该患者有心慌、纳差、手脚麻木、脉结代等,似是虚证,初用炙甘草汤加减等补益无可厚非。但治疗后出现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心区隐痛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挟瘀,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龙骨牡蛎和解少阳阳明,活血祛瘀,佐以安神,因药已对证,不久均安。 

跟师医案24

患者姓名:王某某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1年6月

就诊日期:2019年10月19日

发病节气:寒露

主诉:右膝关节疼痛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右膝关节疼痛,疼痛多在长时间行走或上下楼梯时发生,痛如锥刺,休息或卧床时疼痛减轻。最近1个月来,行走时疼痛加重而导致跛行,并且休息时也常有疼痛,服过多种中成药、贴过多种止痛膏,疗效不显。

既往史:无特殊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体格检查:右膝关节伸屈功能受限、伸屈活动时有弹响声。舌质偏黯,苔薄白,脉弦而细。

辅助检查:3月前X光片显示:右膝关节间隙变窄、膝关节内胫骨及髌骨有典型的“骨刺”形成。

中医诊断:痹病

证候诊断:血瘀肾虚

西医诊断:右膝骨性关节炎

治 法:活血补肾

处 方:当归10g、红花15g、三七粉5g(冲服)、延胡索15g、鸡血藤15g、牛15g膝、狗脊15g、骨碎补15g、杜仲15g、独活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2019年10月26日复诊:患者自诉药后膝关节在行走时疼痛显著减轻,在休息时疼痛基本消失。仍处上方7剂。

心得体会:该例患者除膝关节疼痛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因其辨证素材不多,诊断较难确定。周师思索再三,忆及《素问·脉要精微论》有“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之论,今膝关节伸屈功能受限,当属“转摇不能”,应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膝关节发生骨质增生,其病在骨,也与肾虚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气盛衰决定着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的论述,患者女性,年届七八,已处肾虚阶段。据上应当辨证为肾虚,故投以补肾之牛膝、狗脊、骨碎补、杜仲等以壮其骨。周师又思及骨质增生是骨上生有赘生物,其赘生物相当于中医学的“癥积”,癥积常因血瘀而成,加之患者有痛如锥刺之血瘀症状,据此应当辨证为血瘀,故投以活血之当归、红花、三七、延胡索、鸡血藤等以消其癥;周师还考虑到骨质增生属于中医学的“骨痹”范畴,独活与相应药物配伍后善治下半身之多种痹证,而此病位在下半身的膝关节,故以独活配伍补肾药以蠲骨痹。患者服药7剂,疼痛显著减轻,说明药证合拍,效不更方,继进7剂而愈。

跟师医案25

患者姓名:丘三姐 性别:女

出生日期:88岁

就诊日期:2019-11-11

主诉:头晕头胀,视物旋转6月

现病史:症见头晕、视物模糊,如坐舟车,耳鸣如蝉,头痛、乏力气短,咽痒咳嗽,无痰、纳差,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1日2次,努责无力,便后不爽,双膝疼痛,尿频,夜寐梦多,面目、下肢浮肿,上半身汗出,足冷,时时欲寐,口干欲饮。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黯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尺弱。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诊断:脾虚失运、痰浊中阻

西医诊断:头晕查因

治 法: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燥湿祛痰

处 方:太子参15克,南沙参12克,僵蚕10克,天麻12克,枇杷叶12克,胆星8克,竹茹12克,浙贝母10克,炒苍术12克,炒白术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20克,炒枳实15克,玫瑰花10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炙甘草6克,生姜1片为饮。14剂,水煎服,日1剂。

心得体会:本证乃脾虚失运、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痰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施以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燥湿祛痰之品,补疏缓图,以冀收功。药用补中益气,清化湿热,分消走泄之剂。中补下利,期收全效。脾气健运,则清阳布展、脑有所养、浊阴下降而眩晕自止。

跟师医案26

患者姓名:温某    性别:女

出生日期:46岁

就诊日期:2019-12-6

主诉:耳鸣4月余

现病史:患者由工作紧张而见上症,以左耳为主,曾在某大型综合医院进行听力测试,示左侧听力下降,治疗效果欠佳。转求中医治疗。证见:耳鸣,难以入睡,心烦多梦,睡眠不足时耳鸣加重。纳馨,偶泛酸,大便1日1~2次,成形,小便可。行经乳房胀痛,小腹有下坠感,量中色正,有血块,时有经间期出血。望其舌体胖大,质淡红,舌尖红,苔薄欠润、苔根部白厚腻,脉细弦尺沉。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无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耳鸣

证候诊断:肝郁脾虚,痰火上扰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治 法:健脾清胆和胃,佐以平肝安神

处 方:橘叶15克,橘络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20克,僵蚕10克,胆南星8克,茯苓18克,厚朴花12 克,砂仁8克(后下),黄连8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炒枳实12克,川牛膝18克,珍珠母20克先煎   7剂。

心得体会:耳鸣之证,病因病机复杂,或因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或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乘而然。临证应审证求因,分途施治,方能收效。本案乃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脾胃失运,聚成痰热,郁而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鸣。《古今医统·耳证门》云:“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以冀脾胃健运,清升浊降,胆宁胃和,痰火得清则耳窍自聪。后以运脾和胃,疏肝通络为主,旨在肝气得疏,肝火得清,脾胃调和,络脉畅达,则诸证自除。

跟师医案27

患者姓名:吴某     性别:男  22岁

就诊日期:2019-12-27

主诉:身上出小红点和紫斑3年多

现病史:3年前第一次出小红点,先从脚上开始,然后逐步上移,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给止血药、补血药和激素治疗,已服西药2个多月,紫斑仍无消失,激素一天吃10多片,也不能解决问题。小腿仍有暗淡色片状紫斑,头晕,心慌,心悸,食欲不振,日进食不足一斤,畏寒肢冷,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容易出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无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肌衄

证候诊断:脾肺气虚

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斑

治 法:益气健脾,养血补血

处 方:黄芪30g  红参(另煎)6g  白术10g  茯苓18g  当归10g  白芍15g  生地15g  阿胶10g  山萸肉15g  杞果15g  枣仁15g  炒杜仲15g  黑地榆15g  陈皮12g  炙甘草6g    7剂

心得体会:血为水谷精微所化,主于心,统于脾,藏于肝,随脉络循行周身,血液运行,需要脏气的统帅和推动,而肺主一身之气,因此血液正常运行和心肝脾肺关系极为密切。从患者情况看,精神倦怠,面色恍白,少气懒言,紫斑双小腿出现而上肢没有,舌体大,脉细缓,可见该患属脾虚不能统摄,肺气虚不能帅血循常道运行,溢于肌肤,而故紫斑。

仅供师承学员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