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十二荥穴的特定作用
2025
05-25

十二荥穴的特定作用

十二荣穴,也称为荥穴,是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组重要穴位。每一个经络都有一个荣穴,总共有十二个,它们分别位于手部和足部的远端。这十二个荣穴的名称和对应经络如下:

肺经的鱼际穴

肝经的行间穴

心包经的劳宫穴

肾经的然谷穴

心经的少府穴

大肠经的二间穴

脾经的大都穴

三焦经的液门穴

小肠经的前谷穴

胆经的侠溪穴

胃经的内庭穴

膀胱经的通谷穴

荣穴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所以荣穴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然而,由于热病有虚热和实热之分,荣穴的属性也有阴经属火和阳经属水的区别,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加以区分和注意。

这些穴位各自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显著的效果。下面是对这些穴位特定治疗作用的详细解释:

肺经的鱼际穴:

位置:位于人体手拇指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拇指根部和手腕连线中点。

功效:主要可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咽炎等。对于老年人常出现的小便短少的情况,敲击鱼际穴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肝经的行间穴: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具有平肝熄风、凉血活络、缓解头痛等作用。对于因肝火旺盛导致的头晕、头痛症状,通过艾灸或针灸此穴位,可以泻肝火、缓解头痛。此外,还有清肝泻火、疏肝理气等功效。

心包经的劳宫穴:

功效:按摩劳宫穴可以刺激心包经的经气,具有开窍醒神、清心泻热、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消肿止痒等作用。适用于治疗中暑、昏迷、小儿惊厥、口腔炎、牙龈炎、烦闷、焦虑、善怒、失眠、头痛、偏头痛、牙痛、手部肿胀、瘙痒等多种症状。

肾经的然谷穴: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液病,如水肿、浮肿、小便问题(如小便不利、小便多、夜尿频等)。此外,对于腰部疼痛、酸痛以及膝盖发软等腰膝酸软疾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也有治疗效果。睡前按揉然谷穴还有助于改善睡眠。

心经的少府穴:

位置:位于第4、5掌骨间。

功效:具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作用,可治疗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等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阴道及阴部瘙痒、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等。

大肠经的二间穴:

位置:位于手指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远端赤白肉际处。

功效:具有解表、清热、利咽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身热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痛、鼻衄、口眼歪斜、手指肿痛、麻木、屈伸不利、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牙痛、鼻出血、麦粒肿、肩周炎等。

脾经的大都穴:

位置:位于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具有健脾和中、散发脾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胃痛、便秘等病症。适当进行理疗可以改善脾脏运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缓解腹胀症状;同时可以和降胃气,改善胃痛症状;疏泄热邪,促使体内津液恢复,改善便秘症状。

三焦经的液门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液门穴具有清热解表、泻火解毒、调和表里、消肿止痛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的疾病,如头痛、目赤、耳痛、耳聋、咽喉肿痛等。此外,液门穴还常用于治疗落枕、颈椎病、肩臂痛等病症。现代临床上,液门穴也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咽喉炎、牙龈炎等疾病。

小肠经的前谷穴:

位置: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效:前谷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清热宁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它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腹胀、呕吐、手指发麻、头痛等症状。此外,前谷穴还可以治疗心烦失眠、口眼歪斜、中风、癫痫等病症。对于口眼歪斜、中风、癫痫等疾病,前谷穴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胆经的侠溪穴:

位置:位于足背部,在第4脚趾和第5脚趾之间,趾蹼缘后方的赤白肉际。

功效:侠溪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穴位,具有泻肝胆火的作用。它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五官的病证,如耳鸣、目痛、耳聋、咽喉肿痛、头痛等。此外,侠溪穴还可以治疗足痛、胸胁痛等痛证,以及因肝火旺盛引起的失眠和乳痈。

胃经的内庭穴:

位置: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内庭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清胃泻火、通经理气的作用。它主要用于治疗胃火炽盛引起的病症,如齿痛、龈肿、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此外,内庭穴还善治胃肠病,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在临床上,内庭穴还常用于治疗消渴病、口歪、面痛、荨麻疹、痛经、足背肿痛等病症。

膀胱经的通谷穴:

分类与位置:通谷分为足通谷和腹通谷两个穴位。足通谷位于足外侧部,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而腹通谷则位于上腹部。

功效:足通谷具有祛风通络、化痰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外袭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等病症,以及风痰阻络之癫痫等病症。腹通谷则具有调理肠胃、宽胸理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肠胃不和之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呕吐、泄泻等病症,以及痰浊内扰之胸痛、胸闷、心悸等病症。

请注意,尽管这些穴位具有特定的治疗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穴位和疗法。此外,针刺等疗法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