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24首丨肾气丸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千古名方
2025
07-04

跟我学方记第124首丨肾气丸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千古名方

肾气丸 一、方剂溯源 出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组成(原方比例): 干地黄八两(约24g)

山药四两(约12g)

山茱萸四两(约12g)

泽泻三两(约9g)

茯苓三两(约9g)

牡丹皮三两(约9g)

桂枝一两(约3g)

附子一两(炮,约3g)

剂量精义:干地黄量重为君,桂附轻用为佐,体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法。

经验:熟地90-120g,附子15-45g,肉桂10g代桂枝。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少阴(肾)、太阴(脾)

病性: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本虚为主)

六经归属:少阴病本证(命门火衰)

核心病机: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气化,致水液代谢、生殖功能失常。

经方思维点睛:此方为’补肾祖方’,开’阴中求阳’法先河。

与《金匮》六味地黄丸鉴别:彼纯滋肾阴,此阴阳双补而偏温阳。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干地黄:《本经》主’伤中逐血痹’,滋阴填精,补肾水之本(后世改用熟地)。

山药:《本经》主’伤中补虚’,健脾固肾,助地黄滋化源。

山茱萸:《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补肝肾,涩精气。

泽泻:《本经》主’风寒湿痹’,泄肾浊,防地黄之腻。

茯苓:《本经》主’胸胁逆气’,渗脾湿,助气化。

牡丹皮:《本经》主’寒热中风’,清虚热,制桂附之燥。

桂枝/肉桂:《本经》主’上气咳逆’,温通命门之火(后世多用肉桂)。

附子:《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肾助阳,启动气化。

药对精义: 1. 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滋肾阴,养肝血,补脾阴

2. 泽泻+茯苓+丹皮(三泻):泄湿浊,清虚热,防滋腻

3. 附子+桂枝:微生少火,鼓舞肾阳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

脉沉细或尺弱→腰膝酸冷畏寒肢→小便不利或反多→少腹拘急夜尿频→舌淡胖苔白滑→肾气丸主之。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小便不利’与’小便反多’并见—肾虚气化失常的双向表现。

必有证:腰腹冷痛 + 下半身寒象(非上热下寒)。 五、临床运用体悟 经典运用场景: 1. 慢性肾炎(肾阳虚型)

2. Ⅱ型糖尿病(下消证)

3. 更年期综合征(肾阳不足) 李可学术拓展: 1. 重剂救阳:

肾衰尿毒症:附子45g,熟地120g,合大黄15g泄浊。

顽固性水肿:加茯苓60g、泽泻30g,肉桂改15g温阳化气。

2. 救逆法变通:

虚阳浮越(面赤戴阳):加龙骨、牡蛎各30g潜阳。

精血大亏:加鹿角胶15g、龟板胶10g填补奇经。

3. 煎服法要诀:

‘附子久煎2小时去麻,熟地砂仁6g拌捣防腻;丸剂改汤效更捷’ —《李可危急重症经验辑》。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乃少火生气之义。’

张景岳《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深谙此道。’

李可学术心传:’此方乃救肾阳衰微之定海针,较右归丸少温燥多气化,较真武汤少水泛多精亏。’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右归丸:纯补肾阳(畏寒肢冷),去’三泻’加温补药。

济生肾气丸:治肾虚水肿(下肢浮肿),增牛膝、车前子。

六味地黄丸:纯滋肾阴(潮热盗汗),去桂附。 现代拓展: 1. 骨质疏松(肾阳虚型):加骨碎补30g、淫羊藿15g。

2.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合甘草干姜汤,附子加至30g。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

以地黄、山茱萸、山药填补少阴真阴,附子、桂枝点燃命门微火,泽泻、茯苓助太阴转输水液,丹皮清厥阴浮游虚火。

全方融 ‘补、泻、温、清’ 四法: 1. 补阴(三补)→ 奠阳气之基

2. 温阳(桂附)→ 发气化之机

3. 泻浊(泽泻、茯苓)→ 开水液之道

4. 清热(丹皮)→ 制温药之燥

终成’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千古名方。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