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又出了一个小问题,《康平本》没有方剂,《宋本》在这一条的后面加了方剂。后来在整理《康平本》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会觉得《宋本》在这个地方它有方剂,是一个完整的方剂,为什么要缺失了它呢?就把它给补上了。其实补上本身呢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这里面有一个事儿啊,假设你一旦把这个方剂补上,又不作任何说明的话,这就等于我们少了一部分古代的信息。大家看看它为什么没有方剂?说得稍远一点,这个方剂恐怕是张仲景自己独创的。另外从古人那种简文的习惯看,这个方剂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写上呀,因为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的量又加了一味药,在方剂的名称当中,连剂量带药味全都有了,所以说他完全没有必要费一些笔墨再去写这个方剂。到了王叔和时期,王叔和拿来一看,这个方剂都已经写明白了,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随着人们对文字交流的增多、经验的积累,又发现有一些东西它容易造成人的误会,或者说用着不方便,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加上这个方剂以后,作为使用者学习者来说是方便了,但是却少了另一个信息,古人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有这样的习惯,他给你提供的信息足以让你明白了,多一个字儿也不写。当然现在我们没必要去评论他好和坏,但这是事实,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史实。
这个条文在《康平本》里边是降一字格排版的条文。
下边我们解读一下:
“发汗后”,这个条文特别简,我们要把这个条文看成一个整体来解读。整体解读从这个“发汗后”出现的症状,也就是说出现的变证和这个治疗的方剂,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发汗”一般地说还是指的是正治,基本上是表证用了发汗药。但是这里面如果细品味的话,不排除有表虚证误用了麻黄汤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有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之所以出现后面的变证,比如这个人平素体质就非常虚弱,如果发汗不当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是表证发汗的话,那么发汗后不但表没愈,反而出现了一些变证,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发汗不当。这个发汗不当,主要指的是发汗太过,或者说是护理不当,或者说这个人本身就有一点表实的倾向,比如表实证和表虚证错杂,像麻黄桂枝各半汤的那种,如果你单纯地喝麻黄汤,也有可能出现这种症状。
结果出现“身疼痛”,后面还有个“脉沉迟”。既然是整体解读明了了“发汗后”的这个“发汗”,本身是指的一种什么样的发汗,那么他发汗不当以后,这个“身疼痛”就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出汗太多造成津液损失严重,再加上有一点点里虚,像出汗多了以后也会虚到里啊,津液的来源也随之不足。本来的津液损失的多就需要得多,再加上来源的不足,这就会造成体表组织失养,营养不足出现疼痛。第二就是发汗不当,而造成表证不除。这个在桂枝汤的方后注解里边写得是明明白白,“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嘛,这儿就有那方面的因素。他还有表证的存在,因为发汗不当,表证也没有完全好,这儿呢就是指的这一类的情况。
“脉沉迟”,在这个地方跟大家提个醒,读《伤寒论》,也就是说读经方的书,你什么东西都不要去死读书。你看这个地方他用了一个“脉沉迟”,一个是它在这个方剂里面,比较有代表性,这是其一;再一个,这个“脉沉迟”它能够代表此时的人体的病理状态。但是临床当中这却不是一个唯一的脉像,并不是说你看到他有身疼痛还有表证,然后你再一摸脉发现脉不是沉迟的,还是浮脉,那么你要再接着发汗,恐怕就要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了。他这也不是个唯一的,应该灵活地看。
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个事儿,在经方理论里面,他给你说的脉象也好症状也好,都有他的用意的。因为他那个时候不像我们今天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得明明白白的,因为他的书写条件受限制,那么他就会有选择地给你写出来。比如在别的地方写到了的,这儿就不写了,或者他写一些尽管是不太常见的症状。在一个方证里边,首先要选这个方证必见的症,比如小柴胡汤证,那四大主症他要写到前边,这是必见症,但是他有时候还会选择一些有特征的症,不一定是必见,或者说病人主诉往往不会是这个症状,因为它有特征,在其他方证里出现得少。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它有代表性,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病理状态。这地方的这个脉象就明显是这样。但实际在临床中,脉象往往要复杂得多,不能用一个单纯的脉和一个单纯的症状去确定疾病的性质。如果具体到他列举的这个脉呢,这个沉脉在这个方证当中他侯的是津液虚,里虚,这个迟脉呢在这个方证当中是侯里虚而且机能偏于低下,但是还没有达到陷于阴证的程度,到不了那种里虚寒的程度。平时我们都知道迟脉就是侯里虚寒,但是这个地方它侯里虚,没有明显的寒象。所以说这个脉象,不仅仅是这一条,其他的也都有这一类的,有它的规律性,我们不能机械地去理解脉象。
这儿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解释通的,在这个方证当中这个沉迟脉,既然没有那么严重的寒象,为什么会出现迟脉,又沉又迟的那么一种脉?我想应该是这个发汗太过往往是个短时间的事,就说半个小时足够了。汗出得太多以后,在比较短的这一段时间里面,这个人体呀就很快地陷入一种津液虚,机能又低下这么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脉象出来。但是他跟真正的阴证的里虚寒证还是有区别的,这里没有用附子嘛。如果说有那种情况的话,就应该用附子。
还有一个问题,这一条开头就是发汗后,但是实际在临床中并不一定出现在发汗后。比较典型的像产妇,产妇有什么特点,生产过程当中,人体能消耗非常大,然后她就会陷于一种也是一种短时间的(虚弱证),坐月子嘛,也是时间相对地说比较短,跟体质不一样。她出现一种虚弱的情况,再加上她经常出虚汗,容易陷入一种津液比较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她患了感冒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这个方证。
这儿说的都是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症状,其实在临床当中像本方证还会有一系列的表虚证的症状。比如汗出、会有点恶寒啊,这都有可能存在的,甚至发热也有可能的。因为有方剂在后边,古人就把它给省略掉了。但是我们今天读,你应该想到这类问题。
下边做一个小结:太阳病,因发汗太过,不但表证未得痊愈,反而出现了身疼痛,脉沉迟的症状反应,此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之证。
下面看这个方剂,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生姜各加了一两,另外又加了三两人参。人参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主要的作用,它就是健胃补虚,补中虚生津液。它可以促进胃肠对水分的吸收,改善人体的机能。另外加了一两生姜,也可以说它在协助人参增强这些功能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生姜还有走表的一个功能,它可以强化体表功能的恢复。增加芍药,我们对芍药的这个药理早就讨论过,实际上它就是用来改善人体肌肉组织的,与拘挛痛有关的那些营养成分的这么一个作用。
临床统计资料当中这个方剂的方证都是表现出一些什么样的症状?这个方证里边表现最多的是身痛。身痛有 25 例,神疲乏力的 16 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类的症状会出现的几率比较高:汗出是 11 例,畏寒 11 例,头晕 10 例,食欲不振 7 例,发热 6 例,脘痞 5 例,面色无华 4 例,这肯定就是人的体质比较弱了。这当中像身疼痛这一个症状在临床当中描述的五花八门,有的说他身疼痛,有的说是腰酸肢痛,还有说腰痛,还有说肢体酸痛,也就是说病人主诉可能会是各式各样的。实际上主诉本身也就说明了病人自己的主观感觉,比如腰酸肢痛这类的,这个基本上还涉及到全身大部分部位,像腰疼,他说的就是一个腰疼,肯定他的腰的部位疼得程度要比其他部位要严重,或者说比较集中。
舌质:淡舌 7 例,淡红舌 1 例,是淡胖舌有齿痕 1 例,红舌1 例。
舌苔:白苔 6 例,薄苔 4 例,白而少津 2 例,无苔 1 例。
脉象:刚才我们一直在说脉象,现在咱们就看看这个脉象,细脉 10 例,沉脉是 9 例,无力的脉是8 例,迟脉 7 例,缓脉 4 例,弱脉是 3 例,浮脉 2 例,弦脉 2 例,微脉 2 例。总地说沉迟脉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弱脉,微脉,都跟沉脉相对地比较接近。
对于现代疾病治愈的记录: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男女更年期综合症、习惯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妊娠恶阻、产后高热、麻疹。治疗面挺广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11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