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小肚子寒、脾胃寒,这个中成药是传统黑膏药,往肚脐上一贴,持续化寒气
2025
08-07

小肚子寒、脾胃寒,这个中成药是传统黑膏药,往肚脐上一贴,持续化寒气

在中医药的奇妙世界里,有些老膏药其实是中医外治的最传统的最简单的治病妙法,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就是一款“老膏药”,叫十香暖脐膏。它可不简单,能化解好多让人头疼的“里寒之痛”,从脾胃虚寒到妇科寒证,一贴下去,就像打通了阳气的通道。

我来说说这寒邪内伏。

人要是阳气不足,或者寒邪直接钻进内脏,就会闹“里寒证”。这“里寒证”有好几种表现。

先说脾胃虚寒,那感觉就像肚子上敷了块大冰块,冷得生疼,不过拿热乎的东西一敷,就能缓解点。拉肚子是常态,拉出来的东西里可能还有没消化完的食物,吃饭胃口也差。西医管这叫“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就说是寒凝气滞。

再说说胞宫寒凝,这在女性里挺常见的。到了经期,小肚子冷痛得厉害,月经颜色又暗,里面还夹着血块。白带也跟蛋清似的,又清又稀,腰和膝盖还酸冷酸冷的。热敷或喝生姜红糖会有缓解,但力度和持续不够

还有寒疝腹痛,这可跟西医说的疝气不一样。中医说的“寒疝”,是寒气攻冲引起的一阵一阵的痛,一般在下腹。西医的“疝气”呢,是器官脱垂,比如肠管跑到阴囊里那种解剖结构的异常。

《黄帝内经》里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邪入侵有三条路,一是外感寒邪,像吃太多生冷的东西,或者肚子着凉了;

二是阳虚生寒,年纪大了肾亏,素体阳气虚或者病了好久把阳气耗没了;

三是气滞加重,寒这东西啊,会让气运行更不顺畅。

接下来就了解一下十香暖脐膏,它是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有13味药:八角茴香、小茴香(盐炙)、乌药、香附、当归、白芷、母丁香、肉桂、沉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木香

本方能够温中,散寒,止痛。用于脾肾虚寒引起:脘腹冷痛,腹胀腹泻,腰痛寒疝,宫寒带下。

是怎么用的呢,先用生姜片擦净你要贴的部位或穴位,一般多是贴在肚脐处,也可以贴在其它疼痛的腹部或穴位,其它如果是寒寒症所致,也可以贴,如腰、八髎等处。记得生姜擦一下,既能清洁,又有叩门问路的意思,再用吹风机或其它方法加温软化一下膏药,不烫的情况下贴到皮肤上即可

来看看这里面的药方

君药是八角茴香和小茴香,都是厨房的吃大餐时用的大料,它们就像冲锋陷阵的大将,能温肾散寒,直接打到病根。

臣药是乌药和肉桂,乌药能温中,理气,止痛。肉桂更是上热下寒的不二之选,温暖下焦。两药负责行气止痛,用它们的“热情”把十二经络都给打通。

佐药是香附、木香,能疏肝理气,解开身体里的郁结之气。

活血组的乳香、没药、当归,能化瘀通络,打破“寒凝血瘀”的僵局。

定痛组的沉香、母丁香,能降逆止呕,缓解冷痛反胃。

还有引经药白芷,带着药力能穿透皮肤深层。

这里面有个配伍点睛之笔,小茴香和肉桂搭配,就像形成了一个“火轮效应”,能加速腹腔的微循环。乳香和没药能破除寒凝导致的瘀血,这就是“血行寒自消”的智慧。

这十香暖脐膏就像一枚穿透皮肤的“热能导弹”,通过肚脐也就是神阙穴透药吸收,能调理三大症候群。

胃肠寒痛,要是突然胃冷痛,贴上10分钟,就能缓解痉挛。要是有五更泻,连着贴几个晚上,早上拉肚子的情况就能减少。

妇科寒证,痛经的话,在经前3天贴上,能降低疼痛指数。要是宫寒不孕,配合艾灸关元穴,效果会更好。

还有寒疝腹痛,小孩有疝气冷痛,可以用这膏药保守调理,或许不用着急手术。老年人有疝气胀坠,也能减轻肠管嵌顿的风险。

不过,老膏药虽好,也有不能用的时候,虽是外用,也要对证。首先孕妇不能用,因为里面的肉桂、丁香等可能会刺激子宫。皮肤破损或过敏的人也不行。

还有热证不能贴,要不然会便秘,或者嘴里长口疮等等,有炎症慎用。

老膏药把中医“内病外治”的哲学体现得明明白白。西药止疼片就像给神经打了个麻醉,只能管一时。这黑色的膏药,就像一把温热的手术刀,能精准地把寒邪的老巢都给捣毁。真正的治愈不是对抗,而是唤醒身体自己的春天。

(个体差异,非专业者,请在医生辩证指导下使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