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汤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为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原文提到“咳逆倚息不得卧……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组成包括茯苓12g(君)、甘草9g(使)、五味子9g(臣)、干姜9g(臣)、细辛6g(佐)。
剂量方面,五味子与干姜等量,体现“散收平衡”,细辛用量最小以防辛散太过。
李可的变通用法是干姜30-60g,细辛15-30g(先煎),五味子15-45g。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在太阴肺系(胸膈)和少阴肾经(冲气)。
病性为寒饮内停、肺气上逆(本虚标实)。
属于太阴少阴合病(寒饮射肺,冲气上逆)。
核心病机是阳虚不化导致寒饮内生,上逆迫肺引发咳喘胸满。
此方是小青龙汤的变方,去麻桂之外散,留姜辛之内温,五味之酸收,专治“外无表证,内有寒饮”之咳喘。
与小青龙汤鉴别在于彼治表寒里饮(发热恶寒),此治纯里寒饮(无表证)。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茯苓在《本经》中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能利水渗湿、引饮邪下行。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可和中缓急、调和辛烈之性。
五味子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能敛肺止咳、固摄肾气。
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可温脾肺之阳、化寒饮之凝。
细辛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能温肺化饮、通窍散寒。
药对精义方面,干姜+细辛+五味子是仲景治寒饮咳喘“铁三角”,干姜温化治本,细辛宣散开闭,五味收敛防耗散;
茯苓+甘草一渗一缓,杜生痰之源。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为脉沉弦或迟弱,咳喘痰稀色白沫,胸膈满闷倚息难,背寒冷如掌大,口淡不渴小便清,舌淡胖苔白滑,适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关键指征中特异性症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加“胸满”,为寒饮壅肺重症;
必有证是痰稀量多(落地成水)且遇寒咳剧。
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寒饮伏肺型)、肺心病心衰(阳虚水泛)、过敏性哮喘(冷空气诱发)。
李可学术拓展方面,重剂破寒饮如肺纤维化喘憋用细辛30g(先煎1小时)、干姜60g,合山萸肉60g固脱;
肺癌寒痰壅肺加生半夏45g、白芥子15g涤痰。
救逆法变通中,肾不纳气(动则喘甚)加蛤蚧1对、沉香5g(研冲)摄纳;
水饮凌心(心悸浮肿)合真武汤,茯苓改120g。
煎服法要诀是细辛必先煎去麻,久煎毒去效存;
五味子捣碎入药,酸敛之力倍增。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此方治寒饮内停之咳满,干姜、细辛散寒涤饮,五味敛肺止咳,茯苓导水下渗,甘草守中安内。
唐容川《血证论》认为仲景此方是治寒饮咳喘之祖剂,姜、辛化饮为阳,五味摄气归元,茯苓利水除根。
李可认为此方是破冰解冻之剂,较射干麻黄汤少表证而多里寒,较苏子降气汤少痰壅而多饮停。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方面,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恶寒发热),含麻桂解表;
苏子降气汤治痰壅气逆(痰多喘咳),兼肾虚不纳;
三拗汤治风寒袭肺(咳喘无痰),病轻邪浅。
现代拓展应用有间质性肺病(肺痿喘嗽)加黄芪120g、当归30g补肺通络;
鼻后滴漏综合征(清涕倒流)合苍耳子散,细辛加至15g。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是以干姜温太阴中土,绝寒饮化生之源;
细辛启少阴肾阳,破寒饮凝滞之窠;
五味子敛肺肾之气,防辛散耗伤真元;
茯苓引水饮归壑,甘草调和诸药守中。
全方融“温、化、敛、渗”四法于一体,复肺之宣降,助肾之蒸腾。
经方灵魂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方以“辛温化饮”为基,辛(干姜、细辛)开寒饮之凝,温(干姜)振脾肾之阳,敛(五味子)固冲逆之气,渗(茯苓)导浊阴下行,成为温化寒饮而不伤正之典范。
林佳明,主任医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543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