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用意不用力,以意领气,以意带身的精解
2025
05-25

用意不用力,以意领气,以意带身的精解

2024-11-26摘于延隽古法锻炼视频号

太极拳经常提到这个“意”字,如用意不用力,以意领气,以意带身,这个意看不到,摸不着。让人难以把握,学过太极被一大堆口诀,标准困扰。做一个动作要想着一大堆的事。这么多的意让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用意过重还造成紧张僵滞和伤害。

懂得太极中的意。就会明白太极没那么复杂。今天我就把太极中用意的问题讲明白。

在读《太极拳论》的时候,很多内在的要求后面都会强调一句话。

凡此皆是意,

用意不用力。

就是说那些要领主要是内在的意,不是生拉硬拽出来的外形动作。很多人都不在乎这句话,但是忽略了这句话,就会沉迷于外形动作。无法完整领会古代人所描述的太极拳。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了解用意以后我们身体会发生什么?

我们身体有一个神奇的能力。

只要你用意,身体就会相应产生些东西,

比如,你想到梅子。就会口内生津。现代科学也证实了,随着人心意的变化,体内就会产生肾上腺素、荷尔蒙、多巴胺等相应的化学反应和物质,比如给一个对坚果过敏的人。吃一个面粉做的粉团,然后告诉他这是坚果做成的。这个人马上就会出现过敏反应。大家知道人没有意识的时候是没有力量的。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意识清醒了,马上浑身就有力量。你看虽然只是意,但身体的力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反应都是由意引发的生命的力量,足见意的威力有多大?

古话讲

意之所至,

气流至焉。

用意就会动气,

就是你意到的地方。

气机就到了,

这就是

意气相随。

比如你很想吃眼前的蛋糕,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拿,于是一连串的反应就出来了,比如食道蠕动了,口水出来了。手痒痒了,眼神也不对了。这些反应的后面就是意让气机能量布散到了眼球、食道和手,虽然没动筋骨力,但你有了意,身体的反应就出来了。想拿又不能拿,手就痒痒了,说明意在哪里,气机能量就汇聚到哪里。

在太极训练中,如果你只是产生了背撑的意,并没有动用肌肉去生拉硬拽。表面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背撑的力量早已布散在那里了。各种配合背撑的生理反应已经发生了。

经过训练你

身心的空静,

意念的稳定,

日久功深,

这种自然撑拨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劲,

这就是太极要训练的意的功夫。

意的功夫到了,

气的功夫自然也就出来了。

懂得以上的道理。

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

也就不言自明了,

太极的各种要求也就简单了。

你的那些要诀只是心意的种子。

我们要训练的只是恰当的意,

让身体长成我们需要的样子。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无需过于在意,

动作是不是达到了标准,

只需有正确的意就可以了,

因为有了这个正意,

身体自然会向正确的方向生长。

一旦你生拉硬拽,身体就会身紧气滞,怪力乱神,甚至受伤,失去空静流畅的内在环境。

你也无需考虑气,

本来意气相随的。

意到气已经到了。

在气则滞,执著于气,

气就会凝滞不流,

也无需用力,用力则断,

什么断了?

流畅的气机断了,

没有训练好内在的意气,

你只要想用力就一定是筋骨力。

那不用力怎么带动身体呢?

那就是涉及到了另外一句话。

以意带身(?或“以气运身)。

这句话难倒了很多人。

实际上我们身体的动作都是以意带动的,

只不过带动的是局部的筋骨肉。

不是整体流动的气机能量,

以意带动局部肌肉很简单,是每个人的本能,不用训练。

而以意带动流动气机能量,进而催动肉身,这是一种功夫。

前面说过以意领气,意到气就到。

那你以意带身,怎么带的呢?那就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前面视频讲的身的空静,空静的目的就是让身体顺畅,让意气催得动,没障碍。

看看这个飘荡的蒲公英,把蒲公英比着身体,把风比作意,风意一起,蒲公英就被带走了。之所以风意能带动蒲公英,就是因为蒲公英轻盈空静。

太极的这种以意带身就是锻炼这种身意合一的能力,只有身体空静,心意才能无障碍的支配身体。

意就像一面大旗。在哪里挥舞,就在哪里汇聚力量,奔流不息,

所谓太极的行云流水,(心得:行云流水清源师父解对“身、身形”的要求,“行云”指头一直在一个平行线,身体没有高低起伏,腿一直是半蹲同样的高度,“流水”指动作顺畅连接,没有卡点,象流水一样不间断。)

就是没有身的障碍。

身意气流动的样子,

这种

以意领气、以意带身的能力是太极最独特的训练方法。

从养生角度理解,

就是实现周身气血流畅,没有了淤滞,生命就会旺盛。

从武学上理解,意是最快的行为,如果能意气相合,那就会很灵动,意到气到身就到。

那么太极拳怎么训练这个以意带身呢?

有句话叫势势存心揆用意。就是每个动作,每个招式都要用心体会。揆是揣摩的意思。揆用意就是仔细揣摩,把握好用意的分寸。是意重了还是意轻了?是平意了还是乱意了?意重了就会紧,意轻了就会懈。意平形势,意乱形乱,经过不断的揣摩,练意,最后就会意气相合,身心合一。这时候的意就是巧意正意,无过不及,每个动作都能完美的实现用意不用力、以意带身。比如这个挒的动作,既要保持好挒的动势,又要不动筋骨拙力。没用力又把动作做好,实际就是意气催动了,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用心揣摩。如果局部酸累了,说明意用重了。如果懈怠了就是意轻了,如果出尖破体了,说明意乱了。如果平顺自如,内势浑厚了,就是意正了。这就是揆用意。

讲这篇的目的是要大家明白,太极所讲的意,是要唤醒无形的身心力量的。在内不在外,意不露形,意像个大将军,巧妙的调整着气机能量的布散,

意正气正,意平气和,

意乱气散,意执气滞,

什么样的意就会产生什么样状态的气,意的状态就是气的状态。有了空静、正意、和气,就会实现以意带身。最重要的这种训练实际练的我们驾驭心性的能力。

心得:与“心学”融通。

王阳明的四句教里面讲“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就是我们实修的下手处。我们在应事接物的时候,根尘相触就会产生“意念”。那我们要训练自己的“觉知力”,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心不随境转,心不被相缚,

本心如如不动,

外境了了分明。

然后能

本心妙用,顺道而行。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