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桡神经的解剖、易卡压点及其神经反射学分析
2025
05-25

桡神经的解剖、易卡压点及其神经反射学分析

一、桡神经的解剖结构

1.起源与走行

起源:起自臂丛神经后束(C5-T1神经根),在腋动脉后方下行。

路径:

  • 经肱骨桡神经沟(螺旋形绕肱骨中段后方)→ 穿过外侧肌间隔→ 于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分深浅两支。

  • 深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前臂伸肌群;

  • 浅支:纯感觉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5指皮肤。

2.分支与支配区域

二、桡神经易卡压点及临床意义

1.腋窝卡压

机制:腋杖使用不当或“周六夜麻痹”(手臂悬垂压迫腋窝)。

表现:伸腕、伸指无力(垂腕征),伴上臂后侧感觉减退。

2.肱骨桡神经沟(螺旋沟)

机制:肱骨中段骨折、侧卧位手术压迫。

表现:伸腕伸指障碍,但肱三头肌功能可能保留(分支在沟上方已发出)。

3.旋后肌管(Frohse弓)

机制:深支(骨间后神经)穿过旋后肌纤维弓时受压,常见于重复旋前动作(如木工、网球运动员)。

表现:骨间后神经综合征:伸腕偏桡侧(桡侧腕伸肌未受累)、伸指/拇障碍,无感觉异常。

4.桡管综合征

卡压点:桡神经于桡骨头前方被纤维束带或血管压迫。

鉴别: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疼痛相似,但无肌力下降。

三、桡神经相关反射及临床检查

1.肱三头肌反射(C7)

方法: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引发前臂伸展。

意义:反射减弱提示C7神经根或桡神经近端损伤。

2.桡骨膜反射(C5-C6)

方法:叩击桡骨茎突,引发前臂屈曲和旋前。

意义:反射亢进可能提示锥体束病变,减弱则怀疑C5/C6神经根病变。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