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拳架子对我们的意义,本质上是由动入静的过程。这一认知并非玄虚的境界追求,而是对武术本质的深刻洞察。王芗斋抓住了这个静:头如悬丝、手如浮萍,脚如踏空,我们看,这三个句子已经就是悬钟架子后玉树挂衣、顶头悬、虚领顶劲,但是,如何进入长劲到功力的飞跃,都没有专门的说法,进退顾盼定,这个定,只是架子的定型而已。太极拳是动静结合,先动后静,关于“静”,就是固架为拳,固精为力,固气为劲——这是我的感受,也是一种认知飞跃,因此,这个静,就好比书画的笔墨凝重中透出的审美力,太极拳的功力,就在静练、内炼、不练之练。
因此,我这里面的“入静”绝不是那么玄虚的境界上的东西,而是突然醒悟过来,从打拳到功夫上身。其中,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架子凝聚精气神的机制,因此,一会打几个动作,一会静静固定架子,一会静坐静心,一会搏击发劲,多种练法交替,期待自己的专业速度、力度、巧妙——要从养生气血变成气如长虹、势贯周身、惊天动地的功夫人。
我们听一首歌,不要随着旋律飘荡,而要屏气凝神,听出血脉喷张的内劲;我们看中国书法,不要随着线条流畅而喜悦,而要固定手型去腕下寻求每一个中锋的骨架。我们打拳,也要慢中松下筋骨,松中浮起手臂,浮中飘出两脚。
拳架子的静定训练蕴含着深刻的身心统一原理。功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将外在形体动作转化为内在能量积累。传统训练中强调的’站桩’就是典型例子。通过长时间的静立,练习者不仅锻炼了下肢力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整体协调和内气运行的能力。当这种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从有意识的动作控制过渡到无意识的本能反应,从刻意为之的外形模仿升华为自然流露的功力展现。
太极拳修炼的最高阶段是达到’不练之练’的自然状态。这并非否定刻苦训练的必要性,而是指经过长期系统练习后,拳法要领已完全内化为身体本能。此时,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无需刻意追求形式而自然符合规范。这种状态下的’静’已不再是简单的身体静止,而是身心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
理解拳架子的真正意义,需要突破表象深入本质。外形动作只是载体,内在的能量转化和意识培养才是核心。当练习者能够透过缓慢柔和的表象,把握住其中蕴含的刚柔相济、动静转化的原理,就真正步入了太极拳的殿堂。这种理解不是靠理论推演获得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领悟的智慧结晶。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其价值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或防身自卫,更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身心修炼方式。通过拳架子的练习,人们可以探索身体与意识的深层关系,体验动静之间的微妙平衡,最终实现身心和谐的统一状态。这种修炼既是武术,也是哲学,更是生活艺术的一种体现。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1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