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肥人多“痰火”!一张方子,化痰清火,治好肥人高血压,实用的临床经验
2025
07-03

肥人多“痰火”!一张方子,化痰清火,治好肥人高血压,实用的临床经验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一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在肥胖群体中十分多见的高血压证型,这就是湿郁化火。我把它,称为“痰火内扰,引动肝风”。你听我讲下面这个案例。你看看,故事中的病人,你是否也似曾相识。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62岁。初诊时间,是2001年的3月份。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有十年的高血压病史。十年来,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没有系统治疗。最近这段时间,他的症状加重了,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胸中烦闷、心慌心悸。而且,总感觉恶心欲呕。嘴里面又干又苦,十分难受。怎么办?他决定看中医。刻诊,患者形体肥胖,舌淡红,苔黄厚而腻,脉象弦滑而数。量血压,高压170,低压110。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竹茹15克,枳实20克,法半夏15克,石决明20克,陈皮15克,茯苓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黄连10克,川牛膝30克,栀子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头昏头痛、胸中烦闷,以及心悸之感明显减轻。至于口干口苦和恶心欲呕之感,则消失不见了。测量血压,高压150,低压95,下降明显。这时候,原方保持不变,再投6剂。最终患者诸证息平,高压140,低压85。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2年的《河北中医》上。医家是贵州的一位中医前辈,姓刘。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下背后的道理。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高血压,而且是原发性高血压。对这个高血压,我们从中医的角度看,务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识,就是血压值仅仅是一个指标。它是一种体现,而非真正的病因。我们中医所谓降血压,其实就是要解决导致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那么,医案里这个患者,血压为啥升高呢?首先一个,我们清楚地看到,患者肥胖。肥胖,必然多痰湿。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这个患者,就诊的时候,苔腻脉滑,恶心欲呕。这些说到底都是痰湿蕴结的表现。痰湿郁久(患者发病已经十年),就会导致一个倾向,那就是化火生热。所以患者就诊的时候,苔腻的同时,还黄厚。脉滑的同时,还数。至于说胸中烦闷,那更是热扰心神的表现。事情还没完。痰湿化热,形成痰热,这就容易引动肝风。为什么?痰湿困遏脾胃,肝血生化受到影响。肝体没有肝血的濡养,肝气就容易失和。另外,痰湿化热,耗伤肝阴。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所以,患者就诊的时候,头脑昏蒙,脉滑数的同时偏弦,口干口苦。这些都是有肝火,肝气失和,肝风内动的表现。这样的一种内环境状态,会不会引发高血压呢?会。一方面,痰浊阻滞,气血如果想正常濡养脏腑,就必须加大力道运行。这势必加大血压。同时,肝阳上亢,痰火内蕴,无形中加大了体内的热势。热迫血行,血压就高起来。这,就是中医眼中,此患者高血压的由来。这个时候怎么办?既然问题的根源,是“痰火”二字,那就化痰清热。既然有肝风内动,那就平肝熄风。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竹茹15克,枳实20克,法半夏15克,石决明20克,陈皮15克,茯苓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黄连10克,川牛膝30克,栀子10克,甘草6克。这里头,显然是温胆汤和天麻钩藤饮的合方。其中,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这是温胆汤的基本机构。它负责啥呢?清痰热。其中半夏燥湿化痰,竹茹清痰热止呕,枳实和陈皮行气除痰湿,茯苓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剩下的,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牛膝,这是天麻钩藤饮的基本结构。它主要负责平肝风,潜肝阳。天麻平肝熄风止眩晕,钩藤清肝热,平肝阳。石决明平肝潜阳。栀子清三焦之热。牛膝则引血下行,辅助降压。你看,这就是温胆汤和天麻钩藤饮联用的妙处。一个清痰热,一个平肝熄风。两者配合,对身体肥胖,痰湿蕴久化热,引动肝风导致的高血压,十分适合。在这里,文老师想说,我们国家肥胖的人太多了。尤其我国北方城市,走在马路上,肥胖人士随处可见,走不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对这些人的健康问题,文老师有一种莫名的担忧。因为我知道,这种痰湿之体,日子久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疾病。规律,可以说人人逃不过去。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这个规律以后,及时干预,正确治疗,避免更大问题的产生。所以,上文所阐释的道理,以及用方的技巧,很有现实意义,值得保存和研究。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