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包括:二十四总穴、十要穴、马丹阳十二神针、五输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原穴、下合穴、十三鬼穴等。
五输穴和原穴都是人体肘膝关节以下部位的穴位,临床应用极其广泛,若应用得当,往往一针见效。五输穴还是子午流注针法所采用的穴位。
五输穴
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像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如少商、商阳等。
–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如鱼际、二间等。
–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如太渊、三间等。
–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如经渠、阳溪等。
–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如尺泽、曲池等。
十二经脉五输穴歌:
五输肢端向肘膝,序依脉气小大比,
所出为井流为荥,注输行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临床应用
1.
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症涉及内脏病变时)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症表现为气色异常变化时)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症发作呈现时轻时重特点时)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病症表现为声音出现异常改变时)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经脉气血充盛且有瘀血,或病症与胃部相关,以及因饮食不节制而导致的疾病)
五脏变腧:五腧穴的对应法则
2.
井主心下满
(胃脘部胀满不适)
荥主身热
(身体发热病症)
输主体重节痛
(身体沉重、关节疼痛)
经主喘咳寒热
(气喘、咳嗽,以及恶寒发热)
合主逆气而泄
(气逆上冲,如呕吐、呃逆。及腹泻)
卷五:井荣俞经合 | 主病核心
3.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这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的取穴法则之一,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则主要治疗六腑的病症。
五脏六腑的经气,从荥穴、输穴注入合穴时,是通过阳经的别络(分支)进入体内,并与六腑相连接(别络作为经气传输的路径,将腑与合穴贯通)。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4.
近代五输穴临床应用
井穴多用于各种急症急救
(例如,咽喉为手太阴肺经的门户,咽喉肿痛多为肺热毒壅所致。少商穴为肺经的井穴,井穴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肺经的井穴能清肺泄热,点刺放血效果更好,治疗急性扁桃腺炎,临床常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配合应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能清热解表,善治咽喉肿痛;再加风池、大椎、太阳、印堂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从而取效甚捷。)
荥穴多用于各种实热病证
(鱼际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肺与大肠相表里,不少医生都有大肠病治肺,肺病治疗大肠的成功案例。儿科疾病,以“热”“积”者为多,鱼际穴能化肺经水湿,散发脾土之热,民间也有按摩大鱼际治疗腹痛腹胀的方法)
输穴多用于肢节酸痛及五脏病
(荥输治外经,输穴能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
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
(经主喘咳寒热,其性通利,能调理经脉之气的壅滞。气喘咳嗽多因肺气上逆或经气不畅所致,经穴可通过疏通肺经气血、肃降肺气来缓解症状,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穴经渠,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病症)
合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疾患。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配合应用对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疗效甚好。)
-以上,部分资料参考自《基层四十年针灸得失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1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