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情况
郭某利,男,62岁,农民,高个子,微廋。
主诉,双下肢抽筋,麻木疼痛两年余。
二,现病史
既往高血压十年余。间断口服降压药,控制良好。日常口服补钙,补充维生D,甲钴胺。
两年前夏天因在建筑工地凉风,潮湿之地午休,醒来后,右侧上肢麻木活动僵直疼痛欠灵活(挨地面侧),双下肢僵直抽筋,拘挛,麻木疼痛,无力。急送某医院排除心脑血管,风湿性疾病。予活血化瘀治疗。缓解。后至某医院针灸科治疗,右侧上肢麻木疼痛比较轻微。唯双下肢诸症缓解缓慢,仍然不舒服。自己在书摊买民间验方大全,试过芍药甘草汤,独活寄生汤。有缓解但,药停后,症如故。停工回老家后妻子引诊。
2024-9-15
追诉:出汗正常,怕冷怕风,患处明显。口干,饮水稍多。精气神正常,正常手脚心温暖不凉。患侧手脚心发凉。上症遇冷,遇风加重。下雨,吹风,夜间盖不好被子多加重明显。
舌质可,色红,苔腻黄,微厚,欠润。双脉弦滑。
三,中医诊断:痹症,
四,中医证型:本为湿热体质,风寒湿邪凝聚筋脉证。
五,中医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六,中医组方:《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祝谌予大师四藤一仙汤加味
七,中医处方:
桂枝12g、生芍药30g、治甘草9g、麻黄9g、干姜9g、生白术15g、知母15g、防风9g、制附子9g,鸡血藤30g、钩藤15g、络石藤15g、海风藤15g、威灵仙15g,木瓜9g,桑枝30g,当归9g,川芎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观效。
嘱,避风寒湿邪,忌寒凉食物。先以汤药荡邪。后据病情变化施针刺,活血通络。
2024-9-25
复诊诉,服药第六天开始抽筋,疼痛幅度,程度,频率大减。麻木反倒明显起来。告知,起初疼痛抽筋明显掩盖了麻木。今上症减麻木凸显而已。舌苔湿润,黄色苔已退,此邪气渐除。原方易白芍15克,知母9克。继给六剂,以乘胜追击,驱风寒湿邪外出。
2024-10-8
复诊诉,服药期间在地里收玉米,裤腿挽起,也不觉得双下肢冰凉了。未再抽筋,疼痛不明显。微麻木。脉来弦细,已不滑,此气血不足为由。上方加黄芪45克,地龙9克,天麻9克。减附子。知母,木瓜。配合针刺,双下肢太阴经,阳明经,少阳胆经腧穴。平补平泻。
针药兼施,十日后。患者再未抽筋,疼痛麻木已不觉起。患者又要远行他乡务工。遂处方三诊方加炒神曲15克,土元15克三剂,令其自行粉碎细粉,冲服。以固疗效。
2025春节返乡,来看其他病告知,上症再未反复,病告愈!
八、中医辩证分析
患者以双下肢抽筋、麻木疼痛两年余为主诉就诊,结合其病史、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痹症,证属湿热体质基础上风寒湿邪凝聚筋脉。具体分析如下:
1,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虽血压控制良好,但高血压病常与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相关,或已潜在体质偏颇。其两年前于建筑工地凉风潮湿之地午休,此为明显诱因,风寒湿邪趁虚而入,侵袭人体筋脉。湿性重浊黏滞,寒性收引凝滞,风性善行而数变,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故而出现肢体僵直、抽筋、拘挛、麻木疼痛等症状 。
初起病位主要在肌表经络,后因病情迁延不愈,邪气留滞,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
2,症状与体征分析:
怕冷怕风、遇冷遇风及夜间盖被不佳时症状加重,为风寒之邪侵袭、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表的表现;
患处明显怕冷,患侧手脚心发凉,表明寒邪凝滞,局部气血不畅。口干、饮水稍多,结合舌质红、苔腻黄微厚欠润、双脉弦滑,提示患者本为湿热体质,外邪入侵后与体内湿热相互搏结,湿邪阻滞气机,热邪伤津,导致津液输布失常。
虽日常口服补钙、补充维生素D及甲钴胺,但因病因未除,筋脉痹阻,药物难以发挥濡养筋骨、通利脉络之效,故症状缓解不明显。
九、中医治疗用药思路
本病治疗选用《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祝谌予大师四藤一仙汤为主方
1,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治疗风湿历节的经典方剂。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
方中桂枝、麻黄、防风、干姜、附子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白术健脾祛湿;知母清热滋阴,以防温燥之品伤阴,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之功,切中患者风寒湿邪侵袭、内有郁热的病机。
2, 四藤一仙汤:由鸡血藤、钩藤、络石藤、海风藤、威灵仙组成,是祝谌予大师结合施今墨先生长期治疗风湿痹症治疗风湿痹证创制的经验方。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络石藤通络止痛、凉血清热;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五味药物合用,疏通经络、养血活血、解痉止痛之力显著,可加强对肢体麻木、疼痛、抽筋等经络痹阻症状的治疗效果。
3,初诊用药:在合方基础上加用木瓜,其性温味酸,入肝、脾经,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增强缓急止痛、祛湿通络之功;桑枝性平味苦,善走肢节,可引药达病所,通利关节;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其治络也,如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止痛,与鸡血藤相伍,加强活血通络之效,以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风湿痹症的中医理论。
4,二诊时,患者邪气渐除,故调整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用量,减少清热滋阴之力,避免过度寒凉影响正气恢复,继续以原方驱邪外出。
三诊时,患者脉弦细,不滑,提示邪气渐去而气血不足显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加用黄芪大补元气、健脾升阳,气旺则血行;地龙通经活络;天麻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三药合用益气活血通络。减去附子、知母、木瓜,因寒邪已减,无需过用温燥及清热之品,木瓜的祛湿通络作用可由其他药物协同完成。
配合针刺双下肢太阴经、阳明经、少阳胆经腧穴,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平补平泻,针药兼施,促进病情进一步好转 。
患者即将远行务工,为巩固疗效,在三诊方基础上加炒神曲和胃,土元破血逐瘀,制成散剂冲服,便于携带服用,以维持机体气血调和,防止病情反复。
十、治疗总结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辩证为素体湿热体质感受风寒湿邪气滞留发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症状、舌苔、脉象的改变及时调整方剂药物及剂量。初期以祛邪为主,中期邪气渐去时调整清热滋阴药物用量,后期注重益气养血、巩固疗效,本着中医“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辨证论治思想 。同时在汤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针刺双下肢经脉腧穴,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与药物治疗相互配合,内外同治,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最终使患者病情痊愈且未复发。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本号大愿力,医案中记载了各种不同的真实病症、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法,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疾病的特点、治疗难点及应对方法,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即使是一些疑难病症或罕见病的医案,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拓宽视野。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调配,请咨询专业医师!
祝安,诸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21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