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规范临床检查检验项目结果审核流程,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有效识别异常结果并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检查检验项目结果的审核管理,涵盖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等科室出具的各类检查检验报告。 3. 职责 – 检验/检查人员:负责原始数据记录、初步分析及异常结果的标记,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 审核人员:依据分级标准对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审核,签发报告,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核和分析,必要时与临床沟通。- 科室负责人:监督审核流程执行,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组织案例讨论和技术培训。- 临床科室:及时反馈报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配合审核人员完成结果分析和沟通。 4. 审核流程 4.1 审核前准备 – 检查仪器设备状态、质控数据,确认仪器运行正常、质控在控。- 核对样本信息(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样本类型、采集时间等),确保与申请单一致。- 检查原始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有无缺失或矛盾之处。 4.2 常规结果审核 – 一级项目:由具备初级资质的检验/检查人员进行初步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结果是否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数据波动是否符合生理规律等。审核通过后,可直接签发报告。- 二级项目:中级及以上资质人员审核,除一级项目审核内容外,需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病史,分析结果的合理性。若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需重新检查样本或与临床医生沟通。- 三级项目:高级职称人员或授权专家审核,对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关联性,必要时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 4.3 异常结果审核 – 定义:超出正常参考范围、与临床诊断明显不符、检测值出现大幅度波动等结果。- 处理流程:- 立即复查样本或重新检测,排除仪器故障、操作失误等因素。- 检查历史检测结果,分析变化趋势。- 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 若仍无法解释,组织科室内部讨论或请上级专家会诊。- 详细记录异常结果分析处理过程,作为质量改进的依据。 4.4 报告签发 – 审核人员确认结果无误后,在报告上签字或电子签名,注明审核日期和时间。- 对紧急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如30分钟内)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记录通知时间、接收人等信息,随后补发书面报告。- 报告格式需符合规范,内容完整,包括检测项目、结果、参考范围、单位、审核人等信息。 5. 审核人员资质与培训 – 资质要求:一级项目审核人员需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二级项目审核人员需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三级项目审核人员需为高级职称或经专门授权。- 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审核人员参加专业知识、质量控制、沟通技巧等培训。- 每年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从事审核工作,不合格者暂停审核权限,待培训考核通过后恢复。 6.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 内部审核:科室每月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报告进行内部审核,检查审核流程执行情况、报告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临床反馈: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检查检验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不满意原因,针对性改进审核流程和服务质量。- 案例分析: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组织科室讨论学习,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7. 记录管理 – 保存审核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异常结果处理记录、与临床沟通记录等,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建立报告审核登记本,记录报告编号、审核时间、审核人员等信息,便于查询和追溯。 8. 附则 – 本制度由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11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